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9 插曲
推荐阅读:原罪救赎、足球皇帝、全能运动员、恶魔囚笼、网游之大盗贼、重生炼气士、怪物猎人OL之猫行天下、王者游侠、网游之三国超级领主、网游之白帝无双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将臣最新章节!
(1),龙是中华文化里的主要图腾、主要象征,汉族等大多数华人及越南人、柬埔寨人自称龙的传人。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帝王及其它东亚各国君王的象征。龙图腾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为四神兽。在中华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神异动物,是行云布雨的天使,传说里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太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但非神物。现代知名话题有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等,现在不容易断定龙之有无,但这些话题比较知名却是客观事实。
世界上龙文化存在于多神教文化区域。龙区别欧洲的dragon(拽蚣、恶魔)。龙接近于西方早期的seraph(炽天使),龙的正确英文译名是“loong”。龙在世界上有巨大形象力,对龙这个词根应该保护还是随意使用于“西方龙”之类说法,有待认识的发展。
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这些百科里有各种分支内容)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炒玉米、端午节龙舟赛等是大东亚区域的民间文化。
(2),神异动物说:商代开始到西汉的董仲舒造土龙求雨,把龙当真实存在、神异动物。传说的锁龙井以镇水,佛教则有天龙护法的著名神话说法,道教佛教都有请龙王降雨的神话故事。
(3),上古传说:《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古籍说帝舜和夏朝王室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拾遗记》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
《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龙图出河。”“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山海经内经注:“鲧死,三岁不腐,刻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4),有人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
也有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5),明显是想象类型、没有传说依据的一些所谓龙,属于文学龙类,一般出自《述异记》。
虺(hui):所谓一种早期的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出土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这是想象,属于文学性质的。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6),乘龙:文献云:“黄帝乘龙戾云,顺天地之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执中而获天下”。
这段史料又介绍了“黄帝”、“颛顼”、“帝喾”乘龙而游世界的事情。其次,关于古帝“乘龙”的史料,还在《韩非子》、《史记》、《列仙传》等古籍中有所记载。
《列仙传》说:“骑龙者,于池中求得龙子,状如守宫,十余头,结庐而守养之,龙大稍去。后五十余年,水坏其庐。一旦,骑龙来。陵阳子明者,好钓。钓得白龙,子明服食。……三年,白龙来迎。马师皇,黄帝马医。有龙下,垂耳张口,师皇针其唇,饮以甘草汤而愈。后一旦负皇而去。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一日……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期,赤龙来,安公骑之,大雨东南,上而去。呼子先者,汉中关下卜师也,老寿有余年,……子先持一妪,妪得而俱骑,骑乃龙也,上华阴山”。
《史记·封禅书》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7),特征:角似鹿,头似驼,嘴似驴,眼似龟,耳似牛,鳞似鱼,须似虾,腹似蛇,足似鹰。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龙。(均见战国·屈原《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战国·屈原《天问》王注)。
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汉代画像石中常见马首鳞身之龙或身生双翼之龙,龙在汉代具有各种意义,如汉代铜镜铭文有:左龙右虎辟不祥。起到辟邪的作用。
《白虎通》则曰:德至鸟兽则白虎到。这里则表现了统治者的施与百姓的恩惠。
《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
龙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也称作九不像)。然而,又有一称,龙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九种动物所组成。
(8),分类:标准类型的龙是有两个杈角(独角龙是变异而非标准)、长须、四个爪(四足)、蛇身、鳞片满身、腥味浓烈。所谓鱼化龙、应龙等不是标准的龙。其它的是相似类型。
六个特点使龙在物种上根本区别于西方的dragon,即便是应龙即翼龙也有鳞片,与西方的dragon是不同物种。
龙的长度:长短区别大,古籍记载里最长的巨龙达四十多丈,即达一百四十米左右。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十八:“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
标准11足球场的长度是105米,可见其长,什么叫巨龙。网上甘肃有人说当地天空出现过几里路长的龙象,恐怕不可信。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颜色分:有青龙、黑龙、黄龙等。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
龙表示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
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1),龙是中华文化里的主要图腾、主要象征,汉族等大多数华人及越南人、柬埔寨人自称龙的传人。龙也是封建时代中国帝王及其它东亚各国君王的象征。龙图腾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与白虎、朱雀、玄武并称为四神兽。在中华古代神话传说中,龙是神异动物,是行云布雨的天使,传说里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太空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龙的原型有新中国龙化石里的美丽瓦窑龙,有双角但非神物。现代知名话题有1934年营川坠龙事件、1944年松花江陈家围子村坠龙事件等,现在不容易断定龙之有无,但这些话题比较知名却是客观事实。
世界上龙文化存在于多神教文化区域。龙区别欧洲的dragon(拽蚣、恶魔)。龙接近于西方早期的seraph(炽天使),龙的正确英文译名是“loong”。龙在世界上有巨大形象力,对龙这个词根应该保护还是随意使用于“西方龙”之类说法,有待认识的发展。
在中华,龙文化、龙的传说(这些百科里有各种分支内容)蕴涵着中国人所重视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仁者爱人互主体观的诉求;阴阳交合的发展观;兼容并包的多元文化观。龙装饰、雕龙、建筑里的龙吻、元宵节舞龙(舞龙灯、耍龙灯)、二月二龙抬头炒玉米、端午节龙舟赛等是大东亚区域的民间文化。
(2),神异动物说:商代开始到西汉的董仲舒造土龙求雨,把龙当真实存在、神异动物。传说的锁龙井以镇水,佛教则有天龙护法的著名神话说法,道教佛教都有请龙王降雨的神话故事。
(3),上古传说:《竹书纪年》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古籍说帝舜和夏朝王室有饲养龙的活动,以龙作氏族集团的族名。
《路史·后纪》卷十一:“当舜之时,人来效献(献也)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赐之氏白豢龙。封于鬷川,于是始有豢龙之官。”
《九州要纪》云:“董父好龙,舜遣豢龙于陶丘,为豢龙氏。”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飧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拾遗记》说:舜时,“南浔之国献毛龙,一雌一雄,放置豢龙之宫,至夏代,豢龙不绝,因以命族”。
《竹书纪年》载:“黄帝轩辕氏龙图出河。”“帝尧陶唐氏,母曰庆都,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山海经内经注:“鲧死,三岁不腐,刻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4),有人曾认为“龙的真相和实体是云”,“龙就是云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龙形不过是抽象的旋卷状的云纹。而后来逐渐趋于具体化、生物化,并且展开而接近于现实生物界中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形象。”
也有人指出,“幻想龙这一动物神的契机或起点,可能不是因为古人看到了与龙相类似的动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闪电的现象引起的。因为,如果把闪电作为基础来把它幻想成一种动物的话,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条细长的、有四个脚的动物。”
(5),明显是想象类型、没有传说依据的一些所谓龙,属于文学龙类,一般出自《述异记》。
虺(hui):所谓一种早期的龙,《述异记》:“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出土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这是想象,属于文学性质的。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蜃龙:蜃栖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模样很像蛟,也有可能是其中的一种。蜃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就是从口中吐出的气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幻影。这些幻影大多数是亭台楼阁,是谁都没见到过的豪华,从窗口里可以看到穿戴华丽的贵人们在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海市蜃楼。
(6),乘龙:文献云:“黄帝乘龙戾云,顺天地之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执中而获天下”。
这段史料又介绍了“黄帝”、“颛顼”、“帝喾”乘龙而游世界的事情。其次,关于古帝“乘龙”的史料,还在《韩非子》、《史记》、《列仙传》等古籍中有所记载。
《列仙传》说:“骑龙者,于池中求得龙子,状如守宫,十余头,结庐而守养之,龙大稍去。后五十余年,水坏其庐。一旦,骑龙来。陵阳子明者,好钓。钓得白龙,子明服食。……三年,白龙来迎。马师皇,黄帝马医。有龙下,垂耳张口,师皇针其唇,饮以甘草汤而愈。后一旦负皇而去。陶安公者,六安铸冶师也。一日……朱雀止冶上曰:‘安公冶与天通,七月七日迎汝以赤龙。’至期,赤龙来,安公骑之,大雨东南,上而去。呼子先者,汉中关下卜师也,老寿有余年,……子先持一妪,妪得而俱骑,骑乃龙也,上华阴山”。
《史记·封禅书》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馀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後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7),特征:角似鹿,头似驼,嘴似驴,眼似龟,耳似牛,鳞似鱼,须似虾,腹似蛇,足似鹰。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龙的形象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螣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u囚]龙,无角的叫螭龙。(均见战国·屈原《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战国·屈原《天问》王注)。
在中国商周战国青铜器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不同种类的龙。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的腹,鱼的鳞,虎的脚掌,鹰的爪子。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
《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汉代画像石中常见马首鳞身之龙或身生双翼之龙,龙在汉代具有各种意义,如汉代铜镜铭文有:左龙右虎辟不祥。起到辟邪的作用。
《白虎通》则曰:德至鸟兽则白虎到。这里则表现了统治者的施与百姓的恩惠。
《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
《尔雅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牛,角似鹿,眼似虾,耳似象,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另一说是:“嘴像马、眼像蟹、须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狮、鳞像鲤、身像蛇、爪像鹰…”;还有一说是:“头似驼、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
台湾画师相传的画龙口诀,也相当有趣:“一画鹿角二虾目、三画狗鼻四牛嘴、五画狮鬃六鱼鳞、七画蛇身八火炎,九画鸡脚画龙罢”。
龙具有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也称作九不像)。然而,又有一称,龙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鹰爪”、“鱼鳞”、“蛇尾”九种动物所组成。
(8),分类:标准类型的龙是有两个杈角(独角龙是变异而非标准)、长须、四个爪(四足)、蛇身、鳞片满身、腥味浓烈。所谓鱼化龙、应龙等不是标准的龙。其它的是相似类型。
六个特点使龙在物种上根本区别于西方的dragon,即便是应龙即翼龙也有鳞片,与西方的dragon是不同物种。
龙的长度:长短区别大,古籍记载里最长的巨龙达四十多丈,即达一百四十米左右。光绪《江西通志》卷九十八:“冬十二月,龙见丰城田中,身长四十余丈,头似鳞,七日后飞翔挟风雨而去”。
标准11足球场的长度是105米,可见其长,什么叫巨龙。网上甘肃有人说当地天空出现过几里路长的龙象,恐怕不可信。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
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颜色分:有青龙、黑龙、黄龙等。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
龙表示东方,青色,因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
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