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收并大理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宋翔最新章节!
九月时节,日头虽然依旧火热,但也架不住金风送爽,在清晨的秋曰艳阳中,一队宋军列着整齐的队列,从城门通过,进入建康。〈 一个个盔明甲亮,昂阔步,旌旗蔽曰、刀枪耀眼,军容整肃、威风凛凛。战靴激踏着青石铺成的大道,出一连串铿锵有力的响声来。
大宋一向是以文治国, 施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朝廷的军队这样大张旗鼓入城,在以前还很少有过。因此建康城中人潮涌动,不少男女老幼都走上街,观看这难得一见的场景。不时还出一阵阵喝釆声。由其是在队伍中间,走过的一排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更是引起不少百姓的惊叹,议论。
原来这是出征大理的毕再遇率军凯旋归来。
其实毕再遇早在二月就攻破了大理城,高建铭自杀身亡,余党或死或擒,几乎无人逃脫。但大理前任国君段智兴以死于高建铭之手,其他的皇族成员也都被高建铭杀光。得胜的消息传回朝廷之后,赵忱下旨,让毕再遇在大理寻找段氏后人,立为大理之君。
但毕再遇找了两个多月,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原来段氏一脉都以经几乎被高建铭诛杀殆尽,只剩下一些远支傍支,但都不足以服众。一时大理国中竞然无人能够继承君位,毕再遇无奈,只得又写本回朝,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这一下建康朝廷也不禁有些束手无策。群臣又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推立跟随毕再遇一起出征大理的大理将军刘仁先继位,为大理皇帝。
但朝廷的诏书传到了大理之后,刘仁先说什么也不愿继承大理的帝位。并且又招集大理各族族长,建议将大理并入大宋,成为大宋的一部份。各族的族长见刘仁先不愿继位,也知道失去了段氏这个公认统制者之后,其他任何一族都没有独自统治大理的实力,因此也顺水推舟,都同意了刘仁先的主张,又联名上书大宋朝廷,要求将大理并入大宋,
然后刘仁先带着联名书回到建康,面呈赵忱。并且在金殿上叩头不止,声泪俱下,说自己身为大理之臣,不能保全大理社稷,反而让叛臣夺位,国君惨死,那里还敢自居为君。同时还赌咒誓,此生永为大宋之臣,客死异乡。如果大宋不收留,也愿永为大宋一民,也绝不在返回大理境內一步。
大宋众臣听了以后,都十分感动。刘仁先本来在大宋受封为承宣使,赵忱当即下旨,特意加封刘仁先为丹阳县开国伯,永为大宋之臣。大臣们又经过一番商议之后,终于决定,同意接纳大理并入大宋。
即然决定接收大理, 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有效统治大理的问题,大理虽然不大,但也有地方三千多里,人口数百万,这么一遍地方的行政区如何确定,是并入潼州府路,还是单独成一路;地方官员应该如何安排,是启用当地人,还是甴朝廷派遣,以及是否在大理驻军等等也都是问题。
大臣们又是一阵讨论,决定将大理定为安南路,大理城改为安南府,并将大理全境分为安南东路和安南西路。
大理原本是按府、郡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现在还按原来的地区划分,只是按大宋的地方行政习惯,将“郡”改为“军”,“府”改为“州”,但同时保留腾冲、安南、永昌、威楚四府。这样一来,安南东路包括永昌府、石城军、善阐州、威楚府、最宁州、秀山军、景昽州,安抚使司设在威楚府。安南西路包括建昌州,善巨州、腾冲府、东川军、会川州、弄栋州、谋统州、安南府等八郡,安抚使司定在安南府。
地方官员暂时都由当地各族的族长担任,不过各族无论大小,均只能出任一郡的地方官,也使各族势力大体平均,并甴朝廷派出通判协助管理地方。而且出任郡守官职的各族还需要派遣弟子,到建康太学院内学习三年,然后归族。
然后赵忱又下旨,任命成都知府杨辅为安南路安抚使,程梦锡为安南东路转运使,韩植为安南西路转运使,共同协助杨辅,统管整个安南地区。这三人都是在四川平乱时立下过功劳,因此才委以重任。而且成都与安南相邻,民风习惯相近,管理起来也顺手一些。这担子虽然很重,但回报也更高,一但能抚平安南,则入朝为官也指日可侍了。由于刘仁先己立誓不回大理,因此只留下章循、谢东明两人和一万宋军,住驻安南。
安排完毕之后,毕再遇才率领大军,从安南撤军。不过出征大理的军马大部都川军,因此多数军马莉回留在四川,随毕再遇回建康的还不到八千人,另外还有两百头战象,也一起返回建康。
这一战虽然不算什么大胜,但不仅取得了西南的战略要地,而且使大宋扩地三千余里,曾加了数百万人口,是大宋立国以来,少有的开彊扩土的战功。同时还取得了一块出产大象的地方,使大宋有源源不断的大象供应,无论怎样,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而因为大宋一向重文轻武,社会风气都较为鄙视武人,赵忱知道,想要收复失地,中兴大宋,必须要扭转这种风气,而且下一步就要改革军制,因此借这个机会,让归来的宋军整装进城,大张旗鼓,也是像百姓展示大宋军威。逐渐改变民间重文轻武的观念。
但这一次赵忱的举动却并未引起多少大臣的不满,因为就在此前的两个月,赵忱下旨,在建康东北的钟山脚下,修建院舍,成立钟山书院,并且又招集天下知名的学者,如:吕祖谦、6九渊、6九龄、张栻、朱熹等人,以及在朝中任制召的陈亮,在书院中开馆任教,授徒讲学。
原来新法在两淮、两浙、两江六路实施,以经过了近半年的时间,各条新法都逐步落实下去。加上金军入侵之后,沉重打击了地方旧有的豪强势力,也使反对新法的地方力量不足,同时几位主持执行新法的官员都十分尽责,而且朝廷也加強了对新法实施的监督,并连续罢免了几名借实行新法之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地方官员,起到了警示的效果,也使新法实行并未出现大的失误。
试行新法的地区也初步显视了一些效果。各地都由一多半的地区以经查明了经界,结果与之前朝廷的记臷相比,由于查淸了诡名挟户、合并了子户,使户藉产少了三成多。而查实的土地却增加了四成有余,同时又将查出的荒田,无主之田大部份分给了农户,也使朝廷的税赋来源一下子増加了一大块。由于查明的挟户、隐田中,几乎都是富户豪强之家,而税赋徭征计算也以经改为按田亩计算,因此普通农户的负担并沒有加重,反而还有减轻。
另外社仓法的落实,也使农户在今年的青黄不接时能够平稳渡过,在社仓借粮,承但的利息要远远小于向富户豪强借粮,也使农户的付担小了许多。而免役法的实行,使一些家境较好农户在农忙时交钱免役,没有耽误农时,而一些家境较差的农尸在农闲时主动应征服役,还可以挣些钱财补贴家用。
而朝廷也可以从社仓法、免役法中获取一些利益。再加上今年气候良好,风调雨顺,现在以经快到秋收,各地田地里的庄稼都生长得十分茂盛,几乎可以肯定,今年能获得大丰收了。而朝廷的税赋眼看着也会有大幅赠加。
新法实施初步显示的出来的效果使赵忱信心大增,也使陈俊卿、韩彦直、刘珙这些对新法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也都放心了不少。而其他官员中尽管还有少数顽固不化的人依然极力反对新法,但声音以经明显小多了。同时赵忱也下决心,继续大力推行新法在两淮、两浙、两江六地的实施。
而眼看着新法逐渐取得了效果,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少,梁克家和洪适两人却大为着急,如果新法能够继续施行下来,并且继续取得效果,那么朝廷下一步就一定是厉兵秣马,准备北伐,主战大臣一定会受到重用,而主和的势力也将越来越边缘化。
两人其实都并不是奸妄之人,而且还有相当的施政能力,只是为了争取权力,也不得不施展一些手段。上一次濮议之争其实就是两人暗中鼓捣出来的,但并没有取得两人理想的结果,于是两人思来想去,终于又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推荐朱熹入朝。
因为梁克家和洪适知道,陈亮原是杨炎的幕僚,他对赵忱影响很大,而赵忱对陈亮的经世济用、王霸事功思想非常感兴趣。这次变法,其实也包含了很多王霸事功思想的元素在里面。而朱熹尽管也主张恢复,但在行为上,却没有什么太俱体的办法,不过是一些以仁治国,诚心正意、外王内圣一类的套话,远沒有赵忱那么锐意进取。
由其是朱熹力主的性命义理之学,与陈亮的王霸功利之学跟本就是两个极端。因此如果能够把朱熹引入朝中,先可以在思想上与新法产生对立,那怕是能够引起一番争吵,也可以转移皇帝和朝臣的注意力,从而也可以干扰新法的正常实施,使新法停止下来。
而且朱熹也是天下知名的学者,继承两程的性命义理之学,有一帮学生和信徒,在士大夫之间也有很高的声望。朝中的大臣,如陈俊卿、刘珙等人对他都颇有好感。陈俊卿的孙子还是朱熹的学生。因此梁克家和洪适向朝廷推荐朱熹,也被视作为朝廷荐举贤材,也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
赵忱自然知道朱熹的名字,也知道当年他与杨炎结怨的事情,到也有些犹豫不定。不过杨炎对此到并不再意,因为毕竟事情以经过去好几年了,而且现在严蕊也被自己娶回家里了,实在没有必要还再这么计较下去。因此也向赵忱表示不必考虑自己的态度,请赵忱自行决定。
赵忱听了杨炎的态度,这才有些放心。但他经过了上一次濮议之争以后,进一步増涨了政治权谋的经验,知道这绝非是一次普通的推荐,背后一定另有原因。他对朱熹的学说多少也了解一些,自然知道和陈亮的思想截然相反,一但启用,必然又会引争吵。但朱熹毕竟是天下知名的学者,如果不用,只怕会落一个不重贤良的名声,因此赵屺对于是否启用朱熹还拿不定主意。
后来赵忱去询问陈亮,对启用朱熹的看法。那知陈亮对朱熹却十分推崇,对赵忱道:“朱熹才学广博,胜臣十倍,陛下若能启用朱熹为侍讲,实在是朝廷之幸。”
赵忱道:“听说卿与朱熹所学,为风马牛不相及,卿又何以如此推崇朱熹呢?”
陈亮正色道:“学术之见,仍聊备一家而容与修正,纵人各有论,不可强求,陛下即为人君,自应当胸襟开阔,包容万端,切勿以学术之别, 排除异端而塞贤良之路。”
赵忱点点头,忽然问道:“以卿之见,朱熹会支持新法吗?”
陈亮听了,也不仅沉默了下来,事实上现在实行的新法还只是一部份,远没有展开。以后还有针对官制、军制、经济等一系列变革,以他对朱熹的了解,自然很清楚,朱熹是一定不会支持新法的。
赵忱叹了一口气,道:“朕并非是以学术之别,而排除异端。然而新法施行半年有佘,初见成效,朕正欲大力推行,因此不希望这个时候又另生支节。所以才如此犹豫不决。”
陈亮也承认赵忱的但心也不无道理,因此也一时无语。赵忱见了,也知道陈亮再说不出什么来,道:“卿之言朕己知道,卿且去吧,容朕再三思而行。”
陈亮见赵忱这么说了,也只好告退。
九月时节,日头虽然依旧火热,但也架不住金风送爽,在清晨的秋曰艳阳中,一队宋军列着整齐的队列,从城门通过,进入建康。〈 一个个盔明甲亮,昂阔步,旌旗蔽曰、刀枪耀眼,军容整肃、威风凛凛。战靴激踏着青石铺成的大道,出一连串铿锵有力的响声来。
大宋一向是以文治国, 施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朝廷的军队这样大张旗鼓入城,在以前还很少有过。因此建康城中人潮涌动,不少男女老幼都走上街,观看这难得一见的场景。不时还出一阵阵喝釆声。由其是在队伍中间,走过的一排大象,这样的庞然大物,更是引起不少百姓的惊叹,议论。
原来这是出征大理的毕再遇率军凯旋归来。
其实毕再遇早在二月就攻破了大理城,高建铭自杀身亡,余党或死或擒,几乎无人逃脫。但大理前任国君段智兴以死于高建铭之手,其他的皇族成员也都被高建铭杀光。得胜的消息传回朝廷之后,赵忱下旨,让毕再遇在大理寻找段氏后人,立为大理之君。
但毕再遇找了两个多月,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原来段氏一脉都以经几乎被高建铭诛杀殆尽,只剩下一些远支傍支,但都不足以服众。一时大理国中竞然无人能够继承君位,毕再遇无奈,只得又写本回朝,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朝廷。这一下建康朝廷也不禁有些束手无策。群臣又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决定推立跟随毕再遇一起出征大理的大理将军刘仁先继位,为大理皇帝。
但朝廷的诏书传到了大理之后,刘仁先说什么也不愿继承大理的帝位。并且又招集大理各族族长,建议将大理并入大宋,成为大宋的一部份。各族的族长见刘仁先不愿继位,也知道失去了段氏这个公认统制者之后,其他任何一族都没有独自统治大理的实力,因此也顺水推舟,都同意了刘仁先的主张,又联名上书大宋朝廷,要求将大理并入大宋,
然后刘仁先带着联名书回到建康,面呈赵忱。并且在金殿上叩头不止,声泪俱下,说自己身为大理之臣,不能保全大理社稷,反而让叛臣夺位,国君惨死,那里还敢自居为君。同时还赌咒誓,此生永为大宋之臣,客死异乡。如果大宋不收留,也愿永为大宋一民,也绝不在返回大理境內一步。
大宋众臣听了以后,都十分感动。刘仁先本来在大宋受封为承宣使,赵忱当即下旨,特意加封刘仁先为丹阳县开国伯,永为大宋之臣。大臣们又经过一番商议之后,终于决定,同意接纳大理并入大宋。
即然决定接收大理, 那么下一步就是如何有效统治大理的问题,大理虽然不大,但也有地方三千多里,人口数百万,这么一遍地方的行政区如何确定,是并入潼州府路,还是单独成一路;地方官员应该如何安排,是启用当地人,还是甴朝廷派遣,以及是否在大理驻军等等也都是问题。
大臣们又是一阵讨论,决定将大理定为安南路,大理城改为安南府,并将大理全境分为安南东路和安南西路。
大理原本是按府、郡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现在还按原来的地区划分,只是按大宋的地方行政习惯,将“郡”改为“军”,“府”改为“州”,但同时保留腾冲、安南、永昌、威楚四府。这样一来,安南东路包括永昌府、石城军、善阐州、威楚府、最宁州、秀山军、景昽州,安抚使司设在威楚府。安南西路包括建昌州,善巨州、腾冲府、东川军、会川州、弄栋州、谋统州、安南府等八郡,安抚使司定在安南府。
地方官员暂时都由当地各族的族长担任,不过各族无论大小,均只能出任一郡的地方官,也使各族势力大体平均,并甴朝廷派出通判协助管理地方。而且出任郡守官职的各族还需要派遣弟子,到建康太学院内学习三年,然后归族。
然后赵忱又下旨,任命成都知府杨辅为安南路安抚使,程梦锡为安南东路转运使,韩植为安南西路转运使,共同协助杨辅,统管整个安南地区。这三人都是在四川平乱时立下过功劳,因此才委以重任。而且成都与安南相邻,民风习惯相近,管理起来也顺手一些。这担子虽然很重,但回报也更高,一但能抚平安南,则入朝为官也指日可侍了。由于刘仁先己立誓不回大理,因此只留下章循、谢东明两人和一万宋军,住驻安南。
安排完毕之后,毕再遇才率领大军,从安南撤军。不过出征大理的军马大部都川军,因此多数军马莉回留在四川,随毕再遇回建康的还不到八千人,另外还有两百头战象,也一起返回建康。
这一战虽然不算什么大胜,但不仅取得了西南的战略要地,而且使大宋扩地三千余里,曾加了数百万人口,是大宋立国以来,少有的开彊扩土的战功。同时还取得了一块出产大象的地方,使大宋有源源不断的大象供应,无论怎样,都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而因为大宋一向重文轻武,社会风气都较为鄙视武人,赵忱知道,想要收复失地,中兴大宋,必须要扭转这种风气,而且下一步就要改革军制,因此借这个机会,让归来的宋军整装进城,大张旗鼓,也是像百姓展示大宋军威。逐渐改变民间重文轻武的观念。
但这一次赵忱的举动却并未引起多少大臣的不满,因为就在此前的两个月,赵忱下旨,在建康东北的钟山脚下,修建院舍,成立钟山书院,并且又招集天下知名的学者,如:吕祖谦、6九渊、6九龄、张栻、朱熹等人,以及在朝中任制召的陈亮,在书院中开馆任教,授徒讲学。
原来新法在两淮、两浙、两江六路实施,以经过了近半年的时间,各条新法都逐步落实下去。加上金军入侵之后,沉重打击了地方旧有的豪强势力,也使反对新法的地方力量不足,同时几位主持执行新法的官员都十分尽责,而且朝廷也加強了对新法实施的监督,并连续罢免了几名借实行新法之机,巧立名目,中饱私囊的地方官员,起到了警示的效果,也使新法实行并未出现大的失误。
试行新法的地区也初步显视了一些效果。各地都由一多半的地区以经查明了经界,结果与之前朝廷的记臷相比,由于查淸了诡名挟户、合并了子户,使户藉产少了三成多。而查实的土地却增加了四成有余,同时又将查出的荒田,无主之田大部份分给了农户,也使朝廷的税赋来源一下子増加了一大块。由于查明的挟户、隐田中,几乎都是富户豪强之家,而税赋徭征计算也以经改为按田亩计算,因此普通农户的负担并沒有加重,反而还有减轻。
另外社仓法的落实,也使农户在今年的青黄不接时能够平稳渡过,在社仓借粮,承但的利息要远远小于向富户豪强借粮,也使农户的付担小了许多。而免役法的实行,使一些家境较好农户在农忙时交钱免役,没有耽误农时,而一些家境较差的农尸在农闲时主动应征服役,还可以挣些钱财补贴家用。
而朝廷也可以从社仓法、免役法中获取一些利益。再加上今年气候良好,风调雨顺,现在以经快到秋收,各地田地里的庄稼都生长得十分茂盛,几乎可以肯定,今年能获得大丰收了。而朝廷的税赋眼看着也会有大幅赠加。
新法实施初步显示的出来的效果使赵忱信心大增,也使陈俊卿、韩彦直、刘珙这些对新法抱有怀疑态度的人,也都放心了不少。而其他官员中尽管还有少数顽固不化的人依然极力反对新法,但声音以经明显小多了。同时赵忱也下决心,继续大力推行新法在两淮、两浙、两江六地的实施。
而眼看着新法逐渐取得了效果,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少,梁克家和洪适两人却大为着急,如果新法能够继续施行下来,并且继续取得效果,那么朝廷下一步就一定是厉兵秣马,准备北伐,主战大臣一定会受到重用,而主和的势力也将越来越边缘化。
两人其实都并不是奸妄之人,而且还有相当的施政能力,只是为了争取权力,也不得不施展一些手段。上一次濮议之争其实就是两人暗中鼓捣出来的,但并没有取得两人理想的结果,于是两人思来想去,终于又想出来一个办法,就是推荐朱熹入朝。
因为梁克家和洪适知道,陈亮原是杨炎的幕僚,他对赵忱影响很大,而赵忱对陈亮的经世济用、王霸事功思想非常感兴趣。这次变法,其实也包含了很多王霸事功思想的元素在里面。而朱熹尽管也主张恢复,但在行为上,却没有什么太俱体的办法,不过是一些以仁治国,诚心正意、外王内圣一类的套话,远沒有赵忱那么锐意进取。
由其是朱熹力主的性命义理之学,与陈亮的王霸功利之学跟本就是两个极端。因此如果能够把朱熹引入朝中,先可以在思想上与新法产生对立,那怕是能够引起一番争吵,也可以转移皇帝和朝臣的注意力,从而也可以干扰新法的正常实施,使新法停止下来。
而且朱熹也是天下知名的学者,继承两程的性命义理之学,有一帮学生和信徒,在士大夫之间也有很高的声望。朝中的大臣,如陈俊卿、刘珙等人对他都颇有好感。陈俊卿的孙子还是朱熹的学生。因此梁克家和洪适向朝廷推荐朱熹,也被视作为朝廷荐举贤材,也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
赵忱自然知道朱熹的名字,也知道当年他与杨炎结怨的事情,到也有些犹豫不定。不过杨炎对此到并不再意,因为毕竟事情以经过去好几年了,而且现在严蕊也被自己娶回家里了,实在没有必要还再这么计较下去。因此也向赵忱表示不必考虑自己的态度,请赵忱自行决定。
赵忱听了杨炎的态度,这才有些放心。但他经过了上一次濮议之争以后,进一步増涨了政治权谋的经验,知道这绝非是一次普通的推荐,背后一定另有原因。他对朱熹的学说多少也了解一些,自然知道和陈亮的思想截然相反,一但启用,必然又会引争吵。但朱熹毕竟是天下知名的学者,如果不用,只怕会落一个不重贤良的名声,因此赵屺对于是否启用朱熹还拿不定主意。
后来赵忱去询问陈亮,对启用朱熹的看法。那知陈亮对朱熹却十分推崇,对赵忱道:“朱熹才学广博,胜臣十倍,陛下若能启用朱熹为侍讲,实在是朝廷之幸。”
赵忱道:“听说卿与朱熹所学,为风马牛不相及,卿又何以如此推崇朱熹呢?”
陈亮正色道:“学术之见,仍聊备一家而容与修正,纵人各有论,不可强求,陛下即为人君,自应当胸襟开阔,包容万端,切勿以学术之别, 排除异端而塞贤良之路。”
赵忱点点头,忽然问道:“以卿之见,朱熹会支持新法吗?”
陈亮听了,也不仅沉默了下来,事实上现在实行的新法还只是一部份,远没有展开。以后还有针对官制、军制、经济等一系列变革,以他对朱熹的了解,自然很清楚,朱熹是一定不会支持新法的。
赵忱叹了一口气,道:“朕并非是以学术之别,而排除异端。然而新法施行半年有佘,初见成效,朕正欲大力推行,因此不希望这个时候又另生支节。所以才如此犹豫不决。”
陈亮也承认赵忱的但心也不无道理,因此也一时无语。赵忱见了,也知道陈亮再说不出什么来,道:“卿之言朕己知道,卿且去吧,容朕再三思而行。”
陈亮见赵忱这么说了,也只好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