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王国构思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银狐、续南明、在西汉的悠闲生活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我意三国最新章节!
建安十八年十月十一,随着刘璋的一声令下,封闭了许多时的成都大门终于缓缓的打开了。刘璋和他手下的一席官员皆身穿白服,跪伏于地。刘璋手捧益州牧之印信,高举过头,等候着李晟的到来。在刘璋的身旁有一人是站立着,犹如鹤立鸡群一般。虽然他也朝李晟军的方向躬着身子,但毕竟是站着,依旧比跪拜在地上的刘璋高处了半个头——这人正是庞统,庞士元。
昨日蜀郡太守许靖出城投降,无疑已经是直接把成都的外城交到了李晟的手中。尽管李晟给刘璋一个面子,并没有下令大军直接进城,但谁都明白这成都已是决计守不住的了。而这之后,李晟让庞统到内城下叫门,刘璋不再闭门不理,却是直接把庞统接进内城,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庞统是和刘璋一起乘车入城的。或许是得到了李晟的叮嘱,庞统在作为胜者,登上刘璋的车驾乘坐的时候,始终对刘璋保持了十分的礼仪,并没有因为刘璋是一个战败者而对他有所失敬。这无疑是一种态度,一种李晟打算善待益州诸人的态度。看到庞统如此的尊礼,且他在李晟军中又是十足的重臣,大家对李晟的戒备之心终于慢慢的放下。从刘璋开始到底下的每一个官员都十分配合,仅仅用了半天不到的时间就把益州府库钱粮的文书给整理的清清楚楚交到了庞统的手中。于是,庞统连夜核对数字,归纳文籍,而后又同刘璋反复商量了有关今日投降的事情,终于在天亮之前将一切都确定下来。当然,负责处理这件事情的庞统也是一夜无眠。
整个受降仪式的流程确认下来,庞统自然以最快的将这个流程书写成文字派人交给了李晟。而作为这一整个收降仪式之导演者他,这紧跟在刘璋的身边一路提点,刘璋在受降过程中该注意的东西。因为他是李晟这一方的臣子,也是胜利者的身份,自然不能更那些败者一样跪拜李晟了。于是,他只能站着,这便有了他在众益州人中鹤立鸡群样子。
在城门处这一片人的跪拜之下,李晟领着他的将军们缓缓的接近了。他本是乘马而来的,但却在离刘璋他们还有五十步的之后,翻身落马下来。他下马,他手下的将军们自然也没有例外。李晟不敢高高在上。因为对于李晟来说,向他这样的征服者,想要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益州这些被征服之人的心,就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架子抬的太高。他必须保持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这也是庞统向他建议的事情。
在成都北门的城楼之下,李晟快步上前,一手将刘璋扶起。在做足了谦虚动作的情况下,他所说出来的话,却不是那么谦虚了。他没有假惺惺的说什么“如今的情况并非我当初所愿”之类的话,而是直接对刘璋说道:“季玉叔父,益州的担子你可以卸掉了。今后,你可以安生的修养,不再会有那么多烦恼的事情来令你头疼了。生于乱世,是你的不幸,却是我的幸运。”
刘璋听闻此言,沉默了下去。他失神了,心中的思绪随着李晟的这一番话语,却是把自己这十几年来的所作所为给回忆了一遍。他并不傻,知道李晟所说这些其中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终于在默然了半晌之后,他相似失去了全身的力气一般,轻轻的点了点头,长叹一声说道:“也许,你说得并没有错。以我这种散懒的个性,确实不适合在这乱世之中保有一方领土啊。也罢,这益州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能把他治理好。”刘璋这样说着,长久以来压在他心头的重担却是消失了。一时间,他倒显得轻松无比。
“恩!”李晟重重的点头,没有任何的矫情倒是满口子答应下来。他从刘璋的手中接过益州牧的印信,将之交给自己的军师庞统,而后便一手拉着刘璋一同登上了那辆将刘璋载出城来的车驾,重新往城里行去。在他们两人的身后,李晟军的将军和益州的官员已然混行在了一起,步行着跟在这辆马车的身后,不再分彼此,这似乎昭示李晟势力今后的政治格局分布。
车驾队伍缓缓的沿着城中的大道前行,城中的百姓俱是欢喜的列在了街道旁。随着车马一路行近,他们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跪倒在地上,径自朝着车驾的方向叩首不已。香案在道路的两旁摆的到处都是,漫天的花瓣从沿街的高楼上飘落,纷纷扬扬的洒在了街上众人的头上,上好的蜀锦被裁成了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这不是一个节日,但城中的欢喜和热闹却是比节日还要更盛几分。
“总算是结束了。能够不要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真好!”百姓们大多如此想着,脸上的欢喜自然真实不已。
“呵……这下子店铺里的东西应该可以卖得差不多了吧。战争结束了,城外的庄园自然也可以回到我们的手中。只要再确认一下李晟究竟有没有打算按照最初的约定来对待我们,我们应该便可以回家了。唉,还是回家最好啊……”士绅们这样感叹着,脸上的高兴自也假不了。
在这一场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收降仪式上,战胜者固然因为胜利而满脸笑容,战败者也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大大松了一口气。一时间整个成都除了两个人之外,皆是面带笑容,为李晟的入主而欢笑。
进入州牧府,当庞统将自己连夜整理出来的重要文书递交给李晟之后,刘璋便没有什么事情了。他既已正式卸下了益州牧之责,且李晟的家眷也已经到了成都,他自然不能再呆在州牧府里,而需另外安置。这本来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好在刘璋本身就是了喜好享乐的主儿,其在城中的别处另有宅院一套。虽然比不得州牧府的雄伟,但在精巧华丽上却远远的超过了州牧府的水平。当下刘璋全家便往那儿安置。至于他们自所需的物件,也有人早早的将之搬到了那里。
刘璋就这样告退着离去了,因为李晟并没有委派给他官职,他自然不能参加接下来的会议,虽然这接下来的讨论并没有什么机密的东西。
那下了益州,李晟的领地相当于平白扩张了一倍。这对李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以,作为君主的他自然必须给自己手下的这些功臣们以鉴赏并着手安抚益州的这些降官。这些都是比较烦琐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立刻决定下来。是以,李晟便在刘璋走后,把自己将军官员们都请了进来,在好生抚慰了一下自己的功臣,规定了入城的军纪之后,便让益州的官员们把各自的情况报上上来,命人做了记录,又好言好语的诉说了一番,这才让他们散去,言道:“三天之后再颁布功劳簿。”
此言一出,无论是李晟手下原来的那些官员,还是益州的这些新降者,无不人心稍定,不再心烦意乱起来。
这时,有人向李晟汇报,说那黄权、刘巴两人闭门不出,并不来州牧府报到,颇有些藐视李晟的意思。
这话一出,李晟手下的将军们自然忿怒不已。尽管他们也从李晟那儿得知,这黄权、刘巴二人都是益州少有的干才:黄权精于战略,对大势有独到的观点,而刘巴这通于实务,在钱粮调度上的能力无人能及——都是李晟很早就叮嘱务必要注意的人物,但他们听说这两人待到李晟军作为益州牧接管益州之事后犹自强硬的不来“点卯”,心中自然不爽的很。在他们这些将军们看来,黄权、刘巴的所作所为,正如那高密之人所说的那样是在藐视自己的主公,而他们作为主公的护卫者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当下,他们恼火的就要提剑,找寻黄权和刘巴二人的府邸杀将上去了。这其中尤以李晟、吴懿等益州降将表现得最为激烈。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对李晟表忠心的行为。他们刚刚归顺李晟不久,自然比其他将军更看重这个。
“谁敢去杀黄权和他的家人?”见他们如此冲动的模样,李晟霍然站起身来,恼火的阻止了他们:“你们怎么可以这样?黄权和刘巴皆是我所看重的人才,你们不可造次。他们之所以闭门不出,乃是不曾见我之心的缘故。若我以诚相待,上门去请。他们还能如此吗?若有敢害黄权、刘巴及其家人者,皆斩不饶。”李晟掷地有声的说道。他知道黄权、刘巴两人的个性都是有些顽固的,也晓得这两人并非全然不通情理之人。“既然历史上的刘备可以在取得益州之后,通过亲自上门,把这两人请出来,那么我也能够……”李晟如此想着。如今的他已经有信心,并不认为自己比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三国英雄差上多少。
李晟这样想着,这这样做了。当他带了手下的重臣们齐刷刷的找上黄权和刘巴的府邸,与分别两人相谈一席,两人都先后感动的被李晟给说服了,答应加入李晟军的阵营。
李晟对黄权、刘巴两人用之以怀柔,而黄权、刘巴两人也同意投靠李晟,这使得成都的大小官员对李晟这个新政权抱有更多的期待。他们心越加安定下来,静静等待那第三天的到来。
建安十八年十月十三,李晟发布诏令,迁原益州牧刘璋为昭陵候,让他出川往长沙居住。虽然李晟觉得已经投降了自己的刘璋不太可能,再生出什么反叛的想法,但为了不给别人在刘璋的这件事上以利用之资,李晟还是下定决心让刘璋离开益州。他知道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是不能有任何妇人之仁的。
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却也是一件不引人注目的事情。在李晟成为益州的新主之后,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晟的身上。对于曾经的益州牧刘璋,除了某些有心人之外,几乎便没有任何人去关注了。他们对于李晟把刘璋迁走并没有任何意见,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毕竟,已经投降李晟的刘璋,怎么说也算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益州的人们不希望刘璋被李晟所害,但同样也不希望看到因为刘璋的缘故而再引起什么战事。
“益州需要稳定,不需要战争。”这就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想法。
而后,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建安十八年的十月十四,李晟的封赏终于开始了。州牧府的大厅上,众人齐集,皆默默的听那李晟的封赏:
首先册封的是跟随李晟入川,取得战功的一干人。李晟升庞统为军师将军,赵云为前将军,黄忠为左将军,张松为军师中郎将,法正为军师中郎将并蜀郡太守,徐庶为军师中郎将领汉中太守,魏延为安远将军,宋德为护羌中郎将兼汶山太守。
而后续封益州的大小降官,以严颜为右将军,董和为掌军中郎将,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庞义为营中司马,刘巴为益州别驾领户部曹,黄权为后将军。其余刘璝、吴懿、费观、彭□、卓膺、李严、吴兰、雷铜、李恢、张翼、秦宓、谯周、吕义,霍峻、邓芝、杨洪、周群、费诗、孟达,文武投降官员,共六十余人,并皆擢用。
同时册封留守荆州、交州的一干人: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甘宁为靖海将军、司马懿为广州太守、徐定为安东中郎将、彭岭为安南中郎将、沙摩柯为山越中郎将,廖立、马良、蒋琬、伊籍,及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
最后下令,成都府库出一部分钱粮,并军中征战缴获所得,折算为钱粮牛马,宰杀烹煮,大饷士卒,并将就益州豪族所征缴的土地良田逐一登册记录,向按有功者名录颁发良田,后按益州人口之量,分发百姓。一时间,益州之军民皆进开颜,齐声欢庆不已。益州民心遂归李晟。
封赏已毕,众人皆满是欢喜的散去。但庞统却心细的发现,李晟并没有跟随大家一起高兴。他看出自己这位主公的脸上还有淡淡的愁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觉得奇怪,便迅速的找到了李晟:“主公,究竟为何而心烦?”
“这个吧……”被庞统问到李晟,略显得有些别扭,总是有点欲言又止的模样。他在一边斟酌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开了口:“士元,我希望你能去荆州回替孔明来益。我知道眼下益州已经安定,正是让你们享享清福的时候,似乎不应该调动你们的,但我认为益州更需要孔明。眼下正是制定建国方略的时候,我并不希望在这件事情上出什么差错。所以,尽管很难启齿,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去荆州接替孔明的任务。”
“我明白了。”庞统闻言微微的一愣随即又爽朗的笑了起来,“主公不说这事,我还望了向主公替呢。呵呵,主公也应该知道我的个性,我这人是悠闲不下来的。若是去荆州可能还有些事情做,可要留在益州嘛,那可是糟糕得很了,我对政事又不太熟,继续让我留在这儿总觉得有些憋气。还是回荆州的好呢。”他对李晟的建议并没有任何反感,也不曾认为那是李晟在偏向孔明。因为他完全知道自己所擅长的究竟是什么。
“呵呵,谢谢你,士元……”听庞统如此说,李晟淡淡的一笑,却是松了一口气下来:“这件事情我过两天就会宣布。你这两天准备一下,到时就跟随白衣的船返回荆州吧。”
“恩。”庞统重重点了点头,稍稍的思量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便向李晟建议到:“主公,我看是不是再让孔明来川的同时,调一批荆州的官员来充实益州呢。刘璋治下法度宽松,人浮于事的并不在少数,我想这对我们今后立国不利。益州既然已经安定,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便是以益州为主,在没有进一步取得关中之前,这成都便是我们的首府。若是这样的话,我想今后中央的官员便绝不能以益州的派系为主。平衡,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很重要的。”
“恩,这是我忽略了。却是应该如此啊。”李晟闻言了解的点了点头。取了益州之后,尽管没有任何的说明,也还不曾上尊号之类,但李晟和他手下几个主要将军们的想法,确实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汉朝统治下的地方军阀往割据一方的国主治下的转变。李晟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样的转变究竟是好是坏。他只知道,取得了益州之后的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可以比原来在荆州、交州之时开放许多——至少在拟定官员名号和设立政府组织结构上,可以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可以放开手大干一场啊。哈哈,我是不是可以消想一下把后世的某些制度给运用到这个时代来呢?就像我以前曾经所看的小说中的那样……”庞统离去了,莫名得有了些兴奋的李晟不经意的想起了以前的事情,想起了还在那个时代的种种。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自从来到这儿之后,他一直都很忙,忙于学习,忙于生存,忙于获得高位,忙于扩张自己的势力,除了记忆中有关三国的种种因为在自己不断的回想之下,而变得明晰之外。对于其他的,尤其是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生活滋味,李晟却是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就连所谓的小说一词,他也很少想起。
“累,但是很精彩!”这就是李晟对这几年生活的感觉。
收回四散飘遥的思绪,该做的事情,李晟还是要做的。正如他自己所想的那样,他必须在孔明到来之前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以后这个立足于益州、荆南,交州之地的王国的行政制度了。
“用什么制度好呢?”李晟想着。他原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加一个网络写手的身份而已,到了这东汉之后又跟随司马徽、庞德公学了这么些年的经典,至多也算是一个儒者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比起他所阅读的小说里的其他人或许还有不如,但他自己却是十分庆幸,自己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带着后世的思想去争霸天下。
“这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像小说中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虚妄。因此你所要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进行,你必须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对比。并在开拓的同时进行妥协,进行引导。如果,你不想引起大规模的叛乱的话,那你就不能将一切都推翻从来。”李晟暗自告诫自己,脑中的想法慢慢的开始形成起来。
建立一个国家首先要确立的便是他的制度——究竟是用君主制还是民主制?在这一个问题上,李晟是毫无保留的选择了君主制。没有别的问题,当就最基本的一点他还是明白的,那就是“制度必须与生产力相契合。”以汉朝如今的水平能用民主制,能搞什么议会之类的东西吗?那简直是扯谈。汉朝如今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出身于世家地主一门,虽然其中不乏真心为国之人,但更多的人依旧是为了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去拼搏的。如果把所谓民主引入于其中,那最后可能会出现的就是这些以民主之名行割据之实了。毕竟这些人在各自的乡里都拥有很大的势力,他们是绝不愿意自己的势力被别人所侵犯的,尤其是在大家都平平坐的情况下。
“必须把舵用力束缚起来,让它往一个方向走。”李晟如此想着,映入他脑海之中供他选择的自然就只有君主制了:“这是一种用强权来捍卫的制度,一旦确立。那身为上位者的主君自然必须担当更多的责任。”这是李晟想要也必须要接受的事情,也是最为让他手下的臣子们认可的。
对于他们来说,所以要追随李晟,其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能够在李晟这个主公之下确立属于自己的功业。深受所谓君臣纲常教育出来的他们,首先抱有的就是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之下,即使你明白这告诉他们“已经可以自主”了,他们也决计不会答应的。因为这是违反了他们的认知,违反了这个天下的规矩。
既然选择君主制,那么摆在李晟面前的就有三个选项:独裁君主制,官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依旧是没有任何疑惑的,李晟迅速的选择了官僚君主制。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眼下唯一的抉择:“做一个独裁者是不错。一呼而百应,一令而万人亡,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这样没有任何约束的权利是十分危险也十分累人的。独裁就以为这****,所有人都是你奴隶,这样做下去,也实在太无聊了。pass!”李晟这样想着重重的摇了摇头,随即又想起了所谓的君主立宪制。这也是李晟所不愿意做的:“假君主,真民主!”这便是李晟对这君主立宪的评价。虽然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所能够控制的时候最好在慢慢的岁月中过渡到这个君主立宪的制度之下,但他依旧明白自己眼下却是不能选择这个制度的:“君主的权威需要保障。在眼下,我需要的是忠心为自己办事的臣子,而不是和我唱反调的贵族。因此我只能选择官僚君主制,让大臣与我共治天下。当然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某些君主立宪制中能够借用的法令还是可以借用的。”这便是李晟最后的想法。
就李晟所知道的而言,世上将官僚君主制发展的最好的就是中国人,从秦朝开始一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清朝,中国的制度始终不变的是所谓的官僚君主制,即所谓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的局面。
既然官僚君主制在中国有这么长的生命力,而汉朝本身也是官僚君主制的政体,那么李晟选择官僚君主制,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麻烦。眼下,他所做的,似乎就是确定在官僚君主制之下的官员组织制度。
想要确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似乎应该尽量的往后的年代去追寻,而不应该往前看。虽然李晟自己也很看重秦代的重法,并已经确定自己今后所建立的国家也是要以法为主,但在政府组织机构上李晟和以前所读过的那些小说中的主角一样都打算运用后代显得更为成熟的三省六部制,确切的说是对三省六部制进行改良的制度。
当然在使用这样的制度之前有几点是需要确立的。首先就是军政分离制度。李晟打算把武将系统和文官系统分开,把军队的军政系统和军令系统分开。武将的作战指挥完全归军政系统管理,文官不得插手于期间。而武将升迁这样的人事,以及军队的武装,军队粮草的布置等后勤事宜,则有文官领导的军政系统负责。当然为了防止出现什么麻烦的事情,李晟也规定了军令系统里的文官也必须是在军队相关部门任职一段时间之后方可。
“军令系统就叫参谋省,军政系统就叫参军省吧。”李晟如此想道:“到时候在参谋省下设立陆军、海军、国防三部,在参军省下设立后勤、装备、宪兵三部,这里便是军队的两省六部了。”他随手从身边的案几上取过一张白纸,刷刷的在上头把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军队大体框架便是如此,那政务方面呢?”他努力的回忆其,他所知的三省六部制的有关内容。
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职责算是十分明确了。而六部则是根据现有的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改进而来,被称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附于尚书省之下的。
李晟并不打算向明清的那些皇帝一样,把三省废除,而让六部自己对自己负责。因为他觉得如果把三省给废止的话,那三省的很多职责都必须由自己一人来担待。这姑且不论自己究竟能不能胜任呢,只要想想这些事情都一股脑儿的往自己头上堆那也是足够烦人。
因此李晟所想的对三省六部制尽行修改,便是在将三省六部归于一个组织名下,曰:“政事堂”。在政事堂之下设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职责也与历史上三省的职责差不多,但也略有些小变化:将中书省扩编,直接招收尚书省门下的精炼官员入主,以为内阁,利用这些这些人为君主出谋划策;门下省依旧负责政令的复审,但在审议政令之可行性的同时还需要对政令的花费进行评估,并于每一年设定当年的各项预算;尚书省则是作为政令的具体执行部门,其下所属子部较历史上有所区别分为:吏部、民部、商部、农部、工部、兵部、学部、外事部和警部这八个部门。其中,吏部掌管官员任命,人事调动之责;民部负责户口统计,行政区域,税收的厘定规划;商部自然就负责全国的商事;农部掌理农田水利的建设,粮食的征收等与农业有关的事情;工部则征管全国工匠的登记,并负责全国作坊的建设,技术的钻研等等,兵部负责新兵的征召和老兵的安置等问题,学部掌理全国的教育,并在以后制定科考的险关事宜;外事部负责与其他势力的交往,民族关系的调整等事务;而警部则负责全国治安的管理,囚犯的缉捕等。
“哈,三省六部给我改成三省八部。虽然这样一来人员是增加许多,但很多事情也变得更加细致化,自然也更容易不让人去人浮于事了。”李晟想着,手中却写个不停。他是一边想一边写,同时也是在一边写,一边想:“独立了军队、独立了行政,接下来应该就是要独立监察和立法了。立法的部门就叫禁中省吧,负责全国法律的制定;而监察的部门则不应该改变他的名称则称为御史台。恩,就把这白衣归于御史台之下,并增加风闻、都言两部好了。这样由风闻负责国内民生的调查,都言负责官吏行为的监察,白衣则用来对付国外的一些事情。”
想了许多,李晟到此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他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些,仔细的回想了一下不禁又有些苦恼:“这一套制度,可是把三省六部改得有点不曾模样了。或许以后不会再有三省六部这个称呼,而应该说是六省一台十四部了。真是够复杂的了。我还真想不出这以后的官员级别怎么厘定呢。”想着,李晟头痛的拍了拍脑袋最终放弃下来:“算了,先把这个留着吧。等孔明来了以后再说。”他站起身子,用力的扭动了下自己那因为僵坐了许久而有些直呆身子,这才发现屋外已是一片的昏暗:“原来已是晚上了啊。呵,我在不知不觉中居然独坐了一个下午。”
想到这里李晟觉得自己的肚子有些饿了。他正待唤人上前给自己准备一些晚餐呢。突然听闻下人来报:“主公,二位主母已是准备好了夜宴,正等着主公您呢……”
“哦?两位都在等我?”李晟眼睛一亮,似乎看到了自己今晚的艳福……不浅。
<ahref=http://>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建安十八年十月十一,随着刘璋的一声令下,封闭了许多时的成都大门终于缓缓的打开了。刘璋和他手下的一席官员皆身穿白服,跪伏于地。刘璋手捧益州牧之印信,高举过头,等候着李晟的到来。在刘璋的身旁有一人是站立着,犹如鹤立鸡群一般。虽然他也朝李晟军的方向躬着身子,但毕竟是站着,依旧比跪拜在地上的刘璋高处了半个头——这人正是庞统,庞士元。
昨日蜀郡太守许靖出城投降,无疑已经是直接把成都的外城交到了李晟的手中。尽管李晟给刘璋一个面子,并没有下令大军直接进城,但谁都明白这成都已是决计守不住的了。而这之后,李晟让庞统到内城下叫门,刘璋不再闭门不理,却是直接把庞统接进内城,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
当时庞统是和刘璋一起乘车入城的。或许是得到了李晟的叮嘱,庞统在作为胜者,登上刘璋的车驾乘坐的时候,始终对刘璋保持了十分的礼仪,并没有因为刘璋是一个战败者而对他有所失敬。这无疑是一种态度,一种李晟打算善待益州诸人的态度。看到庞统如此的尊礼,且他在李晟军中又是十足的重臣,大家对李晟的戒备之心终于慢慢的放下。从刘璋开始到底下的每一个官员都十分配合,仅仅用了半天不到的时间就把益州府库钱粮的文书给整理的清清楚楚交到了庞统的手中。于是,庞统连夜核对数字,归纳文籍,而后又同刘璋反复商量了有关今日投降的事情,终于在天亮之前将一切都确定下来。当然,负责处理这件事情的庞统也是一夜无眠。
整个受降仪式的流程确认下来,庞统自然以最快的将这个流程书写成文字派人交给了李晟。而作为这一整个收降仪式之导演者他,这紧跟在刘璋的身边一路提点,刘璋在受降过程中该注意的东西。因为他是李晟这一方的臣子,也是胜利者的身份,自然不能更那些败者一样跪拜李晟了。于是,他只能站着,这便有了他在众益州人中鹤立鸡群样子。
在城门处这一片人的跪拜之下,李晟领着他的将军们缓缓的接近了。他本是乘马而来的,但却在离刘璋他们还有五十步的之后,翻身落马下来。他下马,他手下的将军们自然也没有例外。李晟不敢高高在上。因为对于李晟来说,向他这样的征服者,想要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益州这些被征服之人的心,就绝对不能把自己的架子抬的太高。他必须保持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这也是庞统向他建议的事情。
在成都北门的城楼之下,李晟快步上前,一手将刘璋扶起。在做足了谦虚动作的情况下,他所说出来的话,却不是那么谦虚了。他没有假惺惺的说什么“如今的情况并非我当初所愿”之类的话,而是直接对刘璋说道:“季玉叔父,益州的担子你可以卸掉了。今后,你可以安生的修养,不再会有那么多烦恼的事情来令你头疼了。生于乱世,是你的不幸,却是我的幸运。”
刘璋听闻此言,沉默了下去。他失神了,心中的思绪随着李晟的这一番话语,却是把自己这十几年来的所作所为给回忆了一遍。他并不傻,知道李晟所说这些其中真正的含义是什么。终于在默然了半晌之后,他相似失去了全身的力气一般,轻轻的点了点头,长叹一声说道:“也许,你说得并没有错。以我这种散懒的个性,确实不适合在这乱世之中保有一方领土啊。也罢,这益州就交给你了。希望,你能把他治理好。”刘璋这样说着,长久以来压在他心头的重担却是消失了。一时间,他倒显得轻松无比。
“恩!”李晟重重的点头,没有任何的矫情倒是满口子答应下来。他从刘璋的手中接过益州牧的印信,将之交给自己的军师庞统,而后便一手拉着刘璋一同登上了那辆将刘璋载出城来的车驾,重新往城里行去。在他们两人的身后,李晟军的将军和益州的官员已然混行在了一起,步行着跟在这辆马车的身后,不再分彼此,这似乎昭示李晟势力今后的政治格局分布。
车驾队伍缓缓的沿着城中的大道前行,城中的百姓俱是欢喜的列在了街道旁。随着车马一路行近,他们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的跪倒在地上,径自朝着车驾的方向叩首不已。香案在道路的两旁摆的到处都是,漫天的花瓣从沿街的高楼上飘落,纷纷扬扬的洒在了街上众人的头上,上好的蜀锦被裁成了一面面彩旗迎风招展。这不是一个节日,但城中的欢喜和热闹却是比节日还要更盛几分。
“总算是结束了。能够不要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真好!”百姓们大多如此想着,脸上的欢喜自然真实不已。
“呵……这下子店铺里的东西应该可以卖得差不多了吧。战争结束了,城外的庄园自然也可以回到我们的手中。只要再确认一下李晟究竟有没有打算按照最初的约定来对待我们,我们应该便可以回家了。唉,还是回家最好啊……”士绅们这样感叹着,脸上的高兴自也假不了。
在这一场战胜者对战败者的收降仪式上,战胜者固然因为胜利而满脸笑容,战败者也因为战争的结束而大大松了一口气。一时间整个成都除了两个人之外,皆是面带笑容,为李晟的入主而欢笑。
进入州牧府,当庞统将自己连夜整理出来的重要文书递交给李晟之后,刘璋便没有什么事情了。他既已正式卸下了益州牧之责,且李晟的家眷也已经到了成都,他自然不能再呆在州牧府里,而需另外安置。这本来也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但好在刘璋本身就是了喜好享乐的主儿,其在城中的别处另有宅院一套。虽然比不得州牧府的雄伟,但在精巧华丽上却远远的超过了州牧府的水平。当下刘璋全家便往那儿安置。至于他们自所需的物件,也有人早早的将之搬到了那里。
刘璋就这样告退着离去了,因为李晟并没有委派给他官职,他自然不能参加接下来的会议,虽然这接下来的讨论并没有什么机密的东西。
那下了益州,李晟的领地相当于平白扩张了一倍。这对李晟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以,作为君主的他自然必须给自己手下的这些功臣们以鉴赏并着手安抚益州的这些降官。这些都是比较烦琐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立刻决定下来。是以,李晟便在刘璋走后,把自己将军官员们都请了进来,在好生抚慰了一下自己的功臣,规定了入城的军纪之后,便让益州的官员们把各自的情况报上上来,命人做了记录,又好言好语的诉说了一番,这才让他们散去,言道:“三天之后再颁布功劳簿。”
此言一出,无论是李晟手下原来的那些官员,还是益州的这些新降者,无不人心稍定,不再心烦意乱起来。
这时,有人向李晟汇报,说那黄权、刘巴两人闭门不出,并不来州牧府报到,颇有些藐视李晟的意思。
这话一出,李晟手下的将军们自然忿怒不已。尽管他们也从李晟那儿得知,这黄权、刘巴二人都是益州少有的干才:黄权精于战略,对大势有独到的观点,而刘巴这通于实务,在钱粮调度上的能力无人能及——都是李晟很早就叮嘱务必要注意的人物,但他们听说这两人待到李晟军作为益州牧接管益州之事后犹自强硬的不来“点卯”,心中自然不爽的很。在他们这些将军们看来,黄权、刘巴的所作所为,正如那高密之人所说的那样是在藐视自己的主公,而他们作为主公的护卫者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当下,他们恼火的就要提剑,找寻黄权和刘巴二人的府邸杀将上去了。这其中尤以李晟、吴懿等益州降将表现得最为激烈。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对李晟表忠心的行为。他们刚刚归顺李晟不久,自然比其他将军更看重这个。
“谁敢去杀黄权和他的家人?”见他们如此冲动的模样,李晟霍然站起身来,恼火的阻止了他们:“你们怎么可以这样?黄权和刘巴皆是我所看重的人才,你们不可造次。他们之所以闭门不出,乃是不曾见我之心的缘故。若我以诚相待,上门去请。他们还能如此吗?若有敢害黄权、刘巴及其家人者,皆斩不饶。”李晟掷地有声的说道。他知道黄权、刘巴两人的个性都是有些顽固的,也晓得这两人并非全然不通情理之人。“既然历史上的刘备可以在取得益州之后,通过亲自上门,把这两人请出来,那么我也能够……”李晟如此想着。如今的他已经有信心,并不认为自己比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三国英雄差上多少。
李晟这样想着,这这样做了。当他带了手下的重臣们齐刷刷的找上黄权和刘巴的府邸,与分别两人相谈一席,两人都先后感动的被李晟给说服了,答应加入李晟军的阵营。
李晟对黄权、刘巴两人用之以怀柔,而黄权、刘巴两人也同意投靠李晟,这使得成都的大小官员对李晟这个新政权抱有更多的期待。他们心越加安定下来,静静等待那第三天的到来。
建安十八年十月十三,李晟发布诏令,迁原益州牧刘璋为昭陵候,让他出川往长沙居住。虽然李晟觉得已经投降了自己的刘璋不太可能,再生出什么反叛的想法,但为了不给别人在刘璋的这件事上以利用之资,李晟还是下定决心让刘璋离开益州。他知道在这件事情上自己是不能有任何妇人之仁的。
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却也是一件不引人注目的事情。在李晟成为益州的新主之后,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李晟的身上。对于曾经的益州牧刘璋,除了某些有心人之外,几乎便没有任何人去关注了。他们对于李晟把刘璋迁走并没有任何意见,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毕竟,已经投降李晟的刘璋,怎么说也算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益州的人们不希望刘璋被李晟所害,但同样也不希望看到因为刘璋的缘故而再引起什么战事。
“益州需要稳定,不需要战争。”这就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想法。
而后,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建安十八年的十月十四,李晟的封赏终于开始了。州牧府的大厅上,众人齐集,皆默默的听那李晟的封赏:
首先册封的是跟随李晟入川,取得战功的一干人。李晟升庞统为军师将军,赵云为前将军,黄忠为左将军,张松为军师中郎将,法正为军师中郎将并蜀郡太守,徐庶为军师中郎将领汉中太守,魏延为安远将军,宋德为护羌中郎将兼汶山太守。
而后续封益州的大小降官,以严颜为右将军,董和为掌军中郎将,许靖为左将军长史,庞义为营中司马,刘巴为益州别驾领户部曹,黄权为后将军。其余刘璝、吴懿、费观、彭□、卓膺、李严、吴兰、雷铜、李恢、张翼、秦宓、谯周、吕义,霍峻、邓芝、杨洪、周群、费诗、孟达,文武投降官员,共六十余人,并皆擢用。
同时册封留守荆州、交州的一干人: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甘宁为靖海将军、司马懿为广州太守、徐定为安东中郎将、彭岭为安南中郎将、沙摩柯为山越中郎将,廖立、马良、蒋琬、伊籍,及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
最后下令,成都府库出一部分钱粮,并军中征战缴获所得,折算为钱粮牛马,宰杀烹煮,大饷士卒,并将就益州豪族所征缴的土地良田逐一登册记录,向按有功者名录颁发良田,后按益州人口之量,分发百姓。一时间,益州之军民皆进开颜,齐声欢庆不已。益州民心遂归李晟。
封赏已毕,众人皆满是欢喜的散去。但庞统却心细的发现,李晟并没有跟随大家一起高兴。他看出自己这位主公的脸上还有淡淡的愁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觉得奇怪,便迅速的找到了李晟:“主公,究竟为何而心烦?”
“这个吧……”被庞统问到李晟,略显得有些别扭,总是有点欲言又止的模样。他在一边斟酌了半天,好不容易才开了口:“士元,我希望你能去荆州回替孔明来益。我知道眼下益州已经安定,正是让你们享享清福的时候,似乎不应该调动你们的,但我认为益州更需要孔明。眼下正是制定建国方略的时候,我并不希望在这件事情上出什么差错。所以,尽管很难启齿,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去荆州接替孔明的任务。”
“我明白了。”庞统闻言微微的一愣随即又爽朗的笑了起来,“主公不说这事,我还望了向主公替呢。呵呵,主公也应该知道我的个性,我这人是悠闲不下来的。若是去荆州可能还有些事情做,可要留在益州嘛,那可是糟糕得很了,我对政事又不太熟,继续让我留在这儿总觉得有些憋气。还是回荆州的好呢。”他对李晟的建议并没有任何反感,也不曾认为那是李晟在偏向孔明。因为他完全知道自己所擅长的究竟是什么。
“呵呵,谢谢你,士元……”听庞统如此说,李晟淡淡的一笑,却是松了一口气下来:“这件事情我过两天就会宣布。你这两天准备一下,到时就跟随白衣的船返回荆州吧。”
“恩。”庞统重重点了点头,稍稍的思量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便向李晟建议到:“主公,我看是不是再让孔明来川的同时,调一批荆州的官员来充实益州呢。刘璋治下法度宽松,人浮于事的并不在少数,我想这对我们今后立国不利。益州既然已经安定,那么我们今后的发展便是以益州为主,在没有进一步取得关中之前,这成都便是我们的首府。若是这样的话,我想今后中央的官员便绝不能以益州的派系为主。平衡,对于一个君主来说是很重要的。”
“恩,这是我忽略了。却是应该如此啊。”李晟闻言了解的点了点头。取了益州之后,尽管没有任何的说明,也还不曾上尊号之类,但李晟和他手下几个主要将军们的想法,确实已经完成了从一个汉朝统治下的地方军阀往割据一方的国主治下的转变。李晟自己也说不清楚这样的转变究竟是好是坏。他只知道,取得了益州之后的自己,在许多方面都可以比原来在荆州、交州之时开放许多——至少在拟定官员名号和设立政府组织结构上,可以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可以放开手大干一场啊。哈哈,我是不是可以消想一下把后世的某些制度给运用到这个时代来呢?就像我以前曾经所看的小说中的那样……”庞统离去了,莫名得有了些兴奋的李晟不经意的想起了以前的事情,想起了还在那个时代的种种。这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自从来到这儿之后,他一直都很忙,忙于学习,忙于生存,忙于获得高位,忙于扩张自己的势力,除了记忆中有关三国的种种因为在自己不断的回想之下,而变得明晰之外。对于其他的,尤其是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生活滋味,李晟却是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就连所谓的小说一词,他也很少想起。
“累,但是很精彩!”这就是李晟对这几年生活的感觉。
收回四散飘遥的思绪,该做的事情,李晟还是要做的。正如他自己所想的那样,他必须在孔明到来之前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以后这个立足于益州、荆南,交州之地的王国的行政制度了。
“用什么制度好呢?”李晟想着。他原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加一个网络写手的身份而已,到了这东汉之后又跟随司马徽、庞德公学了这么些年的经典,至多也算是一个儒者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比起他所阅读的小说里的其他人或许还有不如,但他自己却是十分庆幸,自己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带着后世的思想去争霸天下。
“这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像小说中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虚妄。因此你所要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进行,你必须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对比。并在开拓的同时进行妥协,进行引导。如果,你不想引起大规模的叛乱的话,那你就不能将一切都推翻从来。”李晟暗自告诫自己,脑中的想法慢慢的开始形成起来。
建立一个国家首先要确立的便是他的制度——究竟是用君主制还是民主制?在这一个问题上,李晟是毫无保留的选择了君主制。没有别的问题,当就最基本的一点他还是明白的,那就是“制度必须与生产力相契合。”以汉朝如今的水平能用民主制,能搞什么议会之类的东西吗?那简直是扯谈。汉朝如今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出身于世家地主一门,虽然其中不乏真心为国之人,但更多的人依旧是为了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去拼搏的。如果把所谓民主引入于其中,那最后可能会出现的就是这些以民主之名行割据之实了。毕竟这些人在各自的乡里都拥有很大的势力,他们是绝不愿意自己的势力被别人所侵犯的,尤其是在大家都平平坐的情况下。
“必须把舵用力束缚起来,让它往一个方向走。”李晟如此想着,映入他脑海之中供他选择的自然就只有君主制了:“这是一种用强权来捍卫的制度,一旦确立。那身为上位者的主君自然必须担当更多的责任。”这是李晟想要也必须要接受的事情,也是最为让他手下的臣子们认可的。
对于他们来说,所以要追随李晟,其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能够在李晟这个主公之下确立属于自己的功业。深受所谓君臣纲常教育出来的他们,首先抱有的就是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之下,即使你明白这告诉他们“已经可以自主”了,他们也决计不会答应的。因为这是违反了他们的认知,违反了这个天下的规矩。
既然选择君主制,那么摆在李晟面前的就有三个选项:独裁君主制,官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依旧是没有任何疑惑的,李晟迅速的选择了官僚君主制。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眼下唯一的抉择:“做一个独裁者是不错。一呼而百应,一令而万人亡,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这样没有任何约束的权利是十分危险也十分累人的。独裁就以为这****,所有人都是你奴隶,这样做下去,也实在太无聊了。pass!”李晟这样想着重重的摇了摇头,随即又想起了所谓的君主立宪制。这也是李晟所不愿意做的:“假君主,真民主!”这便是李晟对这君主立宪的评价。虽然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所能够控制的时候最好在慢慢的岁月中过渡到这个君主立宪的制度之下,但他依旧明白自己眼下却是不能选择这个制度的:“君主的权威需要保障。在眼下,我需要的是忠心为自己办事的臣子,而不是和我唱反调的贵族。因此我只能选择官僚君主制,让大臣与我共治天下。当然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某些君主立宪制中能够借用的法令还是可以借用的。”这便是李晟最后的想法。
就李晟所知道的而言,世上将官僚君主制发展的最好的就是中国人,从秦朝开始一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清朝,中国的制度始终不变的是所谓的官僚君主制,即所谓皇帝与大臣共治天下的局面。
既然官僚君主制在中国有这么长的生命力,而汉朝本身也是官僚君主制的政体,那么李晟选择官僚君主制,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麻烦。眼下,他所做的,似乎就是确定在官僚君主制之下的官员组织制度。
想要确定更加完善的制度,似乎应该尽量的往后的年代去追寻,而不应该往前看。虽然李晟自己也很看重秦代的重法,并已经确定自己今后所建立的国家也是要以法为主,但在政府组织机构上李晟和以前所读过的那些小说中的主角一样都打算运用后代显得更为成熟的三省六部制,确切的说是对三省六部制进行改良的制度。
当然在使用这样的制度之前有几点是需要确立的。首先就是军政分离制度。李晟打算把武将系统和文官系统分开,把军队的军政系统和军令系统分开。武将的作战指挥完全归军政系统管理,文官不得插手于期间。而武将升迁这样的人事,以及军队的武装,军队粮草的布置等后勤事宜,则有文官领导的军政系统负责。当然为了防止出现什么麻烦的事情,李晟也规定了军令系统里的文官也必须是在军队相关部门任职一段时间之后方可。
“军令系统就叫参谋省,军政系统就叫参军省吧。”李晟如此想道:“到时候在参谋省下设立陆军、海军、国防三部,在参军省下设立后勤、装备、宪兵三部,这里便是军队的两省六部了。”他随手从身边的案几上取过一张白纸,刷刷的在上头把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军队大体框架便是如此,那政务方面呢?”他努力的回忆其,他所知的三省六部制的有关内容。
所谓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职责算是十分明确了。而六部则是根据现有的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改进而来,被称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是附于尚书省之下的。
李晟并不打算向明清的那些皇帝一样,把三省废除,而让六部自己对自己负责。因为他觉得如果把三省给废止的话,那三省的很多职责都必须由自己一人来担待。这姑且不论自己究竟能不能胜任呢,只要想想这些事情都一股脑儿的往自己头上堆那也是足够烦人。
因此李晟所想的对三省六部制尽行修改,便是在将三省六部归于一个组织名下,曰:“政事堂”。在政事堂之下设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职责也与历史上三省的职责差不多,但也略有些小变化:将中书省扩编,直接招收尚书省门下的精炼官员入主,以为内阁,利用这些这些人为君主出谋划策;门下省依旧负责政令的复审,但在审议政令之可行性的同时还需要对政令的花费进行评估,并于每一年设定当年的各项预算;尚书省则是作为政令的具体执行部门,其下所属子部较历史上有所区别分为:吏部、民部、商部、农部、工部、兵部、学部、外事部和警部这八个部门。其中,吏部掌管官员任命,人事调动之责;民部负责户口统计,行政区域,税收的厘定规划;商部自然就负责全国的商事;农部掌理农田水利的建设,粮食的征收等与农业有关的事情;工部则征管全国工匠的登记,并负责全国作坊的建设,技术的钻研等等,兵部负责新兵的征召和老兵的安置等问题,学部掌理全国的教育,并在以后制定科考的险关事宜;外事部负责与其他势力的交往,民族关系的调整等事务;而警部则负责全国治安的管理,囚犯的缉捕等。
“哈,三省六部给我改成三省八部。虽然这样一来人员是增加许多,但很多事情也变得更加细致化,自然也更容易不让人去人浮于事了。”李晟想着,手中却写个不停。他是一边想一边写,同时也是在一边写,一边想:“独立了军队、独立了行政,接下来应该就是要独立监察和立法了。立法的部门就叫禁中省吧,负责全国法律的制定;而监察的部门则不应该改变他的名称则称为御史台。恩,就把这白衣归于御史台之下,并增加风闻、都言两部好了。这样由风闻负责国内民生的调查,都言负责官吏行为的监察,白衣则用来对付国外的一些事情。”
想了许多,李晟到此总算是告一段落了,他看着自己写下的这些,仔细的回想了一下不禁又有些苦恼:“这一套制度,可是把三省六部改得有点不曾模样了。或许以后不会再有三省六部这个称呼,而应该说是六省一台十四部了。真是够复杂的了。我还真想不出这以后的官员级别怎么厘定呢。”想着,李晟头痛的拍了拍脑袋最终放弃下来:“算了,先把这个留着吧。等孔明来了以后再说。”他站起身子,用力的扭动了下自己那因为僵坐了许久而有些直呆身子,这才发现屋外已是一片的昏暗:“原来已是晚上了啊。呵,我在不知不觉中居然独坐了一个下午。”
想到这里李晟觉得自己的肚子有些饿了。他正待唤人上前给自己准备一些晚餐呢。突然听闻下人来报:“主公,二位主母已是准备好了夜宴,正等着主公您呢……”
“哦?两位都在等我?”李晟眼睛一亮,似乎看到了自己今晚的艳福……不浅。
<ahref=http://>起点中文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a>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