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 吕公著病逝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奸臣世家最新章节!
而宋神宗,识人不明,专用庸将,专兵于西夏,结果呢?攻必不克战必不胜,那也只能叫做丢人四方了。
熙宁七年,宋神宗派韩缜和辽国谈判,却割地六百余里。
熙宁八年,地处南方的大越国派重兵进犯广南西路,南方除了邕州地方官苏缄率众顽强抵抗以外,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望风而降。
熙宁九年,郭奎率军三十万远征交阯李乾德,于富良江之战大破其军。可是,因为北方的禁军不适应大越国潮湿的天气,导致部队病亡过半,不得不接受大越国的乞降,罢兵还朝。
结果,邕州被屠城,三州之民被劫掠到大越国一事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至于,宋神宗一直灌注全部心力去对付的西夏国。
主动进攻的时候,更是鲜有胜迹。
熙宁年间,
熙和路之战,
大宋朝之所以能够从陕西路向西攻取了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并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
这可是大宋一代名将王韶个人的功劳。
王韶上了那道著名的《平戎策》之后,宋神宗给了王韶什么样的官职——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说穿了就是一个要人没人,要权没权的一个弼马温型的苍蝇官。
如果不是王韶个人能力通天的话,就算再换一个人去,也根本就拿不下青唐。
就是这,王韶最后还是和宋神宗在处理青唐事宜的问题上,起了很大的冲突,最后被变为地方官。一代儒将,费劲心力,却是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五路伐夏
元丰四年,趁西夏国内乱之际,
大宋国发动了五路伐夏之战。
由于宋神宗不放心其他将领,便专任高遵裕监督其他各路人马。
结果呢?
有能力的太监根本就不鸟他,李宪守在自己攻下的兰州城,根本就没有去和高遵裕汇合的意思。
而没能力的太监和有能力的将领却被这厮坑惨了。明明就要攻下灵州城,却因为宋神宗看好的高遵裕嫉贤妒能,坐失良机,将一场快要打赢的战役生生打成了大溃败。
这个五路伐夏之战,由败转胜的罪魁祸首——高遵裕,如果不是蔡道进言的话,他就仅仅是被贬到荆湖北路,在那个里汴梁城不是太远的地方养尊处优呢。
不处理高遵裕败军之罪,真得是因为这厮是太皇太后高滔滔的亲伯父吗?
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愿意,宋神宗之所以没有重处高遵裕,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颜面。
还有那个徐嘻,很多人,包括蔡道都已经一再警告过宋神宗,千万不能任用这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书生干预军事。可是,宋神宗却仍然一意孤行,没了历史上的永乐城之败,徐嘻却被安置到了兰州城。这一次,蔡道虽然暗中让沈括丢了官职,却让他避过了永乐城之败的罪责。
结果呢?
自然还是没有好结果,种谔那一次也被坑惨了。他是深受其苦啊!
种谔负责镇守的兰州城,却被徐嘻这个书呆子给丢了。
至此,五路伐夏时仅存的胜果,也被宋神宗那神一般的识人能力给彻底葬送了。
仅就这一点而言,宋神宗却和宋仁宗有着极为相似的共通点。不过,宋仁宗当政时期,和西夏之间战争,更多的是在防守的时候遭受了非常大的失败。
高滔滔休养生息的策略的确是对百姓们有利,不过,这却是有一个前提条件。
风调雨顺。
特别是北方地区,田地里每年只能耕种一季的粮食,如果风调雨顺的话,老百姓们即便是没有寸土的佃户,也能生活的很好。
可是,一旦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地方官员上下齐手,贪污日常的税收和朝廷拨付的救灾粮食。这样与民休息的政策,也就很难见效。
况且,如果,大宋朝汴梁城里的仓库和归属于皇室的内库中没有足够应对灾年的粮食的话,那别说安居乐业了,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更是成为了空谈。
这个世空,就是因为蔡道的存在,才让宋神宗推行了那个藏富于民计划,让在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粮食和财物,并没有留下来太多,而地方的府库和常平仓更是被他在暗中主导的硕鼠计划掏空了。
就这样,连续三年的干旱,已经让原本财政良好的大宋朝又一次回归了宋神宗继位初期的模样。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切都归零了。
这一次,是真正的归零了。
这一段时间,属于户部的粮仓早就入不敷出了。而文彦博和吕公著从内库当中借下的粮食和财物不但没有能够及时归还,而且还越欠越多。
反正,看那样子,即便整个中原再来一次元丰六年那样的大熟场面,也根本归还不了对内库的欠款。
这无疑,让文彦博和吕公著这两个声名不佳的丞相,在官员和百姓当中变得更差了。
而且,就连太皇太后高滔滔的名声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连和影响。
毕竟,文彦博和吕公著虽然是司马光召集入京之后,才当上丞相,可是,表面上来看,这两个人的确是高滔滔自己下得旨意,也是她亲自任命的官职。况且,司马光早在元丰八年就已经被气得吐了血,一直躺在病榻之上无法言语,更不要说理政了。
不过,吕公著并不担心自己死后,后来者会改变他的政策。接任他位置的人,却是之前在汜水关床下偌大名声的吕大防。
元佑三年,吕公著逊位,吕大防就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提举编修《神宗实录》。
元佑四年,吕公著便于月17日病故。
同一年的春天,大宋朝的京畿地区以及河北地区再次遭遇旱在,虽然这两地地方无论是受旱面积以及受旱程度都比不上去年,可是,却让太皇太后高滔滔彻底茫然了,而保守派大臣文彦也终于顶不住压力,主动请辞了。
因为,执政的四年多时间里,文彦博和吕公著可谓是毫无建树可言,特别是京畿地区,自他们掌权之后,可以说是年年遭遇各种各样的灾荒。
元丰八年河东路的大雪灾和元佑元年的旱灾,那个时候,反生这些自然天灾,还有李宪、蔡确和章惇这些人替他们背黑锅,天下的臣民也还能够谅解他们执政的艰辛。可是,从元丰元年冬天开始,京师就一直受到旱灾的困扰,京畿地区的百姓对于这一点印象尤为深刻。
京师唯一没有遭遇旱灾的是元佑三年,可是自然灾害不仅仅只有旱灾而已。(未完待续)
而宋神宗,识人不明,专用庸将,专兵于西夏,结果呢?攻必不克战必不胜,那也只能叫做丢人四方了。
熙宁七年,宋神宗派韩缜和辽国谈判,却割地六百余里。
熙宁八年,地处南方的大越国派重兵进犯广南西路,南方除了邕州地方官苏缄率众顽强抵抗以外,其他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望风而降。
熙宁九年,郭奎率军三十万远征交阯李乾德,于富良江之战大破其军。可是,因为北方的禁军不适应大越国潮湿的天气,导致部队病亡过半,不得不接受大越国的乞降,罢兵还朝。
结果,邕州被屠城,三州之民被劫掠到大越国一事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至于,宋神宗一直灌注全部心力去对付的西夏国。
主动进攻的时候,更是鲜有胜迹。
熙宁年间,
熙和路之战,
大宋朝之所以能够从陕西路向西攻取了青唐吐蕃和角厮罗等政权,拓地两千余里,建立熙河,并对西夏逐渐开始占据战略主动。
这可是大宋一代名将王韶个人的功劳。
王韶上了那道著名的《平戎策》之后,宋神宗给了王韶什么样的官职——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说穿了就是一个要人没人,要权没权的一个弼马温型的苍蝇官。
如果不是王韶个人能力通天的话,就算再换一个人去,也根本就拿不下青唐。
就是这,王韶最后还是和宋神宗在处理青唐事宜的问题上,起了很大的冲突,最后被变为地方官。一代儒将,费劲心力,却是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五路伐夏
元丰四年,趁西夏国内乱之际,
大宋国发动了五路伐夏之战。
由于宋神宗不放心其他将领,便专任高遵裕监督其他各路人马。
结果呢?
有能力的太监根本就不鸟他,李宪守在自己攻下的兰州城,根本就没有去和高遵裕汇合的意思。
而没能力的太监和有能力的将领却被这厮坑惨了。明明就要攻下灵州城,却因为宋神宗看好的高遵裕嫉贤妒能,坐失良机,将一场快要打赢的战役生生打成了大溃败。
这个五路伐夏之战,由败转胜的罪魁祸首——高遵裕,如果不是蔡道进言的话,他就仅仅是被贬到荆湖北路,在那个里汴梁城不是太远的地方养尊处优呢。
不处理高遵裕败军之罪,真得是因为这厮是太皇太后高滔滔的亲伯父吗?
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愿意,宋神宗之所以没有重处高遵裕,完全是因为他自己的颜面。
还有那个徐嘻,很多人,包括蔡道都已经一再警告过宋神宗,千万不能任用这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书生干预军事。可是,宋神宗却仍然一意孤行,没了历史上的永乐城之败,徐嘻却被安置到了兰州城。这一次,蔡道虽然暗中让沈括丢了官职,却让他避过了永乐城之败的罪责。
结果呢?
自然还是没有好结果,种谔那一次也被坑惨了。他是深受其苦啊!
种谔负责镇守的兰州城,却被徐嘻这个书呆子给丢了。
至此,五路伐夏时仅存的胜果,也被宋神宗那神一般的识人能力给彻底葬送了。
仅就这一点而言,宋神宗却和宋仁宗有着极为相似的共通点。不过,宋仁宗当政时期,和西夏之间战争,更多的是在防守的时候遭受了非常大的失败。
高滔滔休养生息的策略的确是对百姓们有利,不过,这却是有一个前提条件。
风调雨顺。
特别是北方地区,田地里每年只能耕种一季的粮食,如果风调雨顺的话,老百姓们即便是没有寸土的佃户,也能生活的很好。
可是,一旦遭遇了罕见的自然灾害,再加上地方官员上下齐手,贪污日常的税收和朝廷拨付的救灾粮食。这样与民休息的政策,也就很难见效。
况且,如果,大宋朝汴梁城里的仓库和归属于皇室的内库中没有足够应对灾年的粮食的话,那别说安居乐业了,经济繁荣,天下小康,政治清明更是成为了空谈。
这个世空,就是因为蔡道的存在,才让宋神宗推行了那个藏富于民计划,让在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粮食和财物,并没有留下来太多,而地方的府库和常平仓更是被他在暗中主导的硕鼠计划掏空了。
就这样,连续三年的干旱,已经让原本财政良好的大宋朝又一次回归了宋神宗继位初期的模样。
简单的来说,就是一切都归零了。
这一次,是真正的归零了。
这一段时间,属于户部的粮仓早就入不敷出了。而文彦博和吕公著从内库当中借下的粮食和财物不但没有能够及时归还,而且还越欠越多。
反正,看那样子,即便整个中原再来一次元丰六年那样的大熟场面,也根本归还不了对内库的欠款。
这无疑,让文彦博和吕公著这两个声名不佳的丞相,在官员和百姓当中变得更差了。
而且,就连太皇太后高滔滔的名声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牵连和影响。
毕竟,文彦博和吕公著虽然是司马光召集入京之后,才当上丞相,可是,表面上来看,这两个人的确是高滔滔自己下得旨意,也是她亲自任命的官职。况且,司马光早在元丰八年就已经被气得吐了血,一直躺在病榻之上无法言语,更不要说理政了。
不过,吕公著并不担心自己死后,后来者会改变他的政策。接任他位置的人,却是之前在汜水关床下偌大名声的吕大防。
元佑三年,吕公著逊位,吕大防就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提举编修《神宗实录》。
元佑四年,吕公著便于月17日病故。
同一年的春天,大宋朝的京畿地区以及河北地区再次遭遇旱在,虽然这两地地方无论是受旱面积以及受旱程度都比不上去年,可是,却让太皇太后高滔滔彻底茫然了,而保守派大臣文彦也终于顶不住压力,主动请辞了。
因为,执政的四年多时间里,文彦博和吕公著可谓是毫无建树可言,特别是京畿地区,自他们掌权之后,可以说是年年遭遇各种各样的灾荒。
元丰八年河东路的大雪灾和元佑元年的旱灾,那个时候,反生这些自然天灾,还有李宪、蔡确和章惇这些人替他们背黑锅,天下的臣民也还能够谅解他们执政的艰辛。可是,从元丰元年冬天开始,京师就一直受到旱灾的困扰,京畿地区的百姓对于这一点印象尤为深刻。
京师唯一没有遭遇旱灾的是元佑三年,可是自然灾害不仅仅只有旱灾而已。(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