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五章 立场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跃马大唐最新章节!
王源看到那一批破烂物资时,其实也挺想骂娘,甚至有一种将这些破烂堆在一起当着两名官员的面焚烧的冲动。但王源明白决不能这么做,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王源已经变得老谋深算,对事情的考虑也深刻了许多。
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缘由,在不了解这种缘由的情形下做出不恰当的举动,那是一种莽撞幼稚的行为。譬如眼前的这件事情而言,以杨国忠的立场,他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举动,除非他不得不这么做。
兵部是杨国忠的兵部,在此之前,征讨南诏国的战役之中,杨国忠可谓倾尽全力的支援自己,供应了最好的武器装备。而时隔数月,杨国忠竟然任由这一批破烂物资送往剑南,这是不合逻辑的一件事情。杨国忠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接到这批物资时的反应,也应该知道此事对他并没有好处,但他依旧这么做了,其中必有缘由。在没弄清楚这缘由之前,王源是不会轻易表现出任何情绪的。
况且,再破烂的物资也是物资,这些武器盔甲虽然破烂不堪,但总比新兵们光着身子赤手空拳的上战场要好的多。而且这些东西还可以重组,盔甲可以重新的修补,那些锈迹斑斑的兵器物资还可以磨的锋利,再不济可以回炉重铸,总是能物尽其用。尤其是此刻,王源并无能力将自己手中的剑南军武装到牙齿,那么这些物资还是有用的。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拒绝接受这些物资都是不理智的。
午后的宴席上,王源也确实问出了缘由。虽然这两名兵部的官员话很是谨慎,但在堂堂节度使的殷勤招待下,在美酒佳肴的伺候下,他们还是招架不住,话里话外透露了不少的信息。
在两名官员的话语中,王源得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军器监制造出的武器盔甲最近全力供应的王忠嗣所辖的陇右河西两镇。陇右河西两节度兵马正在全力更换武备。二是,左相杨国忠亲自下的命令,要求全力供应陇右河西两节度的兵马,并亲自下令让这批破烂物资运往剑南。
虽然两位官员并没有明这两件n⊥n⊥n⊥n⊥,m.◆.c■om事的具体情形,但王源敏锐的感觉到朝中发生了大事。陇右河西两节度是王忠嗣手下的统领的节度兵马,陇右节度所辖兵马七万五千人,治所在鄯州,位置正在剑南道北方,是威慑吐蕃国的最重要的力量。河西节度兵马所辖兵马七万三千人,处于吐蕃和突厥之间,起着割裂吐蕃和突厥之间的联系,分割大唐两大强敌的职责,治所在凉州。
除了数年前大唐兼并吐谷浑之战外,这两大节度军从来都是大唐西北最大的威慑之力,但这几年很少有战事发生,因为拥有近十五万兵马的两大节度军,绝对是吐蕃和突厥最不愿招惹的对象。正因如此,两大节度军所辖之地远比大唐其他边镇之地更为安宁,除了王忠嗣的治军有方之外,也是因为这十五万兵马的巨大威慑力。
而现在,两位官员透露出朝廷正全力给这两大节度兵马换装备,按照正常状况下大唐节度兵马五年一换装的原则,这次换装来的有些突兀。上一次这两大节度的装备全面更换还仅仅在两年之前。王源接手剑南节度使之后便知道了大唐节度兵马换装的原则。原则上每年十大节度兵马中的两只会得到兵刃和盔甲的更新。这样五年下来,十大节度兵马的装备便会得到一次全面的更换和提升。而王忠嗣所属的两大节度兵马提前换装,显然是违背这个原则的。
只有一种可能才能解释这次朝廷的决定,那便是这两大节度兵马要打仗了。这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而至于为何杨国忠会给剑南道运来这些破烂的装备,王源还是难以索解。这些装备明显是不能装备兵马的,就算拿换装之后的旧武备运往剑南,也比给这些压仓底的破烂装备要好的多。不知杨国忠到底用意是什么。
不得不,王源的嗅觉是灵敏的,从两名兵部官员透露的消息中也确实判断出了一些风向。但王源却并不知道朝廷中的局势远比他所想的那般扑朔迷离。这一次朝廷给河西和陇右两节度兵马换装也确实是即将督促这两军展开军事行动。但这其中的台前幕后的具体情形,王源却一概不知。
实际的情形是,大唐朝廷之中的局势自王忠嗣被任命外中书平章之后便产生了化学反应般的效果。在很短的时间内,朝中便形成了以李林甫杨国忠以及太子党所支持的王忠嗣三足鼎立的形势。太子李亨付出了整个河东道这个巨大的代价,将王忠嗣调入京城进入政事堂的策略明显是有回报的。在朝廷的事务上,王忠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就对王忠嗣很是宠信的玄宗对王忠嗣表示了极大的信任,王忠嗣的风头大有后来居上盖过杨国忠和李林甫之势。
对李林甫而言,王忠嗣的入朝从一开始便被视为是太子李亨对自己的反击,虽然李林甫让李亨付出了代价,活生生将河东道挖出来交给了安禄山,但这显然是不够的。面对玄宗对王忠嗣的宠信,病体未愈面临被替代的命运,这种感觉是极难平复的。更何况李林甫心里清楚,一旦王忠嗣在朝中的地位得以稳固,在李亨的授意下,攻击的首要目标便是自己。谁叫自己一直都挺寿王而对太子不屑一顾呢。在太子看来自己是他的死敌,一定是要处之而后快的。
李林甫多年的政坛经验告诉他,针锋相对未必是一种好的办法,面对风头正劲的王忠嗣,直接对抗一定不是最佳的办法。而自己最近的身子确实不成,也没有殚精竭虑的精力去应付。但作为一个在大唐朝廷立足十余年而不倒的老手而言,李林甫深知,无论对手的风头有多么强劲,往往只需要抓住对方的一个弱,便可一击毙命。
于是李林甫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多数时间在家中静养,只命其爪牙盯着朝中的一举一动。
不久后,李林甫终于找到了契机,因为他发现,自己退避三舍之后,反而促成了杨国忠和王忠嗣的正面交锋。王忠嗣初入政事堂,杨国忠表现出了置身事外的态度,但随着王忠嗣受玄宗宠信的增加,杨国忠心中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就像是贵妇人身边的两个面首,就算都知道自己是玩物,但还是会相互的争宠。新来的替代了自己宠信的位置,杨国忠岂会甘心。
一个月来,政事堂中,杨国忠和王忠嗣之间对于政务的意见不同,引发了数次争执。王忠嗣本就是个性子执拗的人,他虽然并无争宠之心,但事实上却造成了这种争宠的结果。而在这些争执中,性格的原因导致王忠嗣寸步不让,大大的激怒了杨国忠。
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密切关注着杨国忠和王忠嗣之间的争执,终于在一次政事堂中的大争吵爆发之后,李林甫派人向杨国忠抛出了橄榄枝。两个本已经为了权力关系破裂的人,终于在面对共同的敌人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当王源在南诏国和南诏公主阿萝过着三天平静时光的时候,京城中的杨国忠和李林甫达成了一致对付王忠嗣的协议。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很快便提出了方案,那便是如何让王忠嗣远离京城。
王忠嗣的另一个身份是陇右、朔方、河西三道节度使,要想让王忠嗣远离玄宗的视线,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便是,让王忠嗣所辖的节度兵马去打仗。这样,身为主帅的王忠嗣便不得不离京去指挥战斗了。
而眼前就有个现成的理由让王忠嗣出兵打仗,那便是吐蕃人杀了王鉷和罗希奭的那件事情。于是左右丞相同时进攻,递交了要求给吐蕃人迎头痛击报复吐蕃人杀害王鉷和罗希奭的奏折。左右丞相同时对一件事上奏,态度坚决的要求出兵惩罚吐蕃,这还是头一回。左右丞相难得的立场相同,提出的理由也很正当,又得到了大半朝臣的附议,甚至连远在边地的安禄山都特为此事上奏声援。如此众志成城,倒是让玄宗很是意外。
玄宗原本便为王鉷和罗希奭的死迁怒吐蕃,只是考虑众多的因素才没有下达攻打吐蕃的命令。但现在百官请命,要求严惩吐蕃蛮夷之邦,就算玄宗的气已经消了大半,也不愿让众官员觉得自己甘愿让大唐受辱。于是乎,对吐蕃发兵报复之事,便迅速的被决定下来,成为当下大唐朝廷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
王源看到那一批破烂物资时,其实也挺想骂娘,甚至有一种将这些破烂堆在一起当着两名官员的面焚烧的冲动。但王源明白决不能这么做,经历过这么多的事情,王源已经变得老谋深算,对事情的考虑也深刻了许多。
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有其发生的缘由,在不了解这种缘由的情形下做出不恰当的举动,那是一种莽撞幼稚的行为。譬如眼前的这件事情而言,以杨国忠的立场,他绝不可能做出这种举动,除非他不得不这么做。
兵部是杨国忠的兵部,在此之前,征讨南诏国的战役之中,杨国忠可谓倾尽全力的支援自己,供应了最好的武器装备。而时隔数月,杨国忠竟然任由这一批破烂物资送往剑南,这是不合逻辑的一件事情。杨国忠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接到这批物资时的反应,也应该知道此事对他并没有好处,但他依旧这么做了,其中必有缘由。在没弄清楚这缘由之前,王源是不会轻易表现出任何情绪的。
况且,再破烂的物资也是物资,这些武器盔甲虽然破烂不堪,但总比新兵们光着身子赤手空拳的上战场要好的多。而且这些东西还可以重组,盔甲可以重新的修补,那些锈迹斑斑的兵器物资还可以磨的锋利,再不济可以回炉重铸,总是能物尽其用。尤其是此刻,王源并无能力将自己手中的剑南军武装到牙齿,那么这些物资还是有用的。无论从哪方面考虑,拒绝接受这些物资都是不理智的。
午后的宴席上,王源也确实问出了缘由。虽然这两名兵部的官员话很是谨慎,但在堂堂节度使的殷勤招待下,在美酒佳肴的伺候下,他们还是招架不住,话里话外透露了不少的信息。
在两名官员的话语中,王源得到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军器监制造出的武器盔甲最近全力供应的王忠嗣所辖的陇右河西两镇。陇右河西两节度兵马正在全力更换武备。二是,左相杨国忠亲自下的命令,要求全力供应陇右河西两节度的兵马,并亲自下令让这批破烂物资运往剑南。
虽然两位官员并没有明这两件n⊥n⊥n⊥n⊥,m.◆.c■om事的具体情形,但王源敏锐的感觉到朝中发生了大事。陇右河西两节度是王忠嗣手下的统领的节度兵马,陇右节度所辖兵马七万五千人,治所在鄯州,位置正在剑南道北方,是威慑吐蕃国的最重要的力量。河西节度兵马所辖兵马七万三千人,处于吐蕃和突厥之间,起着割裂吐蕃和突厥之间的联系,分割大唐两大强敌的职责,治所在凉州。
除了数年前大唐兼并吐谷浑之战外,这两大节度军从来都是大唐西北最大的威慑之力,但这几年很少有战事发生,因为拥有近十五万兵马的两大节度军,绝对是吐蕃和突厥最不愿招惹的对象。正因如此,两大节度军所辖之地远比大唐其他边镇之地更为安宁,除了王忠嗣的治军有方之外,也是因为这十五万兵马的巨大威慑力。
而现在,两位官员透露出朝廷正全力给这两大节度兵马换装备,按照正常状况下大唐节度兵马五年一换装的原则,这次换装来的有些突兀。上一次这两大节度的装备全面更换还仅仅在两年之前。王源接手剑南节度使之后便知道了大唐节度兵马换装的原则。原则上每年十大节度兵马中的两只会得到兵刃和盔甲的更新。这样五年下来,十大节度兵马的装备便会得到一次全面的更换和提升。而王忠嗣所属的两大节度兵马提前换装,显然是违背这个原则的。
只有一种可能才能解释这次朝廷的决定,那便是这两大节度兵马要打仗了。这是唯一可能的解释。
而至于为何杨国忠会给剑南道运来这些破烂的装备,王源还是难以索解。这些装备明显是不能装备兵马的,就算拿换装之后的旧武备运往剑南,也比给这些压仓底的破烂装备要好的多。不知杨国忠到底用意是什么。
不得不,王源的嗅觉是灵敏的,从两名兵部官员透露的消息中也确实判断出了一些风向。但王源却并不知道朝廷中的局势远比他所想的那般扑朔迷离。这一次朝廷给河西和陇右两节度兵马换装也确实是即将督促这两军展开军事行动。但这其中的台前幕后的具体情形,王源却一概不知。
实际的情形是,大唐朝廷之中的局势自王忠嗣被任命外中书平章之后便产生了化学反应般的效果。在很短的时间内,朝中便形成了以李林甫杨国忠以及太子党所支持的王忠嗣三足鼎立的形势。太子李亨付出了整个河东道这个巨大的代价,将王忠嗣调入京城进入政事堂的策略明显是有回报的。在朝廷的事务上,王忠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就对王忠嗣很是宠信的玄宗对王忠嗣表示了极大的信任,王忠嗣的风头大有后来居上盖过杨国忠和李林甫之势。
对李林甫而言,王忠嗣的入朝从一开始便被视为是太子李亨对自己的反击,虽然李林甫让李亨付出了代价,活生生将河东道挖出来交给了安禄山,但这显然是不够的。面对玄宗对王忠嗣的宠信,病体未愈面临被替代的命运,这种感觉是极难平复的。更何况李林甫心里清楚,一旦王忠嗣在朝中的地位得以稳固,在李亨的授意下,攻击的首要目标便是自己。谁叫自己一直都挺寿王而对太子不屑一顾呢。在太子看来自己是他的死敌,一定是要处之而后快的。
李林甫多年的政坛经验告诉他,针锋相对未必是一种好的办法,面对风头正劲的王忠嗣,直接对抗一定不是最佳的办法。而自己最近的身子确实不成,也没有殚精竭虑的精力去应付。但作为一个在大唐朝廷立足十余年而不倒的老手而言,李林甫深知,无论对手的风头有多么强劲,往往只需要抓住对方的一个弱,便可一击毙命。
于是李林甫索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大多数时间在家中静养,只命其爪牙盯着朝中的一举一动。
不久后,李林甫终于找到了契机,因为他发现,自己退避三舍之后,反而促成了杨国忠和王忠嗣的正面交锋。王忠嗣初入政事堂,杨国忠表现出了置身事外的态度,但随着王忠嗣受玄宗宠信的增加,杨国忠心中产生了异样的感觉。就像是贵妇人身边的两个面首,就算都知道自己是玩物,但还是会相互的争宠。新来的替代了自己宠信的位置,杨国忠岂会甘心。
一个月来,政事堂中,杨国忠和王忠嗣之间对于政务的意见不同,引发了数次争执。王忠嗣本就是个性子执拗的人,他虽然并无争宠之心,但事实上却造成了这种争宠的结果。而在这些争执中,性格的原因导致王忠嗣寸步不让,大大的激怒了杨国忠。
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密切关注着杨国忠和王忠嗣之间的争执,终于在一次政事堂中的大争吵爆发之后,李林甫派人向杨国忠抛出了橄榄枝。两个本已经为了权力关系破裂的人,终于在面对共同的敌人的时候又走到了一起。
当王源在南诏国和南诏公主阿萝过着三天平静时光的时候,京城中的杨国忠和李林甫达成了一致对付王忠嗣的协议。老谋深算的李林甫很快便提出了方案,那便是如何让王忠嗣远离京城。
王忠嗣的另一个身份是陇右、朔方、河西三道节度使,要想让王忠嗣远离玄宗的视线,最为简单有效的办法便是,让王忠嗣所辖的节度兵马去打仗。这样,身为主帅的王忠嗣便不得不离京去指挥战斗了。
而眼前就有个现成的理由让王忠嗣出兵打仗,那便是吐蕃人杀了王鉷和罗希奭的那件事情。于是左右丞相同时进攻,递交了要求给吐蕃人迎头痛击报复吐蕃人杀害王鉷和罗希奭的奏折。左右丞相同时对一件事上奏,态度坚决的要求出兵惩罚吐蕃,这还是头一回。左右丞相难得的立场相同,提出的理由也很正当,又得到了大半朝臣的附议,甚至连远在边地的安禄山都特为此事上奏声援。如此众志成城,倒是让玄宗很是意外。
玄宗原本便为王鉷和罗希奭的死迁怒吐蕃,只是考虑众多的因素才没有下达攻打吐蕃的命令。但现在百官请命,要求严惩吐蕃蛮夷之邦,就算玄宗的气已经消了大半,也不愿让众官员觉得自己甘愿让大唐受辱。于是乎,对吐蕃发兵报复之事,便迅速的被决定下来,成为当下大唐朝廷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