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秧歌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重生农家幺妹最新章节!
尽管宁婉和喜姐儿在挣钱上面想法不一样,但是她们毕竟是亲亲的表姐妹,爹和大姑又是嫡亲的姐弟,因此话说过了也没有人生气,依旧还是亲亲密密地在一处玩耍。
既然喜姐儿到了三家村,宁婉总要尽地主之谊,带着喜姐在村里四处转转,只是这个季节大雪早封了山,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只能到山溪前瞧瞧打冰嘎、坐冰车的小孩子们,她们如今都大了,也不好再玩这些,因此转了转就又去了罗双儿的新家和春玲嫂子屋里说笑一会儿
回了家又将早收了起来的那副羊骨头子儿拿出来,两人在炕上玩了半晌。
突然间听到外面有人喊,“扭秧歌的来了,大家出来看啊!”两人赶紧扔下羊骨头子儿下炕穿了鞋跑出去。
在三家村这边平日里大家都过得辛苦,少有什么乐子。但是过年时又不一样,马驿镇上的里长与各村商量着会收些钱张罗起几支秧歌队,不只在镇上扭秧歌,还会到每个村子里,既是图个喜庆,也是给大家送些祝福吧。
现在秧歌队到了三家村,村里男女老少哪个不出门去看?
宁婉和喜姐出去时,秧歌队已经进了村,喇叭唢呐的声儿早响了起来,一队穿红着绿的人有的戴着大头娃娃的头套,有的扮成美女,也有的在身上装了一个毛驴的头和尾妆成回娘家的小媳妇,还有扮猪八戒的、踩高跷的,不一而足,热热闹闹地进了村,从村头到村尾舞了一回,一处不落。
村里的年青人和孩子们直接跟在他们身后转,喜姐却是个文静的,只拉着宁婉站在家门前看。到了自家门口时,宁梁就拿出一大把铜钱塞给舞在最前面的一个小丑。
这也是一种风俗,虽然扭秧歌的钱村里已经打发了,但是大家还是要给到自家门前的秧歌队塞点小钱,请他们打点酒喝。这钱给的十分随意,可给可不给,可多可少,而且也可以不给带着秧歌队的小丑,却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
宁梁这一把钱是很丰厚的,小丑接了钱便停住了脚步,在宁家门前扭了半晌。这是秧歌队在向给钱的人家致谢,给的多的停的时间便长一些,不但多看了扭秧歌,又十分地有面子。
便是喜姐这样矜持的人看着秧歌队也不禁笑得前仰后合,直到秧歌队走得连背影都看不到了,宁家人才重新回了屋子,“今年的秧歌看得时间最久,也最有意思。”
大姑就说:“二郎你不知道,生你那年春节村里来了秧歌队,爹就给了二十个钱,秧歌队也是在家门前扭了半晌呢!”
宁梁果真不知道这件往事,但是他如今却明白了当年爹的心意,“我今天也特别开心,一是家里生活过得好了,再就是我们家有了石头,总算是有后了。现在还有大姐和喜姐来了,大家既然都爱看秧歌,多花点钱又算什么!”
喜姐就问:“二舅,等再来了秧歌队,你还多给钱吗?”
宁梁就也笑了,“你以为三家村是梨树村呢?这里一年只来一次秧歌队,从没有来两次的。”
原来秧歌队去哪个村子都是镇上定好的,但是在去了之后就可以随意往别的村子里走了。自然,每一只秧歌队都愿意去行路方便给钱大方的村子,因此三家村这样偏僻贫穷的小村子里只会来一支秧歌队。
但是宁梁这一次却说错了,这一年正月里三家村来了三支秧歌队。宁家富了给钱大方,别家也比过去的日子过得好了,因此也都比过去加了钱,还有只隔着一条山溪的胡家村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便有两只秧歌队特别到了山里来扭秧歌。当然宁家还是一样的賞钱,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人失望而归吧。
大姑带着喜姐在娘家住了大半个月,于氏和宁婉尽心招待,每日不是包饺子就是炖鸡煮肉,每日里又陪着她们说话儿遛弯。先前家里穷,又常有这样那样的愁事,就是想如此相聚也难,如今却是难得的机会,大家相处也其乐融融的。
可是大姑总归还是惦记着家,正月没有过完便要回去,“我也舍不得走,可是家里还有许多事还都等着我呢。”
于氏就说:“等过了二月二吧,在家里吃了黄豆,再看了社日。”
“你岂不知道,家里的黄豆也要等着我回去炒呢!”
于氏就说大姑姐,“你就是太能干,谁做什么活儿你都看不上,总要自己累。”
明明大姑已经有了两个儿媳妇,可是她还是什么都要自己干,宁婉早知道大姑的性子,因此也劝,“大姑,你不回去家里也一样能吃上炒黄豆的!”
大姑终是不肯,“就算不为了炒黄豆,社日也是大事,我一定要回去的,”又说:“不如让我把婉儿带到梨树村里住些日子吧,等开了春再让她回来。”
宁婉一向与大姑感情好,也舍不得分开,可是她却不肯去梨树,“到了开春的时候,我自然跟着爹去看大姑的,现在家里人少,石头又太小,我正要帮娘做家事的。”
大姑就对于氏说:“你有婉儿这个丫头,可真是享福了!”
于氏笑着点头,“这一年来家里的事都是婉儿张罗着办的,我和她爹都省心了。”
宁婉就笑,“娘,大姑跟你客气几句,你也不谦虚反倒跟着大姑夸起自己的女儿了,多让人笑话。”又道:“大姑一定要走,我们总得商量明天送大姑和表姐走的时候做什么饭菜好。”
大姑便向宁婉笑,“我可不是跟你娘客气,是真心夸婉儿呢。”
娘也说:“我跟你大姑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不必虚情假意的。”又道:“俗话说出门饺子回家面,明天就做饺子!”
宁婉就问大家,“包什么馅的好呢?”
爹就笑了,“你们都不知道,你大姑最爱吃萝卜油渣馅的饺子!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你奶奶用萝卜和油渣包的饺子,你大姑吃得最香。”
大姑就大笑起来,“原来二郎还记得!”又道:“那时候我就觉得油渣馅的饺子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
于氏就笑道:“那我们明日也尝尝。”
家里虽然也包过油渣馅的饺子,但是从没有用萝卜和油渣一起包过饺子。第二天一早宁婉起来便熬了一盆油渣,宁梁去地窖里取了几个大萝卜,大姑和娘也都是能干的人,再加上喜姐儿,大家一会儿就将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包出来煮好了。
都是一家人,也不必分什么男席女席,团团坐下吃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嗯,正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味!”
“没想到这萝卜油渣馅饺子果然好吃!”
吃过饺子,爹牵着两头毛驴送大姑和喜姐儿回了梨树村,娘和宁婉送到村口方回。
大姑走了没几日就到了二月二的社日,娘炒了黄豆,就想起了去年分的猪肉,在家里开玩笑,“也不知道今年郭老爷子会分什么给家里,还是两个猪蹄子?”
宁婉也笑,“再分两个猪蹄子就好,家里的四个我还没空做呢,正好一起炖上一回。”又想起一个典故,“还是在汉代,有一个人叫陈平,他在乡里主持祭祀,每次分肉都特别的公平,乡里所有人都佩服他,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后来他果然当了丞相!”
“可见这能当大官的人,从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爹就说:“我估计着这一次郭老爷子不能了。上次因为小燕的事吵了一架,后来郭老爷子见了我每次都主动说话。我想小燕也嫁出去了,秋柱也去当兵了,瞧着他也有几分可怜,也不好不理他。”
“你爹就是心软,我就不理郭老太太,”于氏说了又替丈夫找了个借口,“不过,他们男人与我们女人不一样,就是心里不痛快表面也要过得去,毕竟乡里乡亲的。”
祭祀一完,爹提回来一大条子的好肉,放在灶间说:“三家村里我们家分的肉最多最好,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拿,可是这肉又是不能不要的。”
宁家早不差这么点子肉了,因此并没有人领情,反说:“先前总觉得郭老爷子是个公正的人,眼下只从这两次的肉就能看出来,他的心果然是歪的,也无怪他家里出了郭小燕和郭秋柱呢!”
给宁家多了,自然就有少的,村里人自然也有议论的,大家都觉得郭老爷子的心太不正了。正是农家的闲时,大家无事东家串串西家走走,十次里倒有八次会提到郭老爷子分的肉有多不公道,就是郭家本家的几户,也公然这样说。但是郭老爷子毕竟是村里的长辈,大家也不好意思到他面前说,但想来他也不会不知道,只是装做不知罢了。
转眼天气慢慢暖了起来,家里做生意前先将屯了一冬天的粮食卖掉了。原来去年秋收后宁家除了交税之外并没有将其余的粮食卖掉,一则是因为家里不缺卖粮的钱,再则就是经历过一次春季卖粮后便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粮价最高的时候,家里又不急着用钱,自然就不如屯到现在卖。
爹每日牵了毛驴将粮送到马驿镇,一斗让些钱交给了粮食铺子,如今他再没有那许多闲时间在镇上等着卖粮了。甚至明知道虎台县里价又要高上几分,也因为路途太远而没有送,眼下这些粮食的钱对于宁家已经不算什么了,远不如铺子的收益。
野菜刚长出来的时候,宁婉自己采了些,加上在村里收的,一共凑了一筐与爹送到了虎台县,回来的时候却留了一篮子送到卢家。
吴夫人见了宁婉十分地高兴,“我正算着天暖和了,你就会来了呢。”又拿出一个红包给她,“这是我给你留的压岁钱。”
宁婉要推,吴夫人赶紧按住她的手,“拿着吧,我年年都给铁石打一个的,今年多加了一个给你,也不麻烦。”
宁婉握着红包,感觉里面是一枚钱,现在听吴夫人这样一说,倒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了,而且,将她和卢铁石并列起来谈,更觉得十分地奇怪。
吴夫人就是个不会说话儿的人,宁婉如此安慰自己,又将红包收了起来,自己欠卢铁石的人情已经有很多了,也不怕再加上一份压岁钱,慢慢还就是。
宁婉便将自己采的野菜拿出来,“这是地里才长出来的,眼下正好吃个新意,等我们村里的猫瓜儿菜长出来,我再给夫人送。”
“上次铁石去你们村里回来带来的菜就都很好,”吴夫人说着,却笑着从炕桌下面拿出一个匣子,打开盖子拿出最上面的一封给宁婉看,“这都是铁石给我写的信,最近的一封说他做了小旗了!”
宁婉接过吴夫人递来的信扫了一眼,念道:“秋日夷人抢粮时儿所立军功经报安平卫,并转兵部,批示赏银二百两,儿分与诸同袍,儿亦因此升为小旗。”朝廷制度,最重杀夷军功,每杀夷人一名得银五十两,并升任一级。正合宁婉过去听过的瘸子将军连杀四个抢粮夷人,由此在多伦声名大振的传言。
想想卢铁石此时还不满十八岁,却已经杀敌立功升迁为小旗,手下管着十个成年的军士!果真了不起!但是宁婉却没有多么激动,因为她早知道了这一切,而且卢铁石并不会止步于此,他还会一步步地向前走。
吴夫人见宁婉念信,十分地吃惊,“你识字?”
尽管宁婉和喜姐儿在挣钱上面想法不一样,但是她们毕竟是亲亲的表姐妹,爹和大姑又是嫡亲的姐弟,因此话说过了也没有人生气,依旧还是亲亲密密地在一处玩耍。
既然喜姐儿到了三家村,宁婉总要尽地主之谊,带着喜姐在村里四处转转,只是这个季节大雪早封了山,也没有什么可看的,只能到山溪前瞧瞧打冰嘎、坐冰车的小孩子们,她们如今都大了,也不好再玩这些,因此转了转就又去了罗双儿的新家和春玲嫂子屋里说笑一会儿
回了家又将早收了起来的那副羊骨头子儿拿出来,两人在炕上玩了半晌。
突然间听到外面有人喊,“扭秧歌的来了,大家出来看啊!”两人赶紧扔下羊骨头子儿下炕穿了鞋跑出去。
在三家村这边平日里大家都过得辛苦,少有什么乐子。但是过年时又不一样,马驿镇上的里长与各村商量着会收些钱张罗起几支秧歌队,不只在镇上扭秧歌,还会到每个村子里,既是图个喜庆,也是给大家送些祝福吧。
现在秧歌队到了三家村,村里男女老少哪个不出门去看?
宁婉和喜姐出去时,秧歌队已经进了村,喇叭唢呐的声儿早响了起来,一队穿红着绿的人有的戴着大头娃娃的头套,有的扮成美女,也有的在身上装了一个毛驴的头和尾妆成回娘家的小媳妇,还有扮猪八戒的、踩高跷的,不一而足,热热闹闹地进了村,从村头到村尾舞了一回,一处不落。
村里的年青人和孩子们直接跟在他们身后转,喜姐却是个文静的,只拉着宁婉站在家门前看。到了自家门口时,宁梁就拿出一大把铜钱塞给舞在最前面的一个小丑。
这也是一种风俗,虽然扭秧歌的钱村里已经打发了,但是大家还是要给到自家门前的秧歌队塞点小钱,请他们打点酒喝。这钱给的十分随意,可给可不给,可多可少,而且也可以不给带着秧歌队的小丑,却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
宁梁这一把钱是很丰厚的,小丑接了钱便停住了脚步,在宁家门前扭了半晌。这是秧歌队在向给钱的人家致谢,给的多的停的时间便长一些,不但多看了扭秧歌,又十分地有面子。
便是喜姐这样矜持的人看着秧歌队也不禁笑得前仰后合,直到秧歌队走得连背影都看不到了,宁家人才重新回了屋子,“今年的秧歌看得时间最久,也最有意思。”
大姑就说:“二郎你不知道,生你那年春节村里来了秧歌队,爹就给了二十个钱,秧歌队也是在家门前扭了半晌呢!”
宁梁果真不知道这件往事,但是他如今却明白了当年爹的心意,“我今天也特别开心,一是家里生活过得好了,再就是我们家有了石头,总算是有后了。现在还有大姐和喜姐来了,大家既然都爱看秧歌,多花点钱又算什么!”
喜姐就问:“二舅,等再来了秧歌队,你还多给钱吗?”
宁梁就也笑了,“你以为三家村是梨树村呢?这里一年只来一次秧歌队,从没有来两次的。”
原来秧歌队去哪个村子都是镇上定好的,但是在去了之后就可以随意往别的村子里走了。自然,每一只秧歌队都愿意去行路方便给钱大方的村子,因此三家村这样偏僻贫穷的小村子里只会来一支秧歌队。
但是宁梁这一次却说错了,这一年正月里三家村来了三支秧歌队。宁家富了给钱大方,别家也比过去的日子过得好了,因此也都比过去加了钱,还有只隔着一条山溪的胡家村自然也是一样的道理,因此便有两只秧歌队特别到了山里来扭秧歌。当然宁家还是一样的賞钱,总不能让远道而来的人失望而归吧。
大姑带着喜姐在娘家住了大半个月,于氏和宁婉尽心招待,每日不是包饺子就是炖鸡煮肉,每日里又陪着她们说话儿遛弯。先前家里穷,又常有这样那样的愁事,就是想如此相聚也难,如今却是难得的机会,大家相处也其乐融融的。
可是大姑总归还是惦记着家,正月没有过完便要回去,“我也舍不得走,可是家里还有许多事还都等着我呢。”
于氏就说:“等过了二月二吧,在家里吃了黄豆,再看了社日。”
“你岂不知道,家里的黄豆也要等着我回去炒呢!”
于氏就说大姑姐,“你就是太能干,谁做什么活儿你都看不上,总要自己累。”
明明大姑已经有了两个儿媳妇,可是她还是什么都要自己干,宁婉早知道大姑的性子,因此也劝,“大姑,你不回去家里也一样能吃上炒黄豆的!”
大姑终是不肯,“就算不为了炒黄豆,社日也是大事,我一定要回去的,”又说:“不如让我把婉儿带到梨树村里住些日子吧,等开了春再让她回来。”
宁婉一向与大姑感情好,也舍不得分开,可是她却不肯去梨树,“到了开春的时候,我自然跟着爹去看大姑的,现在家里人少,石头又太小,我正要帮娘做家事的。”
大姑就对于氏说:“你有婉儿这个丫头,可真是享福了!”
于氏笑着点头,“这一年来家里的事都是婉儿张罗着办的,我和她爹都省心了。”
宁婉就笑,“娘,大姑跟你客气几句,你也不谦虚反倒跟着大姑夸起自己的女儿了,多让人笑话。”又道:“大姑一定要走,我们总得商量明天送大姑和表姐走的时候做什么饭菜好。”
大姑便向宁婉笑,“我可不是跟你娘客气,是真心夸婉儿呢。”
娘也说:“我跟你大姑从来都是有什么说什么,不必虚情假意的。”又道:“俗话说出门饺子回家面,明天就做饺子!”
宁婉就问大家,“包什么馅的好呢?”
爹就笑了,“你们都不知道,你大姑最爱吃萝卜油渣馅的饺子!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你奶奶用萝卜和油渣包的饺子,你大姑吃得最香。”
大姑就大笑起来,“原来二郎还记得!”又道:“那时候我就觉得油渣馅的饺子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
于氏就笑道:“那我们明日也尝尝。”
家里虽然也包过油渣馅的饺子,但是从没有用萝卜和油渣一起包过饺子。第二天一早宁婉起来便熬了一盆油渣,宁梁去地窖里取了几个大萝卜,大姑和娘也都是能干的人,再加上喜姐儿,大家一会儿就将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包出来煮好了。
都是一家人,也不必分什么男席女席,团团坐下吃这萝卜油渣馅的饺子,“嗯,正是我小时候吃的那个味!”
“没想到这萝卜油渣馅饺子果然好吃!”
吃过饺子,爹牵着两头毛驴送大姑和喜姐儿回了梨树村,娘和宁婉送到村口方回。
大姑走了没几日就到了二月二的社日,娘炒了黄豆,就想起了去年分的猪肉,在家里开玩笑,“也不知道今年郭老爷子会分什么给家里,还是两个猪蹄子?”
宁婉也笑,“再分两个猪蹄子就好,家里的四个我还没空做呢,正好一起炖上一回。”又想起一个典故,“还是在汉代,有一个人叫陈平,他在乡里主持祭祀,每次分肉都特别的公平,乡里所有人都佩服他,觉得他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后来他果然当了丞相!”
“可见这能当大官的人,从小事上就能看得出来,”爹就说:“我估计着这一次郭老爷子不能了。上次因为小燕的事吵了一架,后来郭老爷子见了我每次都主动说话。我想小燕也嫁出去了,秋柱也去当兵了,瞧着他也有几分可怜,也不好不理他。”
“你爹就是心软,我就不理郭老太太,”于氏说了又替丈夫找了个借口,“不过,他们男人与我们女人不一样,就是心里不痛快表面也要过得去,毕竟乡里乡亲的。”
祭祀一完,爹提回来一大条子的好肉,放在灶间说:“三家村里我们家分的肉最多最好,我都有些不好意思拿,可是这肉又是不能不要的。”
宁家早不差这么点子肉了,因此并没有人领情,反说:“先前总觉得郭老爷子是个公正的人,眼下只从这两次的肉就能看出来,他的心果然是歪的,也无怪他家里出了郭小燕和郭秋柱呢!”
给宁家多了,自然就有少的,村里人自然也有议论的,大家都觉得郭老爷子的心太不正了。正是农家的闲时,大家无事东家串串西家走走,十次里倒有八次会提到郭老爷子分的肉有多不公道,就是郭家本家的几户,也公然这样说。但是郭老爷子毕竟是村里的长辈,大家也不好意思到他面前说,但想来他也不会不知道,只是装做不知罢了。
转眼天气慢慢暖了起来,家里做生意前先将屯了一冬天的粮食卖掉了。原来去年秋收后宁家除了交税之外并没有将其余的粮食卖掉,一则是因为家里不缺卖粮的钱,再则就是经历过一次春季卖粮后便知道什么时候才是粮价最高的时候,家里又不急着用钱,自然就不如屯到现在卖。
爹每日牵了毛驴将粮送到马驿镇,一斗让些钱交给了粮食铺子,如今他再没有那许多闲时间在镇上等着卖粮了。甚至明知道虎台县里价又要高上几分,也因为路途太远而没有送,眼下这些粮食的钱对于宁家已经不算什么了,远不如铺子的收益。
野菜刚长出来的时候,宁婉自己采了些,加上在村里收的,一共凑了一筐与爹送到了虎台县,回来的时候却留了一篮子送到卢家。
吴夫人见了宁婉十分地高兴,“我正算着天暖和了,你就会来了呢。”又拿出一个红包给她,“这是我给你留的压岁钱。”
宁婉要推,吴夫人赶紧按住她的手,“拿着吧,我年年都给铁石打一个的,今年多加了一个给你,也不麻烦。”
宁婉握着红包,感觉里面是一枚钱,现在听吴夫人这样一说,倒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了,而且,将她和卢铁石并列起来谈,更觉得十分地奇怪。
吴夫人就是个不会说话儿的人,宁婉如此安慰自己,又将红包收了起来,自己欠卢铁石的人情已经有很多了,也不怕再加上一份压岁钱,慢慢还就是。
宁婉便将自己采的野菜拿出来,“这是地里才长出来的,眼下正好吃个新意,等我们村里的猫瓜儿菜长出来,我再给夫人送。”
“上次铁石去你们村里回来带来的菜就都很好,”吴夫人说着,却笑着从炕桌下面拿出一个匣子,打开盖子拿出最上面的一封给宁婉看,“这都是铁石给我写的信,最近的一封说他做了小旗了!”
宁婉接过吴夫人递来的信扫了一眼,念道:“秋日夷人抢粮时儿所立军功经报安平卫,并转兵部,批示赏银二百两,儿分与诸同袍,儿亦因此升为小旗。”朝廷制度,最重杀夷军功,每杀夷人一名得银五十两,并升任一级。正合宁婉过去听过的瘸子将军连杀四个抢粮夷人,由此在多伦声名大振的传言。
想想卢铁石此时还不满十八岁,却已经杀敌立功升迁为小旗,手下管着十个成年的军士!果真了不起!但是宁婉却没有多么激动,因为她早知道了这一切,而且卢铁石并不会止步于此,他还会一步步地向前走。
吴夫人见宁婉念信,十分地吃惊,“你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