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他从哪来?】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太受欢迎了怎么办最新章节!
就像那个认为晚上苹果会变色的人一样,大多数人认为,这些令人不适的文化产品,是因“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团队,创作者”而来,这些混蛋们为了赚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不断的贩卖他们这些恶心的低俗的产品。
这当然是错的,而且很容易论证。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横店还是好莱坞,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做音乐,大多数成熟的创作者,做大多数事的目的都十分明确——赚钱,当然也可以为了梦想,但我们在说大多数,而且那些高喊梦想的人,一旦梦想实现开始赚钱,他们做的事与没有梦想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
在不违法,不严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赚钱,“赚钱”实在谈不上错,无非是吃相的问题,我们可以说马云用餐的时候十分优雅,凤姐则十分难看,但他们都是合法的劳动者,去努力赚取报酬,我们可以说前者高雅后者低俗,前者有贡献后者是傻蛋,但他们都没错,因为合法赚钱是没错的,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构成今日商业世界的基石。
所以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捧红小鲜肉去赚钱,这完全合规,而且全世界都在这样做,美国的小鲜肉们身价可比这边高得多!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原则,他没有义务忠于某种理想与信仰,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简直没有比这更对的东西了,小鲜肉吸粉,王者荣耀不遗余力吸引玩家,做这些事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是为了赚钱。这如果是错的话,那么一个行政文员一丝不苟的做表格就也是错的了,除非他有一个有一个“制出最完美表格的伟大梦想”。
我们当然可以肯定,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一些怀有忠贞电影信仰的制作人存在,但他们绝非主力军,支持整个好莱坞运作的是成本和收益,每个公司,电影,编剧都在为赚钱而奋斗,工会组织的罢工,明星的走秀,乃至奥斯卡颁奖典礼,都是建立在大家对金钱的共同向往上的,而非信仰、意志力或者别的什么,反而在横店,喊着“电影梦想”的人貌似更多一些,也许是因为他们根本还没有计较钱的资格,倘若他们有一日真的实现了电影梦想,想必对片酬斤斤计较的程度并不比任何一个资本家逊色。
“更多的人为赚钱而工作”,这是一个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基石,在哪里都一样,中国与美国电影人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什么差异,好莱坞拍出优秀电影也绝对是为了赚钱,不会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电影梦想。
尤其是在电影技术上,总不会有个特效师高亢的喊“我的梦想是做出世界上最华丽的特效”!
他只是想做出好特效,得到更高的报酬罢了。
这些话说明了大家目的一致,觉悟不分高下,好莱坞电影优秀并不是因为他们伟大,中国电影如何也并不是因为他们低俗,大家都是一样去赚钱的,请不要在做人的品质和思想觉悟上寻找攻击“小鲜肉”的理由。
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先找立场,再找理由,这也是网络上99.999%撕哔的过程,总能有千万个例子和理由,这不是辩论,而是要看清事实。
神奇的是,好像大多数人都更接受“中国人唯利是图品质恶劣”这个事实,对小鲜肉的指责都是基于“品质”、“良心”、“社会责任感”、“贪婪”这种理由的,这让人难以理解,好莱坞的大佬并不比中国的小鲜肉公司老板高尚,既然都是合法赚钱何来高尚低劣之分?
因为中国人,或者中国商人、艺人、创作者低劣,而拍不出好电影,这实在错的太离谱了,请永远不要尝试质疑一个“合法赚钱者”的品质,你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姿势而已,马云喝一杯咖啡很优雅,而凤姐在地铁上的腿很粗,美国也有他们的马云和凤姐,也许是乔布斯和某个没有下限的网红,这都是一样的。
以上的部分听上去顺理成章,但还不是致命一击,距离致命一击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我们要给出的不是一个听上去舒服,符合人们本能立场的粗浅结论,我们要符合科学逻辑的探讨“他从哪来”,说老实话,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更多的人都是“不爽就骂”,为什么有点内容的人压根就只看不说了。
既然中美电影人都是为了赚钱,无分高尚低劣,那我们只好关注其他因素了。
先看最直观的智商和执行力,我不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会输给任何人,如果有人就是咬定中国人智商低执行力低下……那就实在没的说了,我将不得不拿出一万个例子来表示中国人的强大,对方再用一万个例子表现“劣根性”,这事儿就没完了。
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那就是把同样的任务,交给没有受过后天教育影响的100个中国人和100个美国人,看看他们谁完成的好,这个实验没法做,我们通过的现实世界的智力测试和项目完成能力,在侧证中国人不比美国人差,相信这是共识。
至于电影技术,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双方都可以跨国雇佣团队与工作室,人才流动也十分频繁,《长城》即是最好的例子,通过合作与外包,可以相当程度的打破技术壁垒,根本说不清楚电影该算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实际上许多我国团队是拥有好莱坞级特效水平的,虽然无法与漫威超级大片匹敌,但做出令人满意的特效并非难事。
“技术差距”存在,但那条沟上已经搭起了无数个桥梁,我们的问题不是“中国的好电影没有美国多”,而是“中国几乎全是小鲜肉,没有好电影”,不是50和100的问题,是0和100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面前,随着“技术桥梁”的搭起,技术差距因素单单只能是一个因素,而并非决定性的。
另外一个因素“资本”,虽然我国电影的预期票房仍然与好莱坞有相当差距,很难出现投资一亿美元以上的大片,但一亿美元以内是拿得出手的,事实上《长城》的投资已经远超这个数字,并且碾压了同期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几乎达到了《银河护卫队》的水平,此外,中国资本甚至已经开始在好莱坞投资,《魔兽》与《金刚:骷髅岛》中都流淌着大量的中国资本血液。(嗨呀景大小姐好美啊!为了她去买的票!)
资本的差距的确存在,但早已没那么大了,在中国电影投资能力内的好莱坞优秀作品数不胜数,不谈那些小成本的优秀故事片,也不说年代久远的电影,近期的《神奇女侠》、《太空旅客》、《异星觉醒》、《血战钢锯岭》等等影片,悉数在中国电影资本能承受的投资区间内,实际上这些电影单在中国的票房与播放授权,也足以覆盖成本了,当然,考虑到宣传发行与院线分账,情况要复杂一些,但这只是量的有限差距,还未达到质变的级别。
许多日韩印度电影也证明了这一点,资本差距并非是决定性的。
也许更重要的是其进口大片的“品牌”,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无价瑰宝。倘若中国拍摄一部《太空旅客》,有勇气第一批进入电影院的人恐怕不多,但正如《摔跤吧爸爸》一样,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活跃的世界,优秀且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无论其宣发有多烂,观众都会给他足够的票房。
这一段冗长的论述,在于说明中国目前的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虽然还无法撑起《X战警》、《美国队长》这种级别的超级投资,但至少《太空旅客》这种级别的电影是有投资条件与技术条件的,更偏执一些,拿起《摔跤吧爸爸》打脸是屡试不爽的。
既然资本也不是决定性的,那总该有个决定性因素吧?
一个看似很关键的因素就此浮出水面——
审核。
这个绕不过去的枷锁,的确会相当程度的抑制文化产品的内容深度,内容广度,类型选择,并且会大幅度提高创作难度,许多通顺自洽的剧情逻辑没有资格登上舞台,不得不进行生拉硬扯,失去电影原本的魅力、代入感和智商。抗日剧在这方面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直至走火入魔,扛着“正确”的大旗卖着血腥,挥霍着智商。
好在《湄公河行动》尽力纠正了一些,我们期待有一天类似《湄公河》这样的优秀电影,无须某个政治部门扛起对抗审核的大旗。
即便审核的枷锁如此沉重,但这仍然不是导致如今“国内电影堕落”的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到每年几十部的进口影片,他们无疑都符合审核标准的,实际上很多国际大制作电影团队,他们也许比我国电影人还清楚我国的电影审核,如此之大的电影市场怎么可能抛下?我国的电影审核标准在立项和编剧阶段就会纳入考量,如今除非哪个制作人或者编剧疯了,不然绝不可能在电影中出现“讽刺中国政治”的情节,暗示也不行!
因此很明显,如今绝大多数优秀的,高票房的电影,在经过无伤大雅的剪辑后,完全符合我国的电影审核标准,更何况有太多电影根本无须剪辑!
大多数电影根本没理由探讨政治,也不需要在过于敏感极端的环境中探讨人性!无论是简单纯粹的爱情(你的名字),还是无脑的视觉盛宴(速度与激情),抑或是删减过的大杂烩(金刚狼3),强无敌(摔跤吧爸爸)。
可见,审核对国际团队造成的影响十分有限,这并没有太大的妨碍佳作诞生。
当然,“审核”之痛仍然存在着,不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如今的审核尺度对于电影的桎梏大概可以这么理解——
审核尺度每放开10%,就会多10%的佳作诞生,直至尺度放开100%,达到美国的水平。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审核尺度这一点达到与美国相同的水平,每年我们看到的国产佳作会提升一倍!多么振奋人心啊!!
如果有两部佳作,那么会变成四部!
如果有零部,那么还是零!!!
(手动滑稽)。
另外还能例举很多很多的因素。
比如电影传统,电影体制,人才储备等等,这些看似说的通的因素,我不准备展开篇幅一一解释,在此只用一个事实进行驳斥——
《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红高粱》等等等等,我们的电影产业,在20年前,就已经具备了制作出优秀故事片的水准,拥有了足够的传统、体制、人才储备等等等等,但时至今日,每年能赋予“优秀故事片”这顶帽子的电影屈指可数,在整个电影市场膨胀了几十倍上百倍的情况下,在我们的电影体制、资本、人才储备、市场规模等等客观条件充足得多的今天,在我们愈发贴近好莱坞的情况下,优秀故事片的出产率反而急转直下,这简直令人难以理解。
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这些出色的导演没理由在同一时间退步,他们中凭什么没有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马丁·斯科塞斯这样的常青树?为什么会给人感觉一部不如一部?
无论是传统,体制,人才,品质还是资本,都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他们拥有的一切比之二十年前都扩充了数十上百倍。
你当然可以说他们落后于时代了,但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和马丁·斯科塞斯落后的更多,可这并不影响他们创造佳作。
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无法粗暴的将“体制”、“人才储备”这些因素,与“单位时间内的优秀电影数量”相连,真正造成今日盛景的决定性因素,一定藏在别的什么地方。
就像那个认为晚上苹果会变色的人一样,大多数人认为,这些令人不适的文化产品,是因“唯利是图的资本家,团队,创作者”而来,这些混蛋们为了赚钱,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不断的贩卖他们这些恶心的低俗的产品。
这当然是错的,而且很容易论证。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无论是横店还是好莱坞,无论是写小说还是做音乐,大多数成熟的创作者,做大多数事的目的都十分明确——赚钱,当然也可以为了梦想,但我们在说大多数,而且那些高喊梦想的人,一旦梦想实现开始赚钱,他们做的事与没有梦想的人并没有什么差别。
在不违法,不严重违背道德的前提下赚钱,“赚钱”实在谈不上错,无非是吃相的问题,我们可以说马云用餐的时候十分优雅,凤姐则十分难看,但他们都是合法的劳动者,去努力赚取报酬,我们可以说前者高雅后者低俗,前者有贡献后者是傻蛋,但他们都没错,因为合法赚钱是没错的,而且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的事,构成今日商业世界的基石。
所以那些“唯利是图”的资本家捧红小鲜肉去赚钱,这完全合规,而且全世界都在这样做,美国的小鲜肉们身价可比这边高得多!
唯利是图是资本的原则,他没有义务忠于某种理想与信仰,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简直没有比这更对的东西了,小鲜肉吸粉,王者荣耀不遗余力吸引玩家,做这些事不是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是为了赚钱。这如果是错的话,那么一个行政文员一丝不苟的做表格就也是错的了,除非他有一个有一个“制出最完美表格的伟大梦想”。
我们当然可以肯定,无论在哪里,都会有一些怀有忠贞电影信仰的制作人存在,但他们绝非主力军,支持整个好莱坞运作的是成本和收益,每个公司,电影,编剧都在为赚钱而奋斗,工会组织的罢工,明星的走秀,乃至奥斯卡颁奖典礼,都是建立在大家对金钱的共同向往上的,而非信仰、意志力或者别的什么,反而在横店,喊着“电影梦想”的人貌似更多一些,也许是因为他们根本还没有计较钱的资格,倘若他们有一日真的实现了电影梦想,想必对片酬斤斤计较的程度并不比任何一个资本家逊色。
“更多的人为赚钱而工作”,这是一个基础得不能再基础的基石,在哪里都一样,中国与美国电影人在这一点上并不存在什么差异,好莱坞拍出优秀电影也绝对是为了赚钱,不会是为了什么伟大的电影梦想。
尤其是在电影技术上,总不会有个特效师高亢的喊“我的梦想是做出世界上最华丽的特效”!
他只是想做出好特效,得到更高的报酬罢了。
这些话说明了大家目的一致,觉悟不分高下,好莱坞电影优秀并不是因为他们伟大,中国电影如何也并不是因为他们低俗,大家都是一样去赚钱的,请不要在做人的品质和思想觉悟上寻找攻击“小鲜肉”的理由。
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误,先找立场,再找理由,这也是网络上99.999%撕哔的过程,总能有千万个例子和理由,这不是辩论,而是要看清事实。
神奇的是,好像大多数人都更接受“中国人唯利是图品质恶劣”这个事实,对小鲜肉的指责都是基于“品质”、“良心”、“社会责任感”、“贪婪”这种理由的,这让人难以理解,好莱坞的大佬并不比中国的小鲜肉公司老板高尚,既然都是合法赚钱何来高尚低劣之分?
因为中国人,或者中国商人、艺人、创作者低劣,而拍不出好电影,这实在错的太离谱了,请永远不要尝试质疑一个“合法赚钱者”的品质,你看到的只是他们的姿势而已,马云喝一杯咖啡很优雅,而凤姐在地铁上的腿很粗,美国也有他们的马云和凤姐,也许是乔布斯和某个没有下限的网红,这都是一样的。
以上的部分听上去顺理成章,但还不是致命一击,距离致命一击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我们要给出的不是一个听上去舒服,符合人们本能立场的粗浅结论,我们要符合科学逻辑的探讨“他从哪来”,说老实话,培养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也就是为什么更多的人都是“不爽就骂”,为什么有点内容的人压根就只看不说了。
既然中美电影人都是为了赚钱,无分高尚低劣,那我们只好关注其他因素了。
先看最直观的智商和执行力,我不认为中国人在这方面会输给任何人,如果有人就是咬定中国人智商低执行力低下……那就实在没的说了,我将不得不拿出一万个例子来表示中国人的强大,对方再用一万个例子表现“劣根性”,这事儿就没完了。
用科学的方法来证明,那就是把同样的任务,交给没有受过后天教育影响的100个中国人和100个美国人,看看他们谁完成的好,这个实验没法做,我们通过的现实世界的智力测试和项目完成能力,在侧证中国人不比美国人差,相信这是共识。
至于电影技术,在这个国际化的时代,双方都可以跨国雇佣团队与工作室,人才流动也十分频繁,《长城》即是最好的例子,通过合作与外包,可以相当程度的打破技术壁垒,根本说不清楚电影该算是哪个国家制作的,实际上许多我国团队是拥有好莱坞级特效水平的,虽然无法与漫威超级大片匹敌,但做出令人满意的特效并非难事。
“技术差距”存在,但那条沟上已经搭起了无数个桥梁,我们的问题不是“中国的好电影没有美国多”,而是“中国几乎全是小鲜肉,没有好电影”,不是50和100的问题,是0和100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面前,随着“技术桥梁”的搭起,技术差距因素单单只能是一个因素,而并非决定性的。
另外一个因素“资本”,虽然我国电影的预期票房仍然与好莱坞有相当差距,很难出现投资一亿美元以上的大片,但一亿美元以内是拿得出手的,事实上《长城》的投资已经远超这个数字,并且碾压了同期绝大多数好莱坞电影,几乎达到了《银河护卫队》的水平,此外,中国资本甚至已经开始在好莱坞投资,《魔兽》与《金刚:骷髅岛》中都流淌着大量的中国资本血液。(嗨呀景大小姐好美啊!为了她去买的票!)
资本的差距的确存在,但早已没那么大了,在中国电影投资能力内的好莱坞优秀作品数不胜数,不谈那些小成本的优秀故事片,也不说年代久远的电影,近期的《神奇女侠》、《太空旅客》、《异星觉醒》、《血战钢锯岭》等等影片,悉数在中国电影资本能承受的投资区间内,实际上这些电影单在中国的票房与播放授权,也足以覆盖成本了,当然,考虑到宣传发行与院线分账,情况要复杂一些,但这只是量的有限差距,还未达到质变的级别。
许多日韩印度电影也证明了这一点,资本差距并非是决定性的。
也许更重要的是其进口大片的“品牌”,这也许才是真正的无价瑰宝。倘若中国拍摄一部《太空旅客》,有勇气第一批进入电影院的人恐怕不多,但正如《摔跤吧爸爸》一样,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活跃的世界,优秀且符合市场需求的电影,无论其宣发有多烂,观众都会给他足够的票房。
这一段冗长的论述,在于说明中国目前的市场规模与资本规模,虽然还无法撑起《X战警》、《美国队长》这种级别的超级投资,但至少《太空旅客》这种级别的电影是有投资条件与技术条件的,更偏执一些,拿起《摔跤吧爸爸》打脸是屡试不爽的。
既然资本也不是决定性的,那总该有个决定性因素吧?
一个看似很关键的因素就此浮出水面——
审核。
这个绕不过去的枷锁,的确会相当程度的抑制文化产品的内容深度,内容广度,类型选择,并且会大幅度提高创作难度,许多通顺自洽的剧情逻辑没有资格登上舞台,不得不进行生拉硬扯,失去电影原本的魅力、代入感和智商。抗日剧在这方面的造诣可谓登峰造极,直至走火入魔,扛着“正确”的大旗卖着血腥,挥霍着智商。
好在《湄公河行动》尽力纠正了一些,我们期待有一天类似《湄公河》这样的优秀电影,无须某个政治部门扛起对抗审核的大旗。
即便审核的枷锁如此沉重,但这仍然不是导致如今“国内电影堕落”的现象的原因,我们可以轻松的看到每年几十部的进口影片,他们无疑都符合审核标准的,实际上很多国际大制作电影团队,他们也许比我国电影人还清楚我国的电影审核,如此之大的电影市场怎么可能抛下?我国的电影审核标准在立项和编剧阶段就会纳入考量,如今除非哪个制作人或者编剧疯了,不然绝不可能在电影中出现“讽刺中国政治”的情节,暗示也不行!
因此很明显,如今绝大多数优秀的,高票房的电影,在经过无伤大雅的剪辑后,完全符合我国的电影审核标准,更何况有太多电影根本无须剪辑!
大多数电影根本没理由探讨政治,也不需要在过于敏感极端的环境中探讨人性!无论是简单纯粹的爱情(你的名字),还是无脑的视觉盛宴(速度与激情),抑或是删减过的大杂烩(金刚狼3),强无敌(摔跤吧爸爸)。
可见,审核对国际团队造成的影响十分有限,这并没有太大的妨碍佳作诞生。
当然,“审核”之痛仍然存在着,不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如今的审核尺度对于电影的桎梏大概可以这么理解——
审核尺度每放开10%,就会多10%的佳作诞生,直至尺度放开100%,达到美国的水平。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审核尺度这一点达到与美国相同的水平,每年我们看到的国产佳作会提升一倍!多么振奋人心啊!!
如果有两部佳作,那么会变成四部!
如果有零部,那么还是零!!!
(手动滑稽)。
另外还能例举很多很多的因素。
比如电影传统,电影体制,人才储备等等,这些看似说的通的因素,我不准备展开篇幅一一解释,在此只用一个事实进行驳斥——
《活着》、《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甲方乙方》、《红高粱》等等等等,我们的电影产业,在20年前,就已经具备了制作出优秀故事片的水准,拥有了足够的传统、体制、人才储备等等等等,但时至今日,每年能赋予“优秀故事片”这顶帽子的电影屈指可数,在整个电影市场膨胀了几十倍上百倍的情况下,在我们的电影体制、资本、人才储备、市场规模等等客观条件充足得多的今天,在我们愈发贴近好莱坞的情况下,优秀故事片的出产率反而急转直下,这简直令人难以理解。
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这些出色的导演没理由在同一时间退步,他们中凭什么没有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马丁·斯科塞斯这样的常青树?为什么会给人感觉一部不如一部?
无论是传统,体制,人才,品质还是资本,都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他们拥有的一切比之二十年前都扩充了数十上百倍。
你当然可以说他们落后于时代了,但斯皮尔伯格、伊斯特伍德和马丁·斯科塞斯落后的更多,可这并不影响他们创造佳作。
在这个事实面前,我们无法粗暴的将“体制”、“人才储备”这些因素,与“单位时间内的优秀电影数量”相连,真正造成今日盛景的决定性因素,一定藏在别的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