第106章 新家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重生农家幺妹最新章节!
林家二老决定收铺子的心并不是才有的,他们早将一应许多后续的事情都办理妥当,眼下归心似箭,早约定三日内搬走,那时宁家便来收房子。
宁家父女回了家也顾不上歇着,而是商量起铺子的事,于氏听这父女去了一次马驿镇便将铺子买好了,十分地好奇,免不了问东问西的。
宁清还一直住在娘家,此时便也进了屋子,“爹去了马驿镇?怎么没告诉我一声?”
宁梁就说:“我们看铺子去了,正好你们房子的租客也找了过来,让我向你说情将租金宽限几日,我没答应,只说女儿女婿的事我做不了主。”
宁清的房子租了出去,却在娘家守口如瓶,宁家人自是不知道的,但不想今天宁梁和宁婉去马驿镇里看房子,却正巧遇到了刘家的人,便将租客引来请宁梁传话,他们方才明白为什么宁清很少回马驿镇,就是回了每次也都会当日回来。
宁清听了脸也有些红,房子租出去这样的大事本不应该瞒着爹娘的,可是她为了把自己的情况说得更可怜些,便将租金的一事完全不提。如今爹听了消息,自然是不高兴。
可是,宁清很快就给自己找了借口,“我也是没法子,分家之后我们没有一个挣钱的营生,在马驿镇里也住不下去,正好有人要租,就租了出去,也能略略添补一下家里的用度。”
其实自从宁清搬到了娘家,他们哪里还有什么用度?从大人到孩子,吃穿都是宁家的,工钱几乎一文不差地攒了下来,当然还要加上房租,并不是小数目。这大半年宁清一点点地将铜钱换成了银子,再将碎银子倾成银锭,加上她当年的陪嫁和自刘家分家所得,打了一个二十五两的细丝银锭,密密地收了起来,除了他们夫妻再没有人知道的。
宁梁初听宁清将租房的事瞒住自家人,总是不高兴,才拿话说她一句,就听女儿又说起生活的艰难,心便软了,“房租的事,你和女婿回去商量吧。”他本意倒不是赶人,但宁清听在心里,就觉得自己的事情滑瞒了爹,现在爹自然不喜她多管家里的事,只好退了下去。
其实宁清根本用不着遗憾,宁家人并没商量怎么做生意,那些听宁婉的就好,宁梁和于氏是不大多管的,他们正琢磨着第一次过去时要备多少柴和几盏油灯。原来三家村这边的习俗,搬到新家第一件事就要将灶火点燃了,意味着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还有就是要在新家内连续点亮三天灯烛暖屋。
于氏只怕这样的两件大事做不好,对将来家里的生意不利,因此与宁梁认真数着新房的几间屋子,又叮嘱他,“虽然没有那么多盏油灯,但是拿碗盛了油泡上灯蕊也是一样用的,到时候你一定记得每间屋都点上一盏灯!再把灶火烧得旺旺的。”
宁梁答应着,“我们初六过去,到了十四回家接你和石头,十五中午时请灶神,在新家正式开火,十六那天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吃饭。”
这些也都是按规矩办的,初五之前是什么都不能做的,过了初五,也就是破五了,才能做事,正好张罗搬家,到新家请神待客,然后才能看黄历选吉日开门做生意。
商量好了,一家人就先放下铺子的事过年。这是宁家第二个好年景了,家里吃穿用样样都不缺,每人都欢声笑语的。就是一向喜欢不平的宁清也挑不出什么不足之处,一直笑嘻嘻的。这个年她与丈夫只在大年三十去了刘家,初一便又回三家村娘家。
到了初六,宁婉和爹拉了三头驴子,带了许多行李物品去了马驿镇。
宁家的这处新房子正在马驿镇南北主街最中心的位置,街面上是三开间的门面,大门开在正中,除了四根大红柱子之外全部打通,对着门是排成一字形的柜台,柜台里面又有一排排的货架子,货架间一扇小门通向院内。
小院的正屋是朝东的,也是三间,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一张石桌,几个石凳,旁边搭着葡萄架子,颇有几分意趣。
穿过正屋,后面又有一个大院子,靠着正房后面的几间倒座儿是仓库,又有院墙围起来的一大片空地,先前林家便在这里放一些货物。当时看铺子时宁家也看中了这里,不只能放货,又能晒菜,也有空地搭棚子养毛驴。
宁氏父女从洒扫开始,一间一间地拾缀,抹灰扫尘,粘窗纸、糊墙、摆放东西,一连忙了几天,家里铺子里都有了模样。当然于氏嘱咐他们做的烧灶、点灯自然也一丝不苟地完成了。
到了正月十二,父女二人提前收拾好新家,又回三家村搬了几次东西,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娘带着石头也搬了过来,宁清一家自然也都跟着到了马驿镇再次住进了娘家。她的房子依旧没有收回,如此便能多得一份房租。
女儿女婿在娘家帮忙做事,住在家里也没什么,宁梁和于氏自然是答应的,但是在分屋子的时候,将朝南的厢房分给了宁婉,却让二女儿和二女婿住在朝北的厢房里。不同于东西厢房相差不多,南北屋子无论是光钱明亮,还是暖和舒适等各方面都差得很多,但这一次宁清却没有与宁婉争抢,她知道挣不过的。
就是宁婉屋子里新买的家具也要比自己屋里的多,宁清也只在屋子里悄悄嘀咕了几声而已。搬到新家后,宁清越发觉得没有底气了,毕竟这已经不是家里的老宅了,而是宁婉挣了钱买的新房子。
其实布置房子的时候,宁婉犹豫过将朝南的厢房让给宁清,毕竟她一家三口住着,金山又小,但是见爹想也没想地就安置好了,就没有多话。若是别人,让也就让了,总会明白她的情,可是宁清恐怕只当是应该的,而她只要占了上风,还会生出更多的事端来,还不如现在就不让呢!
眼下宁婉只当没有看到宁清失落的神色,换了过年做的新衣裳跟着爹去了许老先生家。当时买铺子的时候,许老先生答应了给铺子取名写匾的,正是让他们今日去取的。
到了许家的大门前,宁婉叩了门环,这一次是许家的老仆出来开门,问了名姓就笑道:“老先生一早就写好了,只等你们来取呢。”说着府他们让到许家。
宁婉虽然来过许家很多次,可是她第一次踏入许家的院门,穿过天井,从正旁的小道绕到后院,老仆将他们带到许老先生的书房,这里也是许老先生教授学生的地方,其实还另有一道小门开在后院,为的是平日学生们出入方便。
宁婉其实不算是没见过世面了,但是初到许老先生的书房,还有些紧张,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紧张,也许是因为满屋子堆得满满的书?也许是书房里端肃的气氛?还是因为她不再像过去一样到许家送浆洗过的衣裳,或者卖野菜?
许老先生正拿着一本书在看,见他们进来就笑着点头,“坐吧,来取匾?”
宁梁和宁婉上前行了礼拜了年方才坐下,“有劳许老先生了。”
许老先生就指着案上的一张大纸问:“你们看可好?”
隶书十分适合写匾,无形间就有一种典雅、端庄、华美的气概,令人无端地信服,“德聚丰”三个斗大的黑字立即就印在宁婉的心里了,“真是好名字!”
许老先生抚着胡子笑了,“小女娃还认字,好呀!”
宁婉忘记隐藏了,就笑着说:“记帐时识了几个字。”
宁梁就很得意地说:“婉儿常跟我去县城,每见了铺子上面的匾就一个个地问人家念什么,现在果然会看匾了。”
许老先生点了点头,“如此好学,若是男孩就送到我学堂里。”
宁梁是极质朴的人,因此倒从没想过如果婉儿是男孩就好了,因此就说:“虽然是女孩,可也一样能干,家里的事都是她担着呢。”
许老先生其实是见宁婉肯学,可惜她不是男孩不能读书考学,见宁梁并没有明白,就一笑道:“如此亦好。”
宁婉懂了,其实在她先前的梦里她也多次可惜自己不是男孩,才使得家里受了欺负,但是后来她靠着自己将日子越过越好,也就不后悔了,因此就说:“老先生,我有一个弟弟,现在还小,等他长大了我就送他过来跟老先生读书明理。”
“你这孩子果然是聪明的,”许老先生再赞,“读书是要明理的,其次才是进学。世人多把读书当成做官的捷径,还不如你一个小姑娘懂得呢!”
因此便越发高兴,指了案上的字讲给他们,“所以我给你们铺子写匾,就想着万事以德为先,第一次字就‘德’,也是提醒你们将来做生意也不要忘记本心;第二个‘聚’字,是源于太史公的‘富无经业,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辐凑就是‘聚’;至于这个‘丰’字,最是好意头,仍是丰茂之解。”
宁梁听了也懂了,“虎台县里生意最好的绸缎铺子就叫瑞泓丰,也是有一个丰字,生意才如此之好的,真是多谢许老先生了!”
许老先生就笑,“也不算错!”
一个饱读经书的老先生,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汉子,中间又有宁婉笑语晏晏,倒在一处说得有趣。
半晌,宁梁父女便留下年礼起身告辞,“打扰老先生这么久,也该走了。”
许老先生也不甚留,“想必你们正忙着新铺子的事,就去吧。”
林家二老决定收铺子的心并不是才有的,他们早将一应许多后续的事情都办理妥当,眼下归心似箭,早约定三日内搬走,那时宁家便来收房子。
宁家父女回了家也顾不上歇着,而是商量起铺子的事,于氏听这父女去了一次马驿镇便将铺子买好了,十分地好奇,免不了问东问西的。
宁清还一直住在娘家,此时便也进了屋子,“爹去了马驿镇?怎么没告诉我一声?”
宁梁就说:“我们看铺子去了,正好你们房子的租客也找了过来,让我向你说情将租金宽限几日,我没答应,只说女儿女婿的事我做不了主。”
宁清的房子租了出去,却在娘家守口如瓶,宁家人自是不知道的,但不想今天宁梁和宁婉去马驿镇里看房子,却正巧遇到了刘家的人,便将租客引来请宁梁传话,他们方才明白为什么宁清很少回马驿镇,就是回了每次也都会当日回来。
宁清听了脸也有些红,房子租出去这样的大事本不应该瞒着爹娘的,可是她为了把自己的情况说得更可怜些,便将租金的一事完全不提。如今爹听了消息,自然是不高兴。
可是,宁清很快就给自己找了借口,“我也是没法子,分家之后我们没有一个挣钱的营生,在马驿镇里也住不下去,正好有人要租,就租了出去,也能略略添补一下家里的用度。”
其实自从宁清搬到了娘家,他们哪里还有什么用度?从大人到孩子,吃穿都是宁家的,工钱几乎一文不差地攒了下来,当然还要加上房租,并不是小数目。这大半年宁清一点点地将铜钱换成了银子,再将碎银子倾成银锭,加上她当年的陪嫁和自刘家分家所得,打了一个二十五两的细丝银锭,密密地收了起来,除了他们夫妻再没有人知道的。
宁梁初听宁清将租房的事瞒住自家人,总是不高兴,才拿话说她一句,就听女儿又说起生活的艰难,心便软了,“房租的事,你和女婿回去商量吧。”他本意倒不是赶人,但宁清听在心里,就觉得自己的事情滑瞒了爹,现在爹自然不喜她多管家里的事,只好退了下去。
其实宁清根本用不着遗憾,宁家人并没商量怎么做生意,那些听宁婉的就好,宁梁和于氏是不大多管的,他们正琢磨着第一次过去时要备多少柴和几盏油灯。原来三家村这边的习俗,搬到新家第一件事就要将灶火点燃了,意味着将来的日子红红火火;还有就是要在新家内连续点亮三天灯烛暖屋。
于氏只怕这样的两件大事做不好,对将来家里的生意不利,因此与宁梁认真数着新房的几间屋子,又叮嘱他,“虽然没有那么多盏油灯,但是拿碗盛了油泡上灯蕊也是一样用的,到时候你一定记得每间屋都点上一盏灯!再把灶火烧得旺旺的。”
宁梁答应着,“我们初六过去,到了十四回家接你和石头,十五中午时请灶神,在新家正式开火,十六那天请亲戚朋友到家里吃饭。”
这些也都是按规矩办的,初五之前是什么都不能做的,过了初五,也就是破五了,才能做事,正好张罗搬家,到新家请神待客,然后才能看黄历选吉日开门做生意。
商量好了,一家人就先放下铺子的事过年。这是宁家第二个好年景了,家里吃穿用样样都不缺,每人都欢声笑语的。就是一向喜欢不平的宁清也挑不出什么不足之处,一直笑嘻嘻的。这个年她与丈夫只在大年三十去了刘家,初一便又回三家村娘家。
到了初六,宁婉和爹拉了三头驴子,带了许多行李物品去了马驿镇。
宁家的这处新房子正在马驿镇南北主街最中心的位置,街面上是三开间的门面,大门开在正中,除了四根大红柱子之外全部打通,对着门是排成一字形的柜台,柜台里面又有一排排的货架子,货架间一扇小门通向院内。
小院的正屋是朝东的,也是三间,两侧各有两间厢房,一张石桌,几个石凳,旁边搭着葡萄架子,颇有几分意趣。
穿过正屋,后面又有一个大院子,靠着正房后面的几间倒座儿是仓库,又有院墙围起来的一大片空地,先前林家便在这里放一些货物。当时看铺子时宁家也看中了这里,不只能放货,又能晒菜,也有空地搭棚子养毛驴。
宁氏父女从洒扫开始,一间一间地拾缀,抹灰扫尘,粘窗纸、糊墙、摆放东西,一连忙了几天,家里铺子里都有了模样。当然于氏嘱咐他们做的烧灶、点灯自然也一丝不苟地完成了。
到了正月十二,父女二人提前收拾好新家,又回三家村搬了几次东西,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娘带着石头也搬了过来,宁清一家自然也都跟着到了马驿镇再次住进了娘家。她的房子依旧没有收回,如此便能多得一份房租。
女儿女婿在娘家帮忙做事,住在家里也没什么,宁梁和于氏自然是答应的,但是在分屋子的时候,将朝南的厢房分给了宁婉,却让二女儿和二女婿住在朝北的厢房里。不同于东西厢房相差不多,南北屋子无论是光钱明亮,还是暖和舒适等各方面都差得很多,但这一次宁清却没有与宁婉争抢,她知道挣不过的。
就是宁婉屋子里新买的家具也要比自己屋里的多,宁清也只在屋子里悄悄嘀咕了几声而已。搬到新家后,宁清越发觉得没有底气了,毕竟这已经不是家里的老宅了,而是宁婉挣了钱买的新房子。
其实布置房子的时候,宁婉犹豫过将朝南的厢房让给宁清,毕竟她一家三口住着,金山又小,但是见爹想也没想地就安置好了,就没有多话。若是别人,让也就让了,总会明白她的情,可是宁清恐怕只当是应该的,而她只要占了上风,还会生出更多的事端来,还不如现在就不让呢!
眼下宁婉只当没有看到宁清失落的神色,换了过年做的新衣裳跟着爹去了许老先生家。当时买铺子的时候,许老先生答应了给铺子取名写匾的,正是让他们今日去取的。
到了许家的大门前,宁婉叩了门环,这一次是许家的老仆出来开门,问了名姓就笑道:“老先生一早就写好了,只等你们来取呢。”说着府他们让到许家。
宁婉虽然来过许家很多次,可是她第一次踏入许家的院门,穿过天井,从正旁的小道绕到后院,老仆将他们带到许老先生的书房,这里也是许老先生教授学生的地方,其实还另有一道小门开在后院,为的是平日学生们出入方便。
宁婉其实不算是没见过世面了,但是初到许老先生的书房,还有些紧张,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紧张,也许是因为满屋子堆得满满的书?也许是书房里端肃的气氛?还是因为她不再像过去一样到许家送浆洗过的衣裳,或者卖野菜?
许老先生正拿着一本书在看,见他们进来就笑着点头,“坐吧,来取匾?”
宁梁和宁婉上前行了礼拜了年方才坐下,“有劳许老先生了。”
许老先生就指着案上的一张大纸问:“你们看可好?”
隶书十分适合写匾,无形间就有一种典雅、端庄、华美的气概,令人无端地信服,“德聚丰”三个斗大的黑字立即就印在宁婉的心里了,“真是好名字!”
许老先生抚着胡子笑了,“小女娃还认字,好呀!”
宁婉忘记隐藏了,就笑着说:“记帐时识了几个字。”
宁梁就很得意地说:“婉儿常跟我去县城,每见了铺子上面的匾就一个个地问人家念什么,现在果然会看匾了。”
许老先生点了点头,“如此好学,若是男孩就送到我学堂里。”
宁梁是极质朴的人,因此倒从没想过如果婉儿是男孩就好了,因此就说:“虽然是女孩,可也一样能干,家里的事都是她担着呢。”
许老先生其实是见宁婉肯学,可惜她不是男孩不能读书考学,见宁梁并没有明白,就一笑道:“如此亦好。”
宁婉懂了,其实在她先前的梦里她也多次可惜自己不是男孩,才使得家里受了欺负,但是后来她靠着自己将日子越过越好,也就不后悔了,因此就说:“老先生,我有一个弟弟,现在还小,等他长大了我就送他过来跟老先生读书明理。”
“你这孩子果然是聪明的,”许老先生再赞,“读书是要明理的,其次才是进学。世人多把读书当成做官的捷径,还不如你一个小姑娘懂得呢!”
因此便越发高兴,指了案上的字讲给他们,“所以我给你们铺子写匾,就想着万事以德为先,第一次字就‘德’,也是提醒你们将来做生意也不要忘记本心;第二个‘聚’字,是源于太史公的‘富无经业,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辐凑就是‘聚’;至于这个‘丰’字,最是好意头,仍是丰茂之解。”
宁梁听了也懂了,“虎台县里生意最好的绸缎铺子就叫瑞泓丰,也是有一个丰字,生意才如此之好的,真是多谢许老先生了!”
许老先生就笑,“也不算错!”
一个饱读经书的老先生,一个目不识丁的农家汉子,中间又有宁婉笑语晏晏,倒在一处说得有趣。
半晌,宁梁父女便留下年礼起身告辞,“打扰老先生这么久,也该走了。”
许老先生也不甚留,“想必你们正忙着新铺子的事,就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