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9 双赢之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电影巨匠最新章节!
马丁把相机放到了一旁,凑过去看了一眼哈维尔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忍不住就感叹起来,“一百万阅读量?真是太疯狂了!”即使是眼睛看到了,出身于传统媒体的马丁也还是不敢相信,所谓的“博客”这样的新媒体居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哈维尔敲下了最后一个句号,保存在电脑里,准备等回到家里,连接了网络之后再把今天的日记发送上去,脸上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笑容,“如果一个月前你告诉我,我的博客日记能够有十万人阅读,我会告诉你,你疯了。但……网络的世界是如此神奇,不是吗?也许,千年虫没有毁灭世界,其实是有原因的。”
一个月前,哈维尔和马丁决定改变报道方向,对“上帝之城”进行跟踪报道,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贫民窟。
一如所料,“巴西环球报”十分爽快地就点头答应了这个提案,但是哈维尔的提案却直接就被“纽约时报”拒绝了。
一没有发生肢体冲突,二没有出现真正绑架,三剧组没有任何噱头看点,这几乎只能算是“一个美国剧组在片场与当地居民发成摩擦”的小事件,不要说“纽约时报”了,就连一些普通报纸都不愿意刊登。
哈维尔的直属编辑干脆利落地说到,“没有流血事件发生之前,就不要妄想了。”
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哈维尔又提出了通过博客进行报道的提案,可惜的是还是被枪毙了,直属编辑给出的回答是,“你自己写着玩可以,挂‘纽约时报’外派记者的名号也是允许的,想要报纸帮你宣传或者是刊登之类的,那是不可能的。”
哈维尔一度已经决定要放弃了——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刊登的专题,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自主行为,这是一个看不到结果的死胡同。哈维尔不是刚刚出社会的愣头青,他不喜欢做白日梦。
可是,哈维尔脑海里又再一次浮现起兰斯那双摄人心魄的眸子,他有种奇怪的直觉,类似于记者的新闻直觉,又类似于神秘的第六感,他觉得自己应该撰写这个专题。因为即使他不写这个专题,他手头上目前也没有其他工作。
踌躇犹豫的最后,哈维尔做出了改变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开通博客,无偿撰写“上帝之城”的拍摄日记。
不过,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哈维尔和马丁的报道方向却发生了改变。
马丁还是按照原计划,逐渐深入剧组、深入贫民窟,通过剧组的拍摄,一点一点展露上帝之城的真实面貌,让人们可以有机会去了解这里的真实生活。“巴西环球报”为马丁开了一个专栏,不仅仅局限于上帝之城,里约热内卢附近几个大型贫民窟,马丁的脚步都开始逐渐探访。这个专栏大受欢迎,引发了巴西国内的热烈讨论,这让“巴西环球报”的销量节节攀升,最近两周时间以来,长时间占据了巴西国内报纸销量冠军的宝座。
哈维尔却发现,巴西贫民窟的生活对于北美来说没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两个世界,他的报道开始逐渐朝“上帝之城”剧组的拍摄进程发展,着重体现出剧组在这里拍摄的情况和过程。一开始,哈维尔更多是以记者的视角去报道、去阐述;但很快,哈维尔就改变了角度,他更多是以一个普通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记录。
这是哈维尔多年以来,第一次离开了“记者”的身份,真正去享受报道真实、记录事实的快乐,这让他恍惚之间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哈维尔的这一举动意外地为博客吸引了目光,不仅因为哈维尔逐渐揭开了电影剧组的神秘面纱,还因为哈维尔彻底融入了“上帝之城”剧组,与这个独立剧组深入到贫民窟、深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处理危机,展现出了“上帝之城”剧组内外的所有风采,还有巴西的异域风情。出人意料的是,巴西贫民窟的生活也逐渐赢得了更多人瞩目的视线。
在最开始的三天时间里,哈维尔的博客是没有任何访客的;在前十天,也仅仅只有数百人而已,冷清地几乎像是真正的日记——只有哈维尔自己和自己对话。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博客的浏览人数开始增多,在最近五天时间内迎来了大爆发,目前浏览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万,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奇迹。
特别是三天前,为了纪念九一一事件,哈维尔专门撰稿表示了纪念,那篇日志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这也是哈维尔第一次真正深入“上帝之城”这部作品的灵魂,去探讨这片贫民窟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贫穷落后所导致的犯罪。他将自己一个月以来的见闻,自己对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的看法,以及和兰斯接触过程中的感触,全部都表达了出来。
仅仅是这一篇博文,在三天时间内就赢得了二十万的阅读量。着实惊人!
更为夸张的是,伴随着哈维尔博客的强势崛起,“上帝之城”这部还在拍摄之中的作品就已经成为了热议话题。“神之城”原著小说在短短两周之内销量就上升了十三万本,成功地跻身到各大书店销量榜单的前十名行列;而“上帝之城”的讨论热度、期待热度都已经远远超出预期,“旧金山纪事报”的报道已经算是落伍了,有一些电台节目在直播过程中,早就对这部作品展开了讨论。
这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绝对是难以想象的结果!
“今天上午出发之前,我的编辑来电话了。”哈维尔把笔记本电脑放好,转头看向了马丁。马丁愣了愣,似乎已经预料到哈维尔接下来的话语,眉宇之间的喜悦就迫不及待地涌现了出来,“他说,我三天前那篇报道,将会刊登在今天这一期的‘纽约时报’上,整个版面!稿费已经打到我账户里了。”
“耶!太棒了,这真是太棒了!”马丁开心地握紧了拳头,差一点就要失声,但在哈维尔提醒的视线之下,他还是控制住了情绪。马丁可不会忘记,这里是剧组,如果他们破坏了剧组的拍摄,兰斯会毫不留情地直接把他们赶出剧组——他们亲身体验过一次如此待遇。
比起马丁来说,哈维尔倒显得十分镇定,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就这样到来了,可是却没有想象中的亢奋和激动,“他还说,如果接下来我的稿子都能保持如此质量,报纸会考虑继续不定时刊登,算是一个非正式的专栏。”即使是这样天大的好消息,哈维尔还是十分淡定。
马丁也意识到了哈维尔的冷静,他拍了拍哈维尔的肩膀,“怎么了?这是好消息,你为什么看起来一点都不开心,是不是还有什么附加条件?”
“不,没有。”哈维尔摇了摇头,长长吐出一口气,“我只是在想,当初我决定开启这个博客时,似乎就已经知道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似乎一直都有这样的信心。”
马丁发现了哈维尔的视线,一起转头看了过去,然后就看到了那个正在忙碌之中的男人。马丁扯嘴笑了笑,“也许你是对的,我们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胜利者,他才是。”
“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不是吗?”哈维尔轻笑了起来,眼底却漾着一丝别样的想法:也许,他应该从社会新闻转战娱乐新闻,跟随在那个男人的身边,一起前进,那么,他看到的风景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哈维尔的视线重新聚焦,再次凝聚在了兰斯身上。他注意到,兰斯站在原地摇了摇头,朝周围的演员们挥了挥手,几名演员都纷纷聚集到了兰斯周围。哈维尔立刻站了起来,“走,兰斯要和演员沟通了。”
哈维尔和马丁立刻快步走了过去,他可以隐约猜测得到,应该是拍摄过程出问题了,现在兰斯就需要着手解决问题。
靠近的时候,哈维尔就感受到了周围气氛的紧绷,那些孩子演员们团团围在兰斯的周围,但一个个却大气都不敢喘一声,只是微微低着下巴,抬起视线,窘迫而害怕地看着兰斯,那种略带着一些嘈杂的沉默让空气变得闷热起来。
哈维尔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严重。
问题的确很严重!兰斯正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这些非专业演员进行沟通。一方面,兰斯希望能够让他们展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甚至演技有些刻意或者做作也是可以接受的,反而能够勾勒出那种纪录片的真实感——毕竟许多参与纪录片拍摄的都是普通人,在镜头面前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但一方面,兰斯又需要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一些情境,电影剧本和现实生活、纪录片还是有所区别的,而且故事主线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
这是一个矛盾的情况,而兰斯的任务就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帮助这些没有专业素养的孩子演员们,进入状态,达到目的。但,这太困难了。
刚才这场戏已经前后拍摄了四次,但效果都难以令人满意。兰斯不得不中断拍摄——因为不弄清楚问题,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一直拍摄下去,只是浪费胶卷,“上帝之城”剧组承受不起这样的浪费。
马丁把相机放到了一旁,凑过去看了一眼哈维尔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忍不住就感叹起来,“一百万阅读量?真是太疯狂了!”即使是眼睛看到了,出身于传统媒体的马丁也还是不敢相信,所谓的“博客”这样的新媒体居然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哈维尔敲下了最后一个句号,保存在电脑里,准备等回到家里,连接了网络之后再把今天的日记发送上去,脸上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个笑容,“如果一个月前你告诉我,我的博客日记能够有十万人阅读,我会告诉你,你疯了。但……网络的世界是如此神奇,不是吗?也许,千年虫没有毁灭世界,其实是有原因的。”
一个月前,哈维尔和马丁决定改变报道方向,对“上帝之城”进行跟踪报道,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贫民窟。
一如所料,“巴西环球报”十分爽快地就点头答应了这个提案,但是哈维尔的提案却直接就被“纽约时报”拒绝了。
一没有发生肢体冲突,二没有出现真正绑架,三剧组没有任何噱头看点,这几乎只能算是“一个美国剧组在片场与当地居民发成摩擦”的小事件,不要说“纽约时报”了,就连一些普通报纸都不愿意刊登。
哈维尔的直属编辑干脆利落地说到,“没有流血事件发生之前,就不要妄想了。”
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哈维尔又提出了通过博客进行报道的提案,可惜的是还是被枪毙了,直属编辑给出的回答是,“你自己写着玩可以,挂‘纽约时报’外派记者的名号也是允许的,想要报纸帮你宣传或者是刊登之类的,那是不可能的。”
哈维尔一度已经决定要放弃了——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刊登的专题,这是一个没有任何收入的自主行为,这是一个看不到结果的死胡同。哈维尔不是刚刚出社会的愣头青,他不喜欢做白日梦。
可是,哈维尔脑海里又再一次浮现起兰斯那双摄人心魄的眸子,他有种奇怪的直觉,类似于记者的新闻直觉,又类似于神秘的第六感,他觉得自己应该撰写这个专题。因为即使他不写这个专题,他手头上目前也没有其他工作。
踌躇犹豫的最后,哈维尔做出了改变他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开通博客,无偿撰写“上帝之城”的拍摄日记。
不过,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哈维尔和马丁的报道方向却发生了改变。
马丁还是按照原计划,逐渐深入剧组、深入贫民窟,通过剧组的拍摄,一点一点展露上帝之城的真实面貌,让人们可以有机会去了解这里的真实生活。“巴西环球报”为马丁开了一个专栏,不仅仅局限于上帝之城,里约热内卢附近几个大型贫民窟,马丁的脚步都开始逐渐探访。这个专栏大受欢迎,引发了巴西国内的热烈讨论,这让“巴西环球报”的销量节节攀升,最近两周时间以来,长时间占据了巴西国内报纸销量冠军的宝座。
哈维尔却发现,巴西贫民窟的生活对于北美来说没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两个世界,他的报道开始逐渐朝“上帝之城”剧组的拍摄进程发展,着重体现出剧组在这里拍摄的情况和过程。一开始,哈维尔更多是以记者的视角去报道、去阐述;但很快,哈维尔就改变了角度,他更多是以一个普通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记录。
这是哈维尔多年以来,第一次离开了“记者”的身份,真正去享受报道真实、记录事实的快乐,这让他恍惚之间又回到了大学时光。
哈维尔的这一举动意外地为博客吸引了目光,不仅因为哈维尔逐渐揭开了电影剧组的神秘面纱,还因为哈维尔彻底融入了“上帝之城”剧组,与这个独立剧组深入到贫民窟、深入到当地居民的生活,面对困难、迎接挑战、处理危机,展现出了“上帝之城”剧组内外的所有风采,还有巴西的异域风情。出人意料的是,巴西贫民窟的生活也逐渐赢得了更多人瞩目的视线。
在最开始的三天时间里,哈维尔的博客是没有任何访客的;在前十天,也仅仅只有数百人而已,冷清地几乎像是真正的日记——只有哈维尔自己和自己对话。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博客的浏览人数开始增多,在最近五天时间内迎来了大爆发,目前浏览量已经超过了一百万,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奇迹。
特别是三天前,为了纪念九一一事件,哈维尔专门撰稿表示了纪念,那篇日志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这也是哈维尔第一次真正深入“上帝之城”这部作品的灵魂,去探讨这片贫民窟存在的问题,以及世界贫穷落后所导致的犯罪。他将自己一个月以来的见闻,自己对原著小说和改编电影的看法,以及和兰斯接触过程中的感触,全部都表达了出来。
仅仅是这一篇博文,在三天时间内就赢得了二十万的阅读量。着实惊人!
更为夸张的是,伴随着哈维尔博客的强势崛起,“上帝之城”这部还在拍摄之中的作品就已经成为了热议话题。“神之城”原著小说在短短两周之内销量就上升了十三万本,成功地跻身到各大书店销量榜单的前十名行列;而“上帝之城”的讨论热度、期待热度都已经远远超出预期,“旧金山纪事报”的报道已经算是落伍了,有一些电台节目在直播过程中,早就对这部作品展开了讨论。
这在互联网出现以前,绝对是难以想象的结果!
“今天上午出发之前,我的编辑来电话了。”哈维尔把笔记本电脑放好,转头看向了马丁。马丁愣了愣,似乎已经预料到哈维尔接下来的话语,眉宇之间的喜悦就迫不及待地涌现了出来,“他说,我三天前那篇报道,将会刊登在今天这一期的‘纽约时报’上,整个版面!稿费已经打到我账户里了。”
“耶!太棒了,这真是太棒了!”马丁开心地握紧了拳头,差一点就要失声,但在哈维尔提醒的视线之下,他还是控制住了情绪。马丁可不会忘记,这里是剧组,如果他们破坏了剧组的拍摄,兰斯会毫不留情地直接把他们赶出剧组——他们亲身体验过一次如此待遇。
比起马丁来说,哈维尔倒显得十分镇定,他梦寐以求的机会就这样到来了,可是却没有想象中的亢奋和激动,“他还说,如果接下来我的稿子都能保持如此质量,报纸会考虑继续不定时刊登,算是一个非正式的专栏。”即使是这样天大的好消息,哈维尔还是十分淡定。
马丁也意识到了哈维尔的冷静,他拍了拍哈维尔的肩膀,“怎么了?这是好消息,你为什么看起来一点都不开心,是不是还有什么附加条件?”
“不,没有。”哈维尔摇了摇头,长长吐出一口气,“我只是在想,当初我决定开启这个博客时,似乎就已经知道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似乎一直都有这样的信心。”
马丁发现了哈维尔的视线,一起转头看了过去,然后就看到了那个正在忙碌之中的男人。马丁扯嘴笑了笑,“也许你是对的,我们从来都不是真正的胜利者,他才是。”
“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不是吗?”哈维尔轻笑了起来,眼底却漾着一丝别样的想法:也许,他应该从社会新闻转战娱乐新闻,跟随在那个男人的身边,一起前进,那么,他看到的风景是不是会不一样呢?
哈维尔的视线重新聚焦,再次凝聚在了兰斯身上。他注意到,兰斯站在原地摇了摇头,朝周围的演员们挥了挥手,几名演员都纷纷聚集到了兰斯周围。哈维尔立刻站了起来,“走,兰斯要和演员沟通了。”
哈维尔和马丁立刻快步走了过去,他可以隐约猜测得到,应该是拍摄过程出问题了,现在兰斯就需要着手解决问题。
靠近的时候,哈维尔就感受到了周围气氛的紧绷,那些孩子演员们团团围在兰斯的周围,但一个个却大气都不敢喘一声,只是微微低着下巴,抬起视线,窘迫而害怕地看着兰斯,那种略带着一些嘈杂的沉默让空气变得闷热起来。
哈维尔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严重。
问题的确很严重!兰斯正在思考应该如何与这些非专业演员进行沟通。一方面,兰斯希望能够让他们展现出自己真实的一面,甚至演技有些刻意或者做作也是可以接受的,反而能够勾勒出那种纪录片的真实感——毕竟许多参与纪录片拍摄的都是普通人,在镜头面前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紧张;但一方面,兰斯又需要他们能够准确地表达出一些情境,电影剧本和现实生活、纪录片还是有所区别的,而且故事主线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节奏。
这是一个矛盾的情况,而兰斯的任务就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理解,帮助这些没有专业素养的孩子演员们,进入状态,达到目的。但,这太困难了。
刚才这场戏已经前后拍摄了四次,但效果都难以令人满意。兰斯不得不中断拍摄——因为不弄清楚问题,就这样不明不白地一直拍摄下去,只是浪费胶卷,“上帝之城”剧组承受不起这样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