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吴军入郢 楚王离都(1)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孙子传最新章节!
第三十一章 吴军入郢 楚王离都
却说天助吴灭楚,隆冬季节竟大雨滂沱,数日不停,千溪万流汇于漳江,涌入赤湖,滚滚滔滔的洪水奔向纪南,纪南城变成了汪洋泽国中的一处孤岛。孙子命放竹筏木排下水,自己率先登上竹筏,夫概、唐成公随同,带领五千兵丁,向纪南城进发。这些竹筏木排,大者可乘五六十人,中等的坐三四十人,最小的亦可蹲十人以上,彼此连成队,排成行,不用扬帆。勿需划浆,顺流而下,只要用竹篙掌好了舵就行了。竹筏木排在前进,一排接一排,一排连一排,一排跟一排,在浪尖上颠簸起伏,其速如箭。
宋木真是一块木头疙瘩,一个没有头脑的东西!当洪水开始往城里淌的时候,他还以为是天降暴雨,江河泛滥,待暴雨停后,水必自行消退;后来雨渐渐小了,水势反而越来越大,待到城上一望,不禁目瞪口呆,毛骨悚然,脊梁沟里淌冷汗。城外洪水滔滔,一片汪洋,百姓们有的迁于高阜,有的爬上屋顶,有的蹲于树杈,更多的则是驾舟漂于水面,看来他们早已有了充分准备。宋木不深究这洪水的来源,只是在想,水势这样大,全城都淹掉了,连城楼恐也难保。眼下城内既无储粮,又无存草,倘洪水迟迟不退,即便不被淹死,也要活活饿死。与其在此等死,不如先回转郢都,等水退了再来。万一吴兵乘机占领了纪南城,这也不能怪我,谁料数九寒天竟还会下这么大的雨呢?主意既定,宋木随即命人封了一条大船,带领眷属心腹,上船奔郢都而去。将士与兵丁见主将带头走了。纷纷封船,封不到船的就抢船,抢不到船的就偷船,弄不到公家船的就弄百姓的船,到头来还是百姓倒霉,船只全被他们给抢光了。
宋木的船奔郢都,也是顺流而下,行了不远,偶一回头,发现茫茫黄汤之中正有许多黑点在漂,起初他还认为是被洪水冲塌的房梁、门窗之类的东西在随波逐流,可是黑点渐来渐近,渐近渐大,竟是竹筏木排,上边蹲有手持刀枪的吴军兵将。直到这时,宋木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滔天洪水是吴兵决堤淹城所致。吴兵既占纪南,必杀奔郢都,得赶快去给楚昭王报个信,以立功赎罪。宋木这样想着,催促手下人赶快划船,生怕吴兵追来。城上的人见吴兵乘竹筏木排而来,顿时秩序大乱,特别是那些没有走掉的楚兵,更是个个惶恐不安,只待吴兵来了归降。
吴军不费一刀一枪,兵不血刃,占据了纪南城,孙子即刻颁令,安置降兵,抚慰百姓。正当这时,伍子胥率两千人马赶来,还带来了一百大车粮食,正好可供孙子赈济灾民之用。分派已毕,人不解甲,马不下鞍。留下镇守纪南的兵将,孙子带领其余的人复行上筏,顺流东南,直取郢都,活捉楚昭王。
郢都与纪南,二城相距不远,但地势却截然不同。郢都是一座山城,它坐南面北,即南高北低,一溜斜坡,且坡度很大,南门雄踞于悬崖峭壁之上,北门却伸在江河之滨,洪水自西北奔来,绕城半周,东南注入云梦泽中,又因这里比降大,流速快,郢都绝无水淹之虞,故楚之君臣不怕洪水滔天,只怕吴兵攻城。楚自确定先力战,战而不胜则死守,万一守不住再撤离的方针之后,便积极部署守城与抗敌,分派子西守东门,斗辛守南门,申包胥守西门,王孙由守北门,巩固防御。同时动员奖励城内壮丁挖沼泽,建堡垒,筑护城河,城内多备滚木、礌石、弓箭,随时准备迎击入侵之敌。昭王虽口头上表示由子西、子期、公子申等重臣负责御敌,遇事不必与之斟酌,实际上,他一时一刻也未放弃过对抗敌御侮的领导与指挥,因为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呀!……
郢乃大国之都,经营二百余载,且有险可据,其坚固的程度远非一般城池所能比,对此,孙子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为减少伤亡,不敢贸然攻城。吴军所乘之竹筏木排,到了郢都城中,并不停留,更不屯驻,而是循水势绕城半周,东南入云梦大泽,仿佛他们并非来伐楚夺郢,而是观光旅游。即便观光旅游,也不能如此行色匆匆,颇有些走马观花。楚之君臣,对此甚感惊诧,大家都知道孙武用兵神出鬼没。料定他是在施诡计,玩把戏,不敢掉以轻心。然而隔了三五日,不仅吴兵毫无攻城的动静,连其行动的蛛丝马迹也没有。连月来,郢都一直处在紧张的气氛中,前线不断传来噩耗,楚军连连失利,著名将领或阵亡,或以身殉国,或变节叛逃。御敌之将一天天在减少,亡兵降卒,更是数以万计。与此相反,吴军则是步步进逼,取麦城,淹纪南,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郢都,郢都城内的每一个成员,上起君臣文武,下至黎民百姓,神经无不绷得紧紧。为保郢都,各司其事,各负其责,各专其职,无一闲人,包括那些老弱病残者在内,昼夜不息。如今吴军来而无留,销声匿迹,更无攻城之迹象,紧张的神经怎能不松弛,疲劳的肌体怎能不需要休息!因为大家都是骨肉之躯,并非钢铁制造的机器。
吴军自然不会来而复去,他们循流漂至云梦大泽,稍作逗留,俱都外罩楚地渔民田夫服装,溯江而上,绕到郢都城南择地屯扎,暗地布防。对郢都形成层层包围之势。活动于郢都城外的尽是楚之百姓,或打鱼,或耕田,城内的楚之君臣则认为吴兵业已销声匿迹,放松了警惕,疏于防范。
吴军紧紧包围楚都,等待楚军断粮自灭,倘楚军启城补充给养,吴军便趁机攻城。一天,吴王与孙子视察战况,阖闾亲见楚都已被吴军重重包围,欣喜难抑,对孙子褒奖道:“吾军此番出征,自交战以来,连胜囊瓦、射父子、沈尹戌、斗巢和宋木等十余将,所向无敌,以最小之代价,换得了巨大之成功。眼下郢都已深陷重围,我军胜利在握,不久孤将宿愿得偿,此皆元帅深谋远虑、神机妙算、统筹得宜之大功也!……”
孙子不善当面说人好话,歌功颂德,也不喜欢听别人的颂扬之辞,因而满脸绯红,甚感难堪与不安地说道:“戮力王室,何敢言功,统筹布阵,何敢言劳!此乃天助吴王得天下也,多亏诸将勇猛善战,尽忠吴王,胜利岂是我一人所能够办到的。”
阖闾得意地微笑道:“孤之所言,句句实情,元帅不必过谦,不过,依寡人之见,战线越来越长,我军补给越来越远。不宜耗时过长,应力求速战速决……”
陪同视察的伍子胥插言道:“主公所言极是,时间拖久了,深恐有楚之盟国出兵援救,果真那样,我军便前功尽弃了,故望元帅从速定夺。”
第三十一章 吴军入郢 楚王离都
却说天助吴灭楚,隆冬季节竟大雨滂沱,数日不停,千溪万流汇于漳江,涌入赤湖,滚滚滔滔的洪水奔向纪南,纪南城变成了汪洋泽国中的一处孤岛。孙子命放竹筏木排下水,自己率先登上竹筏,夫概、唐成公随同,带领五千兵丁,向纪南城进发。这些竹筏木排,大者可乘五六十人,中等的坐三四十人,最小的亦可蹲十人以上,彼此连成队,排成行,不用扬帆。勿需划浆,顺流而下,只要用竹篙掌好了舵就行了。竹筏木排在前进,一排接一排,一排连一排,一排跟一排,在浪尖上颠簸起伏,其速如箭。
宋木真是一块木头疙瘩,一个没有头脑的东西!当洪水开始往城里淌的时候,他还以为是天降暴雨,江河泛滥,待暴雨停后,水必自行消退;后来雨渐渐小了,水势反而越来越大,待到城上一望,不禁目瞪口呆,毛骨悚然,脊梁沟里淌冷汗。城外洪水滔滔,一片汪洋,百姓们有的迁于高阜,有的爬上屋顶,有的蹲于树杈,更多的则是驾舟漂于水面,看来他们早已有了充分准备。宋木不深究这洪水的来源,只是在想,水势这样大,全城都淹掉了,连城楼恐也难保。眼下城内既无储粮,又无存草,倘洪水迟迟不退,即便不被淹死,也要活活饿死。与其在此等死,不如先回转郢都,等水退了再来。万一吴兵乘机占领了纪南城,这也不能怪我,谁料数九寒天竟还会下这么大的雨呢?主意既定,宋木随即命人封了一条大船,带领眷属心腹,上船奔郢都而去。将士与兵丁见主将带头走了。纷纷封船,封不到船的就抢船,抢不到船的就偷船,弄不到公家船的就弄百姓的船,到头来还是百姓倒霉,船只全被他们给抢光了。
宋木的船奔郢都,也是顺流而下,行了不远,偶一回头,发现茫茫黄汤之中正有许多黑点在漂,起初他还认为是被洪水冲塌的房梁、门窗之类的东西在随波逐流,可是黑点渐来渐近,渐近渐大,竟是竹筏木排,上边蹲有手持刀枪的吴军兵将。直到这时,宋木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滔天洪水是吴兵决堤淹城所致。吴兵既占纪南,必杀奔郢都,得赶快去给楚昭王报个信,以立功赎罪。宋木这样想着,催促手下人赶快划船,生怕吴兵追来。城上的人见吴兵乘竹筏木排而来,顿时秩序大乱,特别是那些没有走掉的楚兵,更是个个惶恐不安,只待吴兵来了归降。
吴军不费一刀一枪,兵不血刃,占据了纪南城,孙子即刻颁令,安置降兵,抚慰百姓。正当这时,伍子胥率两千人马赶来,还带来了一百大车粮食,正好可供孙子赈济灾民之用。分派已毕,人不解甲,马不下鞍。留下镇守纪南的兵将,孙子带领其余的人复行上筏,顺流东南,直取郢都,活捉楚昭王。
郢都与纪南,二城相距不远,但地势却截然不同。郢都是一座山城,它坐南面北,即南高北低,一溜斜坡,且坡度很大,南门雄踞于悬崖峭壁之上,北门却伸在江河之滨,洪水自西北奔来,绕城半周,东南注入云梦泽中,又因这里比降大,流速快,郢都绝无水淹之虞,故楚之君臣不怕洪水滔天,只怕吴兵攻城。楚自确定先力战,战而不胜则死守,万一守不住再撤离的方针之后,便积极部署守城与抗敌,分派子西守东门,斗辛守南门,申包胥守西门,王孙由守北门,巩固防御。同时动员奖励城内壮丁挖沼泽,建堡垒,筑护城河,城内多备滚木、礌石、弓箭,随时准备迎击入侵之敌。昭王虽口头上表示由子西、子期、公子申等重臣负责御敌,遇事不必与之斟酌,实际上,他一时一刻也未放弃过对抗敌御侮的领导与指挥,因为他毕竟是一国之君呀!……
郢乃大国之都,经营二百余载,且有险可据,其坚固的程度远非一般城池所能比,对此,孙子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为减少伤亡,不敢贸然攻城。吴军所乘之竹筏木排,到了郢都城中,并不停留,更不屯驻,而是循水势绕城半周,东南入云梦大泽,仿佛他们并非来伐楚夺郢,而是观光旅游。即便观光旅游,也不能如此行色匆匆,颇有些走马观花。楚之君臣,对此甚感惊诧,大家都知道孙武用兵神出鬼没。料定他是在施诡计,玩把戏,不敢掉以轻心。然而隔了三五日,不仅吴兵毫无攻城的动静,连其行动的蛛丝马迹也没有。连月来,郢都一直处在紧张的气氛中,前线不断传来噩耗,楚军连连失利,著名将领或阵亡,或以身殉国,或变节叛逃。御敌之将一天天在减少,亡兵降卒,更是数以万计。与此相反,吴军则是步步进逼,取麦城,淹纪南,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郢都,郢都城内的每一个成员,上起君臣文武,下至黎民百姓,神经无不绷得紧紧。为保郢都,各司其事,各负其责,各专其职,无一闲人,包括那些老弱病残者在内,昼夜不息。如今吴军来而无留,销声匿迹,更无攻城之迹象,紧张的神经怎能不松弛,疲劳的肌体怎能不需要休息!因为大家都是骨肉之躯,并非钢铁制造的机器。
吴军自然不会来而复去,他们循流漂至云梦大泽,稍作逗留,俱都外罩楚地渔民田夫服装,溯江而上,绕到郢都城南择地屯扎,暗地布防。对郢都形成层层包围之势。活动于郢都城外的尽是楚之百姓,或打鱼,或耕田,城内的楚之君臣则认为吴兵业已销声匿迹,放松了警惕,疏于防范。
吴军紧紧包围楚都,等待楚军断粮自灭,倘楚军启城补充给养,吴军便趁机攻城。一天,吴王与孙子视察战况,阖闾亲见楚都已被吴军重重包围,欣喜难抑,对孙子褒奖道:“吾军此番出征,自交战以来,连胜囊瓦、射父子、沈尹戌、斗巢和宋木等十余将,所向无敌,以最小之代价,换得了巨大之成功。眼下郢都已深陷重围,我军胜利在握,不久孤将宿愿得偿,此皆元帅深谋远虑、神机妙算、统筹得宜之大功也!……”
孙子不善当面说人好话,歌功颂德,也不喜欢听别人的颂扬之辞,因而满脸绯红,甚感难堪与不安地说道:“戮力王室,何敢言功,统筹布阵,何敢言劳!此乃天助吴王得天下也,多亏诸将勇猛善战,尽忠吴王,胜利岂是我一人所能够办到的。”
阖闾得意地微笑道:“孤之所言,句句实情,元帅不必过谦,不过,依寡人之见,战线越来越长,我军补给越来越远。不宜耗时过长,应力求速战速决……”
陪同视察的伍子胥插言道:“主公所言极是,时间拖久了,深恐有楚之盟国出兵援救,果真那样,我军便前功尽弃了,故望元帅从速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