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老外刁难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中餐馆的秘密最新章节!
梁晓秀整整看了一上午汉学家的长信,但还没看完。她索性不看了,因为她感觉那封长信象论文,很多内容她都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她开快餐店是为了糊口,而不是为了研究什么饮食文化。老外一再说宋代饮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她觉得那种文化与她无关,甚至毫不搭界。
说来也巧,她的看法在那天下午就被改变了。
那天下午来了两个里尔企业登记处的工作人员,通知他们补充三份材料:一份中国宋代饮食的介绍材料,一份宋代卷饼的制作方式,一份宋代卷饼的食料及营养成分。
宋福禄听两个老外那么一说,心里直犯嘀咕:老外这不是在刁难他们嘛!他们不过是开一个快餐店,老外竟然让他们提供什么补充材料,那简直就是脱裤子放屁嘛!
宋福禄不解地问道:“我们为什么要提供这些材料?我上次开餐馆时就没有让我提供这方面的材料。”
一个工作人员说:“因为你要开的快餐店提供的快餐是中国宋代的一种食品,那种食品既然有上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就需要科学的解释和论证。”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你是在法国开快餐店,你们的顾客将是法国人和欧洲人。我们要对顾客负责:他们吃了你们制作的那种食品,有没有副作用?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科学论证,以便保证我们里尔饮食市场的安全。”
“可是,中国宋代的食品,我们上哪儿去给你们提供科学材料呢?”
“你们如果不能提供材料,那么我们就不能给你们颁发营业执照。”
那两个老外撂下话就走人了。
宋福禄当时就傻了:老外这是往绝路上逼他们呀。。
两个老外工作人员离开后,宋福禄和梁晓秀说:“老外这是故意刁难我们啊,这帮王八蛋这是在往绝路上逼我们呢。”他的有些话还没说出口,其实他还想说梁晓秀突发奇想,非要做什么宋代卷饼,结果惹来这么多麻烦。这回怎么办?还有没有办法排除麻烦?他是一点办法都没了。
梁晓秀也认为这个问题很棘手,她哪料到老外会来这一手呢?她忽然想起了汉学家的长信,打定主意向汉学家求救。汉学家既然已经研究了宋代饮食,那么,他就能说出道道来。她告诉宋福禄,她要把汉学家的长信看完,仔细研究一遍,然后给汉学家写信,让汉学家帮他们这个忙。
“这能行吗?”宋福禄表示怀疑。
“现在只有这个办法了,”梁晓秀坚定地说,“我好好研究这封长信,你回屋睡觉吧。事已至此,只能这样了。”
宋福禄觉得梁晓秀在把死马当活马医,自己糊弄自己,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此刻他不好说什么,梁晓秀想怎么办,她就怎么办吧。
梁晓秀拿出汉学家的长信继续研读。
汉学家又讲到了宋代的茶饮,并有详细的论述。
他说,欧洲人早晨有喝咖啡的习惯;而宋代市民早晨喝的是一种叫煎点汤茶药的茶。煎点汤茶药是由茶叶和绿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好似煎药。那时在五更的早市上,煎点汤茶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元代画家赵孟的《斗浆图》,画的就是市井贩卖煎点汤茶药的情形。
宋人认为,茶即药也,煎服则可去滞而代食;煎茶时间越长,味道就越好。宋代流行点茶,在炭火将茶叶水烧得快沸腾时,加些许冷水,待茶叶水再次沸腾时再用冷水点住。如此点三次,方可收到色味俱佳的效果。
宋代时,茶坊在市镇开始普及,点茶在城市中盛行起来。
汉学家写到这儿停下来说:可以肯定,中国的茶品早于欧洲的咖啡。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内容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组成的,茶品即是其中一例。
梁晓秀也停下来思索汉学家的话。她的思索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她想到了在他们的快餐店可以提供宋代茶饮。
汉学家把茶品引向深入,用皇家的实例说明茶品的兴盛。
在宋代,皇帝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赐给功臣将士。宋真宗召见大臣晏殊,赐座后便喝茶;末了,起身便点汤。
由于皇帝的示范,贵族权臣们纷纷碾制汤沫、丸药、茶饼,并随身携带。王安石罢相后返乡,途中痰火病发,他便吩咐随从取来沸汤,将丸药茶饼调配倒沸汤中,服了汤药才痊愈。
那时一般市民也受此影响。市民家里来客人,主人便将汤端出,招待客人。先茶后汤,还是先汤后茶,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习惯。
宋代茶坊由于在城市得到普及,各式点茶竞争相长,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茶叶当时多产自南方,北方人很难得到茶叶,一旦得到茶叶,又以为茶叶味不好,所以在茶叶里放入许多杂物煎点,以便是口味适合。
高级点茶能将茶点得“极匀”,有的能点得水脉成禽兽虫鱼花草之物象,纤巧如画。徽宗在其《大观茶论》中说:“将茶点得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
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意境啊!我的理解是:宋人所谓点茶,其实说的就是今人的沏茶。
你们说是不是?
在宋代上流社会中,点茶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人们把点茶视为一种文化修养或高雅的情趣。曾布、吕惠卿做内相时,与客人一起吃茶,他们频繁注汤于茶水中,客人见状便说:“身为翰林司,为什么不了解点茶呢?”这话固然有取笑的意思,但有道理,因为点茶有一套程序和讲究,不是任何人都点得了的。
《煎茶》一文中说:“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
点茶需有各种条件配合,而且最好“点茶须是吃茶人”,还要以一味好水配合,若杂以他水,则亟败。像苏才翁与蔡君谟的煎茶相斗,蔡君谟就专用惠山泉,苏才翁茶不精,便取天台竹沥水煎点,才能取胜。
点茶时,还要点得适度。多点,则使人生厌;少点,则又有余。全靠精神集中,恰到好处。这样煎点出来的茶才好喝。
中国的茶究竟其渊源于何时,我还不知道。但我猜想:宋代很有可能是中国茶饮的一个辉煌时期,或至少是一个成熟期。
我在翻阅资料时,看到一段话:“在宋时,片茶是茶之上品。”
这个片茶指的是什么?你们能告诉我吗?
中国雇人真是了不起,在一千年前就懂得用好水沏茶的道理。我们欧洲人喝咖啡,从未听说过专门用泉水冲咖啡的事。我由此联想到欧洲的油画与中国的水墨画,前者浑浊,后者清澈。换句话说,咖啡无论用什么水冲,颜色都是一样的,看不出什么名堂来;而茶则不一样:用清澈的泉水冲泡的茶水清澈透明,色彩变化多端,犹如一幅彩色的画卷。
我非常钦佩大文豪苏轼,他不仅善于诗词,还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与分析。请看:
苏轼论茶说:“试烹一盏精神爽,好物元来不须多。”
他说的怎么样?
梁晓秀默默回答:精辟极致。
梁晓秀整整看了一上午汉学家的长信,但还没看完。她索性不看了,因为她感觉那封长信象论文,很多内容她都看不懂,也不感兴趣。她开快餐店是为了糊口,而不是为了研究什么饮食文化。老外一再说宋代饮食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高峰;她觉得那种文化与她无关,甚至毫不搭界。
说来也巧,她的看法在那天下午就被改变了。
那天下午来了两个里尔企业登记处的工作人员,通知他们补充三份材料:一份中国宋代饮食的介绍材料,一份宋代卷饼的制作方式,一份宋代卷饼的食料及营养成分。
宋福禄听两个老外那么一说,心里直犯嘀咕:老外这不是在刁难他们嘛!他们不过是开一个快餐店,老外竟然让他们提供什么补充材料,那简直就是脱裤子放屁嘛!
宋福禄不解地问道:“我们为什么要提供这些材料?我上次开餐馆时就没有让我提供这方面的材料。”
一个工作人员说:“因为你要开的快餐店提供的快餐是中国宋代的一种食品,那种食品既然有上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就需要科学的解释和论证。”
“为什么呢?”
“道理很简单。你是在法国开快餐店,你们的顾客将是法国人和欧洲人。我们要对顾客负责:他们吃了你们制作的那种食品,有没有副作用?我们不知道,所以我们需要科学论证,以便保证我们里尔饮食市场的安全。”
“可是,中国宋代的食品,我们上哪儿去给你们提供科学材料呢?”
“你们如果不能提供材料,那么我们就不能给你们颁发营业执照。”
那两个老外撂下话就走人了。
宋福禄当时就傻了:老外这是往绝路上逼他们呀。。
两个老外工作人员离开后,宋福禄和梁晓秀说:“老外这是故意刁难我们啊,这帮王八蛋这是在往绝路上逼我们呢。”他的有些话还没说出口,其实他还想说梁晓秀突发奇想,非要做什么宋代卷饼,结果惹来这么多麻烦。这回怎么办?还有没有办法排除麻烦?他是一点办法都没了。
梁晓秀也认为这个问题很棘手,她哪料到老外会来这一手呢?她忽然想起了汉学家的长信,打定主意向汉学家求救。汉学家既然已经研究了宋代饮食,那么,他就能说出道道来。她告诉宋福禄,她要把汉学家的长信看完,仔细研究一遍,然后给汉学家写信,让汉学家帮他们这个忙。
“这能行吗?”宋福禄表示怀疑。
“现在只有这个办法了,”梁晓秀坚定地说,“我好好研究这封长信,你回屋睡觉吧。事已至此,只能这样了。”
宋福禄觉得梁晓秀在把死马当活马医,自己糊弄自己,不会有什么结果。但此刻他不好说什么,梁晓秀想怎么办,她就怎么办吧。
梁晓秀拿出汉学家的长信继续研读。
汉学家又讲到了宋代的茶饮,并有详细的论述。
他说,欧洲人早晨有喝咖啡的习惯;而宋代市民早晨喝的是一种叫煎点汤茶药的茶。煎点汤茶药是由茶叶和绿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好似煎药。那时在五更的早市上,煎点汤茶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
元代画家赵孟的《斗浆图》,画的就是市井贩卖煎点汤茶药的情形。
宋人认为,茶即药也,煎服则可去滞而代食;煎茶时间越长,味道就越好。宋代流行点茶,在炭火将茶叶水烧得快沸腾时,加些许冷水,待茶叶水再次沸腾时再用冷水点住。如此点三次,方可收到色味俱佳的效果。
宋代时,茶坊在市镇开始普及,点茶在城市中盛行起来。
汉学家写到这儿停下来说:可以肯定,中国的茶品早于欧洲的咖啡。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内容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事物组成的,茶品即是其中一例。
梁晓秀也停下来思索汉学家的话。她的思索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她想到了在他们的快餐店可以提供宋代茶饮。
汉学家把茶品引向深入,用皇家的实例说明茶品的兴盛。
在宋代,皇帝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赐给功臣将士。宋真宗召见大臣晏殊,赐座后便喝茶;末了,起身便点汤。
由于皇帝的示范,贵族权臣们纷纷碾制汤沫、丸药、茶饼,并随身携带。王安石罢相后返乡,途中痰火病发,他便吩咐随从取来沸汤,将丸药茶饼调配倒沸汤中,服了汤药才痊愈。
那时一般市民也受此影响。市民家里来客人,主人便将汤端出,招待客人。先茶后汤,还是先汤后茶,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习惯。
宋代茶坊由于在城市得到普及,各式点茶竞争相长,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茶叶当时多产自南方,北方人很难得到茶叶,一旦得到茶叶,又以为茶叶味不好,所以在茶叶里放入许多杂物煎点,以便是口味适合。
高级点茶能将茶点得“极匀”,有的能点得水脉成禽兽虫鱼花草之物象,纤巧如画。徽宗在其《大观茶论》中说:“将茶点得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
这是一种多么富有诗意的意境啊!我的理解是:宋人所谓点茶,其实说的就是今人的沏茶。
你们说是不是?
在宋代上流社会中,点茶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人们把点茶视为一种文化修养或高雅的情趣。曾布、吕惠卿做内相时,与客人一起吃茶,他们频繁注汤于茶水中,客人见状便说:“身为翰林司,为什么不了解点茶呢?”这话固然有取笑的意思,但有道理,因为点茶有一套程序和讲究,不是任何人都点得了的。
《煎茶》一文中说:“轻微缘入麝,猛沸却如蝉。罗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
点茶需有各种条件配合,而且最好“点茶须是吃茶人”,还要以一味好水配合,若杂以他水,则亟败。像苏才翁与蔡君谟的煎茶相斗,蔡君谟就专用惠山泉,苏才翁茶不精,便取天台竹沥水煎点,才能取胜。
点茶时,还要点得适度。多点,则使人生厌;少点,则又有余。全靠精神集中,恰到好处。这样煎点出来的茶才好喝。
中国的茶究竟其渊源于何时,我还不知道。但我猜想:宋代很有可能是中国茶饮的一个辉煌时期,或至少是一个成熟期。
我在翻阅资料时,看到一段话:“在宋时,片茶是茶之上品。”
这个片茶指的是什么?你们能告诉我吗?
中国雇人真是了不起,在一千年前就懂得用好水沏茶的道理。我们欧洲人喝咖啡,从未听说过专门用泉水冲咖啡的事。我由此联想到欧洲的油画与中国的水墨画,前者浑浊,后者清澈。换句话说,咖啡无论用什么水冲,颜色都是一样的,看不出什么名堂来;而茶则不一样:用清澈的泉水冲泡的茶水清澈透明,色彩变化多端,犹如一幅彩色的画卷。
我非常钦佩大文豪苏轼,他不仅善于诗词,还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独到的见解与分析。请看:
苏轼论茶说:“试烹一盏精神爽,好物元来不须多。”
他说的怎么样?
梁晓秀默默回答:精辟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