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只能借鉴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我有科研辅助系统最新章节!
两人刚回到办公室,就听到正在手套箱中做实验的吴菲菲喊道:
“许秋,魏老师刚刚来找过你,说你文章的proof来了,具体的他已经转发到你的邮箱,今天要弄好。”
“学姐,什么是proof啊?”
许秋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文章在正式发表后,一般就不能随意更改文章的内容了,除非发现重大错误,那就会撤稿或者再发表一则勘误信息。”陈婉清道:
“所以在文章正式发表前,编辑会让投稿人再重新检查一遍,看看文章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过程就被称为proof。
这个时候,编辑已经将文章排好版,一般都是左右两栏的格式,少部分也有一栏、三栏格式的。
投稿人拿到后编辑给的文章版本,主要检查作者名称、单位名称、鸣谢部分有无错漏,以及正文部分有无表述错误、图片有无错误等等。
至于怎么修改,部分期刊是在线直接修改的,这个就比较简便,登录编辑提供的链接即可;
还有部分期刊,要把待修改的地方写在一个WORD文件中列表说明:
列一个四栏的表格,第一栏标注第XX行,第二栏是修改方式,包括增加、删除、替换,最后两栏修改前后的文本。
也就是提供给编辑一个修改文件,他收到后会代为修改。
proof过程比较短,通常只有几天的时间。
超过了时间又不和编辑说明情况,则默认放弃此项操作,也就是选择直接发表。”
“没想到一篇文章想要发表,居然要经历这么多的步骤。”许秋感慨道。
先是撰写文章、修改格式、网上投递、等待审稿、返回意见、修改、接受、proof……
中途可能还涉及appeal(申诉)、转投、反复修改等过程。
他一边打开邮箱,一边问道:
“学姐,proof就是文章发表的最后一步了吗?”
“差不多吧,对于投稿者来说,到这一步已经可以确定文章被接受了,”陈婉清道:
“不过,距离文章正式发表还有一段等待时间。
因为所谓的期刊,就是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发布一刊。
比如周刊、半月刊、月刊等等。
现在电子版本的期刊已经普及,而早些年的期刊都是纸版印刷出来的,一本本的类似《意林》、《读者》那样的。
文章被期刊接受后,会先出现电子版本,表示被期刊收录。
这个时候,其他研究者可以在期刊网站上,justaccepted栏目中,查阅最近收录的文献。
之后,文章要排队,等待正式发表在纸质版上。
但往往前面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也就是说有大量之前被接收的文章等待正在发表。
因此,等待的时间一般不短,快则一两个月,慢则一年半载。
文章发表前后,分别对应于两个状态,已收录和已发表。
已收录的文章是没有完整的期、卷和页码的,想要引用的话,通常是引用其对应的DOI编码。
只有已发表的文章,才会有完整的期、卷和页码的。”
“原来如此。”
听完学姐的介绍,许秋阅读魏老师转发的邮件。
他的文章proof不是在线修改的类型,而是需要提供WORD版本的修改明细。
“学姐,来一起帮个忙?”
“这文章我是二作,肯定也要看一遍的,魏老师应该也把邮件抄送给我了吧。”
许秋看了眼邮件的抄送一栏,果然学姐的学号邮箱在上面。
两人花了一个多小时,仔细看了两遍文章,还真被他们发现了几处错误。
写好WORD版修改明细,两人去找魏老师,却发现他不在办公室,许秋便将文件发送到他的邮箱。
……
处理完突发事件,许秋开始盘算接下来的实验计划:
明天预约了两项热学表征,周五下午则安排了原子力显微镜。
而第六批材料刚拿到手,还热乎着呢。
不过今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大半,显然没办法再做一批器件了。
况且,基于现在最优的条件,效率最高也就9.7%,与周日的效率结果9.2%相比较,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
怎么把效率突破到10%呢?
是用缩小电池面积的黑科技?
抑或者一直重复做器件,依靠数值的波动,去博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毕竟,器件性能是呈正态分布的。
从理论上讲,既然能到9.7%,那么哪怕不改变条件,波动到10%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具体概率如何,能否在有生之年波动上去,就不得而知了。
许秋摇了摇头,还是不想那么多,先写文章吧。
说不定在之后的表征实验中能收获什么灵感呢。
……
周四上午,需要同时进行两项热学表征,分别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法TGA,测试地点同样在先进材料楼。
刚好,还可以去拿昨天的凝胶色谱GPC数据。
这两项测试的样品,准备起来比较简单,不需要任何处理,只需要单独的聚合物就可以。
两人用一次性离心管装了八种样品,许秋的五种,陈婉清的三种。
韩嘉莹也过来了,正好带着她一起测试。
负责这两台仪器的老师和昨天管理GPC仪器的是同一个老师。
做好登记,拿上钥匙。
这个老师许秋认识,她是《材料化学实验》的授课老师之一,课上就教过他DSC和TGA这两种测试手段。
她年纪轻轻已经是副教授了,挂靠在系主任课题组名下,算是个小老板。
“韩嘉莹,你这学期是不是修了她的实验课?”
“DSC和TGA吗,现在还没有轮到我的小组做。”
实验课一般是分小组做的,比如八个实验就分为八个小组,轮替进行实验。
“师兄,这门课给分怎么样?”
“实验课,给分还能怎么样,除非每个人表现的都非常好,不然肯定会有一两个人拿C、D档的成绩。”许秋道:
“这门课一共有八个实验,评分就是看实验报告,八份报告平均一下,就是最终成绩了。”
“师兄最后拿了什么成绩?”
“A-。”
“那个,实验报告,师兄,你看……”
“我的实验报告都在寝室呢,我今天回去找找看,下次给你。”
“谢谢师兄,得救了。”
“我们可要先说好,我的实验报告只能给你借鉴,别动歪脑筋。”
“那必须的。”
两人刚回到办公室,就听到正在手套箱中做实验的吴菲菲喊道:
“许秋,魏老师刚刚来找过你,说你文章的proof来了,具体的他已经转发到你的邮箱,今天要弄好。”
“学姐,什么是proof啊?”
许秋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
“文章在正式发表后,一般就不能随意更改文章的内容了,除非发现重大错误,那就会撤稿或者再发表一则勘误信息。”陈婉清道:
“所以在文章正式发表前,编辑会让投稿人再重新检查一遍,看看文章有没有什么问题,这个过程就被称为proof。
这个时候,编辑已经将文章排好版,一般都是左右两栏的格式,少部分也有一栏、三栏格式的。
投稿人拿到后编辑给的文章版本,主要检查作者名称、单位名称、鸣谢部分有无错漏,以及正文部分有无表述错误、图片有无错误等等。
至于怎么修改,部分期刊是在线直接修改的,这个就比较简便,登录编辑提供的链接即可;
还有部分期刊,要把待修改的地方写在一个WORD文件中列表说明:
列一个四栏的表格,第一栏标注第XX行,第二栏是修改方式,包括增加、删除、替换,最后两栏修改前后的文本。
也就是提供给编辑一个修改文件,他收到后会代为修改。
proof过程比较短,通常只有几天的时间。
超过了时间又不和编辑说明情况,则默认放弃此项操作,也就是选择直接发表。”
“没想到一篇文章想要发表,居然要经历这么多的步骤。”许秋感慨道。
先是撰写文章、修改格式、网上投递、等待审稿、返回意见、修改、接受、proof……
中途可能还涉及appeal(申诉)、转投、反复修改等过程。
他一边打开邮箱,一边问道:
“学姐,proof就是文章发表的最后一步了吗?”
“差不多吧,对于投稿者来说,到这一步已经可以确定文章被接受了,”陈婉清道:
“不过,距离文章正式发表还有一段等待时间。
因为所谓的期刊,就是每隔一个固定的时间,发布一刊。
比如周刊、半月刊、月刊等等。
现在电子版本的期刊已经普及,而早些年的期刊都是纸版印刷出来的,一本本的类似《意林》、《读者》那样的。
文章被期刊接受后,会先出现电子版本,表示被期刊收录。
这个时候,其他研究者可以在期刊网站上,justaccepted栏目中,查阅最近收录的文献。
之后,文章要排队,等待正式发表在纸质版上。
但往往前面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也就是说有大量之前被接收的文章等待正在发表。
因此,等待的时间一般不短,快则一两个月,慢则一年半载。
文章发表前后,分别对应于两个状态,已收录和已发表。
已收录的文章是没有完整的期、卷和页码的,想要引用的话,通常是引用其对应的DOI编码。
只有已发表的文章,才会有完整的期、卷和页码的。”
“原来如此。”
听完学姐的介绍,许秋阅读魏老师转发的邮件。
他的文章proof不是在线修改的类型,而是需要提供WORD版本的修改明细。
“学姐,来一起帮个忙?”
“这文章我是二作,肯定也要看一遍的,魏老师应该也把邮件抄送给我了吧。”
许秋看了眼邮件的抄送一栏,果然学姐的学号邮箱在上面。
两人花了一个多小时,仔细看了两遍文章,还真被他们发现了几处错误。
写好WORD版修改明细,两人去找魏老师,却发现他不在办公室,许秋便将文件发送到他的邮箱。
……
处理完突发事件,许秋开始盘算接下来的实验计划:
明天预约了两项热学表征,周五下午则安排了原子力显微镜。
而第六批材料刚拿到手,还热乎着呢。
不过今天的时间已经过去大半,显然没办法再做一批器件了。
况且,基于现在最优的条件,效率最高也就9.7%,与周日的效率结果9.2%相比较,并没有多少本质的区别。
怎么把效率突破到10%呢?
是用缩小电池面积的黑科技?
抑或者一直重复做器件,依靠数值的波动,去博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毕竟,器件性能是呈正态分布的。
从理论上讲,既然能到9.7%,那么哪怕不改变条件,波动到10%也是有可能的。
只是具体概率如何,能否在有生之年波动上去,就不得而知了。
许秋摇了摇头,还是不想那么多,先写文章吧。
说不定在之后的表征实验中能收获什么灵感呢。
……
周四上午,需要同时进行两项热学表征,分别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热重分析法TGA,测试地点同样在先进材料楼。
刚好,还可以去拿昨天的凝胶色谱GPC数据。
这两项测试的样品,准备起来比较简单,不需要任何处理,只需要单独的聚合物就可以。
两人用一次性离心管装了八种样品,许秋的五种,陈婉清的三种。
韩嘉莹也过来了,正好带着她一起测试。
负责这两台仪器的老师和昨天管理GPC仪器的是同一个老师。
做好登记,拿上钥匙。
这个老师许秋认识,她是《材料化学实验》的授课老师之一,课上就教过他DSC和TGA这两种测试手段。
她年纪轻轻已经是副教授了,挂靠在系主任课题组名下,算是个小老板。
“韩嘉莹,你这学期是不是修了她的实验课?”
“DSC和TGA吗,现在还没有轮到我的小组做。”
实验课一般是分小组做的,比如八个实验就分为八个小组,轮替进行实验。
“师兄,这门课给分怎么样?”
“实验课,给分还能怎么样,除非每个人表现的都非常好,不然肯定会有一两个人拿C、D档的成绩。”许秋道:
“这门课一共有八个实验,评分就是看实验报告,八份报告平均一下,就是最终成绩了。”
“师兄最后拿了什么成绩?”
“A-。”
“那个,实验报告,师兄,你看……”
“我的实验报告都在寝室呢,我今天回去找找看,下次给你。”
“谢谢师兄,得救了。”
“我们可要先说好,我的实验报告只能给你借鉴,别动歪脑筋。”
“那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