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阻力从来都有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辅宋最新章节!
“官家叫我于此,是为了王监事上次和李贤商讨的国子监改制之事。”
李贤沉着气道,见其余人皆做倾听模样,他稍微移动左脚,方便站的舒服些。
“为何要改变国子监现在的教育模式?
因为国子监的教学模式现在来看,并不特别突出,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也没有达到发掘各项才能者的目的。
到不是说里面的直讲不好,恰恰是直讲先生都不错。且进入的学生也比大宋的普通学子高上一层。
真正的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
李贤的后一句话,到有些给包括他在内的国子监学生脸上贴金的感觉,反正王旦听过后,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
入国子监的学子,多是群酒囊饭袋,真正的家学渊源者,多不会将家中子弟送入其中浪费时间,多会送于家学或各地兴办的私人书院之内。
想要改变包括国子监乃至天下官学的颓废之时,他这个宰执看的很清楚,一是他们商谈了一上午的经费,二是教学的人才。
两方面,对于现今的大宋朝廷来说,都是问题。
站在朝堂高处看,宋辽之战的后遗症还没彻底解决。由于连续多年的战争,全国死的男人太多了。
眼下大宋男丁稀少,若是再次花费国库库存,自前几年后,又一次举国大规模兴办官学,行分科之制度,男人们都去读书了,又有多少男丁回去老老实实种田。
大宋到底是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
与其变,不如不变。
这种决定,也是王旦在中书省内,同其余几个执宰共同商议的结果。
要是官家问起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要用理由搪塞过去。
经历连年战乱后,大宋首先需要的是稳重发展。或者几十年过去,等国库丰富,人丁兴旺,再行考虑官学的发展也不迟。
李贤和王旦这群人比起来,就像是初生的羊羔,闯入了狼群之内。
很多时候,习惯以后世人的态度看待整个世界,思考问题也不会那么的彻底。
比如修学校,实行分科分管制度,他只根据后世的模式提出了想法,无法考虑的太过深入。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想过进入朝堂,甚至本意上连读书科举都不愿意参加,原因正在这里——他很清楚,他不是做官的那块料!
天气燥热,李贤说的额头冒汗,不管王旭上书说了什么。趁着这个机会,有皇帝当面,他准备将自己对“高等学校”的看法全盘拖出,。免得以后有事了,皇帝又火急火燎的把他召入宫里。
对于王旭把他牵扯进来,李贤也是有些生气的。
他都想当个透明人,奈何每每还是暴露。
接过内侍递来的一杯水,李贤喝了一口,缓缓放下,继续道:“分科,是因为术业有专攻,官家需要的是经世致用的人才,不可能全都来入仕,那样全都做官了,又哪里来的人才来帮官家治理。
规范化的教育方式,是因为国子监也好,各县学,州学也好,既然学子入了校舍,便要规范化的考试和实践,才能让他们用心课业,学以致用。
而现今天下各处的官学,官家可以打听一下,教学方式层次不齐,走出来的学子也是层次不齐。
这样不仅是浪费朝廷的钱,也是浪费官家的一片苦心!”
最后李贤总结道:“我听人说过‘天下治乱,系之于人,得人则治,失人则乱’。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做完总结发言,李贤就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躬身候之。
心里却在暗叹,这次该没说错话吧?别弄得赏钱没了不说,还被下狱……我老婆都没娶呢!
因为李贤的最后两句话,崇政殿一时寂静。
连有些反对在此时大规模兴办官学的王旦都觉得李贤说的有理,人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
丁谓又看了眼李贤,摸了摸下巴的胡须。他那日在家中时,就感觉此子谈吐见识不凡,今次的话语又让人眼前一亮。
触景生情,难免想到李家的另一人,金科状元,亦是此人的亲兄长。那青年,在丁谓看来,有执宰之能,假以时日,又是大宋政坛的一颗明亮的新星!
所以,在李志中状元后,丁谓非常罕见地送去了贺贴。
他看人很准的。
“李家有此二子,何愁不兴?”
……
上面稳坐的赵恒亦是重复念叨了李贤的后两句话,他非常佩服李贤,能在这个年纪,就有这些想法。
还都是朝臣知道或不知道,没有提出的见解。
赵恒站了起来,走下榻,一步一步向李贤靠近,离之五步时停住。
处在他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几名朝廷大员所处位置的中央。
“所以你给王监事说到了制定更为严格的教学制度?比如寄宿制,年末考试制度,学分毕业制度。”
赵恒道。
自看了王旭的奏书,便对这些新鲜的词汇,及个中意思非常感兴趣。否则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叫了几个臣子,一同商议内中可行性。
见李贤点头,赵大官家又道:“还有那分科之法,以武学,儒学,医药学,农学,画学……以人才能力天赋分之。
除此外,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还有什么想说的?
鬼使神差间,李贤抬起了头,他看到的是赵恒柔和的面孔。
没有愤怒,没有压迫,只是平平常常的鼓励语气。
谈到补充之言,他当然有,主要针对的是当下国子监最大的弊端。
这句话他上次没有给王旭说,因为包括王旭还有他这等官吏家庭都是受益者,也可以说是兴建官学,科举取士的主要受益者。
“李贤却有补充。以我所处的国子监为例,所招收的学子,多是七品以上官吏子弟。
对于人才的态度,当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进而李贤认为,只要是宋人,任何有才能者,无论出生门第,都有资格进入这所倾注了大宋国力的最高学府内学习。
请官家明鉴!”
嘴里吐完这句话,李贤顿觉浑身一轻。
他的这句话在这个时间节点,这个环境下,说出口,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谁又能分得清的呢?
做任何变革前,都会遇到阻力,就看赵恒这位大宋官家怎么决定了!
“官家叫我于此,是为了王监事上次和李贤商讨的国子监改制之事。”
李贤沉着气道,见其余人皆做倾听模样,他稍微移动左脚,方便站的舒服些。
“为何要改变国子监现在的教育模式?
因为国子监的教学模式现在来看,并不特别突出,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力,也没有达到发掘各项才能者的目的。
到不是说里面的直讲不好,恰恰是直讲先生都不错。且进入的学生也比大宋的普通学子高上一层。
真正的问题出在教学方法上……”
李贤的后一句话,到有些给包括他在内的国子监学生脸上贴金的感觉,反正王旦听过后,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讥讽。
入国子监的学子,多是群酒囊饭袋,真正的家学渊源者,多不会将家中子弟送入其中浪费时间,多会送于家学或各地兴办的私人书院之内。
想要改变包括国子监乃至天下官学的颓废之时,他这个宰执看的很清楚,一是他们商谈了一上午的经费,二是教学的人才。
两方面,对于现今的大宋朝廷来说,都是问题。
站在朝堂高处看,宋辽之战的后遗症还没彻底解决。由于连续多年的战争,全国死的男人太多了。
眼下大宋男丁稀少,若是再次花费国库库存,自前几年后,又一次举国大规模兴办官学,行分科之制度,男人们都去读书了,又有多少男丁回去老老实实种田。
大宋到底是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
与其变,不如不变。
这种决定,也是王旦在中书省内,同其余几个执宰共同商议的结果。
要是官家问起他们中的任何一人,都要用理由搪塞过去。
经历连年战乱后,大宋首先需要的是稳重发展。或者几十年过去,等国库丰富,人丁兴旺,再行考虑官学的发展也不迟。
李贤和王旦这群人比起来,就像是初生的羊羔,闯入了狼群之内。
很多时候,习惯以后世人的态度看待整个世界,思考问题也不会那么的彻底。
比如修学校,实行分科分管制度,他只根据后世的模式提出了想法,无法考虑的太过深入。
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想过进入朝堂,甚至本意上连读书科举都不愿意参加,原因正在这里——他很清楚,他不是做官的那块料!
天气燥热,李贤说的额头冒汗,不管王旭上书说了什么。趁着这个机会,有皇帝当面,他准备将自己对“高等学校”的看法全盘拖出,。免得以后有事了,皇帝又火急火燎的把他召入宫里。
对于王旭把他牵扯进来,李贤也是有些生气的。
他都想当个透明人,奈何每每还是暴露。
接过内侍递来的一杯水,李贤喝了一口,缓缓放下,继续道:“分科,是因为术业有专攻,官家需要的是经世致用的人才,不可能全都来入仕,那样全都做官了,又哪里来的人才来帮官家治理。
规范化的教育方式,是因为国子监也好,各县学,州学也好,既然学子入了校舍,便要规范化的考试和实践,才能让他们用心课业,学以致用。
而现今天下各处的官学,官家可以打听一下,教学方式层次不齐,走出来的学子也是层次不齐。
这样不仅是浪费朝廷的钱,也是浪费官家的一片苦心!”
最后李贤总结道:“我听人说过‘天下治乱,系之于人,得人则治,失人则乱’。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
做完总结发言,李贤就站在自己的座位前,躬身候之。
心里却在暗叹,这次该没说错话吧?别弄得赏钱没了不说,还被下狱……我老婆都没娶呢!
因为李贤的最后两句话,崇政殿一时寂静。
连有些反对在此时大规模兴办官学的王旦都觉得李贤说的有理,人才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毫无疑问是至关重要的。
丁谓又看了眼李贤,摸了摸下巴的胡须。他那日在家中时,就感觉此子谈吐见识不凡,今次的话语又让人眼前一亮。
触景生情,难免想到李家的另一人,金科状元,亦是此人的亲兄长。那青年,在丁谓看来,有执宰之能,假以时日,又是大宋政坛的一颗明亮的新星!
所以,在李志中状元后,丁谓非常罕见地送去了贺贴。
他看人很准的。
“李家有此二子,何愁不兴?”
……
上面稳坐的赵恒亦是重复念叨了李贤的后两句话,他非常佩服李贤,能在这个年纪,就有这些想法。
还都是朝臣知道或不知道,没有提出的见解。
赵恒站了起来,走下榻,一步一步向李贤靠近,离之五步时停住。
处在他这个位置,也正好是几名朝廷大员所处位置的中央。
“所以你给王监事说到了制定更为严格的教学制度?比如寄宿制,年末考试制度,学分毕业制度。”
赵恒道。
自看了王旭的奏书,便对这些新鲜的词汇,及个中意思非常感兴趣。否则也不会大张旗鼓的叫了几个臣子,一同商议内中可行性。
见李贤点头,赵大官家又道:“还有那分科之法,以武学,儒学,医药学,农学,画学……以人才能力天赋分之。
除此外,你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还有什么想说的?
鬼使神差间,李贤抬起了头,他看到的是赵恒柔和的面孔。
没有愤怒,没有压迫,只是平平常常的鼓励语气。
谈到补充之言,他当然有,主要针对的是当下国子监最大的弊端。
这句话他上次没有给王旭说,因为包括王旭还有他这等官吏家庭都是受益者,也可以说是兴建官学,科举取士的主要受益者。
“李贤却有补充。以我所处的国子监为例,所招收的学子,多是七品以上官吏子弟。
对于人才的态度,当然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进而李贤认为,只要是宋人,任何有才能者,无论出生门第,都有资格进入这所倾注了大宋国力的最高学府内学习。
请官家明鉴!”
嘴里吐完这句话,李贤顿觉浑身一轻。
他的这句话在这个时间节点,这个环境下,说出口,可能是错的,也可能是对的,谁又能分得清的呢?
做任何变革前,都会遇到阻力,就看赵恒这位大宋官家怎么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