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回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红楼之穿成林海最新章节!
从当年太上皇登基那会儿算起,军中就山头林立。想想这天下的宗室和勋贵们,多是因为军功起家。
这群人哪个在军中没几个亲戚故旧?
太上皇不是“马背上的皇帝”,因此面对这群杀气腾腾又桀骜不驯的功臣们,他奉行拉一批打一堆的策略,拉着一众文臣以及亲近他的宗室和勋贵,压制那些心比天高或者死守地盘一步步退的将门武官,十余年过去,果然卓有成效。
不过太上皇这收拢兵权打压宗室与勋贵的举动,再怎么极力避免牵连太多,也难免落下“重文轻武”的结果。
翻翻史书,看看宋太宗的生平就知道了。太上皇此举必有后患,现在……只是露出冰山一角罢了。
因为太上皇的嫔妃,乃至于太上皇的父皇留下的几位老太妃,那都是出身勋贵,其中更有数位的娘家败在或者干脆毁在了太上皇手中。
太妃们出身名门,自是心高气傲之辈,若有机会定会报仇雪恨——皇权至高无上这话也就糊弄糊弄老百姓,见识多学问大之人就难以洗脑……那些老太妃们会忍气吞声绝非畏惧皇权,不过是因为暂时打不过而已。
圣上早就看透这些弯弯绕绕,最初的愤怒已然烟消云散,如今剩下的念头就是该如何冷静应对:父皇这就是您用尽全部心力手段,甚至为了保住帝位,平衡当时关系连二哥都能舍了的结果?
当年爱若珍宝的嫡长子都能丢开,牺牲妻妾,还有别的儿子孙子只怕也不在话下。
圣上摇了摇头,更忍不住笑出声来,只是脸上的嘲弄之意溢于言表。
屋里有地龙,窗边还点着炭盆,贤妃却觉得有点冷,圣上脸上的笑容绝非“得色”,更不是什么“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的欣慰之感。
太上皇与圣上,反正不像看着这么父慈子孝。
作为早早就伺候圣上的贤妃,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把持朝政这么多年依旧不放手,圣上的心情可想而知。圣上几次三番想收回兵权,要动肃端王和忠顺王,若非太上皇……
贤妃不由腹诽:换做那些世家,若是老一辈恋栈不去,还时常掣肘……那还怎么温情脉脉?
须知肃端王身边那些宗室全占着好位子,甚至到了皇子们都眼热的地步。
此时圣上忽然问道:“确实是西边那几位老人家出的手?”
贤妃回神郑重应道:“已经盯了好些天。”她抬手轻点,指向角落里垂头不语的心腹,“亲见那几个嘴碎的小子跟老太妃们的心腹往来过好几回,才拿的人,借口……”贤妃微微一笑,“自是孝敬没给够。”
以贤妃名义拿人自然比圣上出面要合适许多。
圣上颔首笑道:“你做得很好。”
老太妃们的所作所为,父皇只怕早就有所察觉,然而父皇就是装作一副不知情的模样,想必对那几位老太妃也颇为忌惮。
老太妃们深居宫中多年,没准手中握有杀手锏,若真是什么都不顾拼死一搏,父皇恐怕也要“晚节不保”……所以父皇他老人家乐得有个孝顺儿子替父分忧。
他若出手,让人拿出把柄,他这皇帝的名声还能要吗?君王失德自可令宗室与百官言废立!
此时贤妃的心腹上前,在贤妃耳边说了几句。贤妃点了点头,这才转向圣上问道,“那几个小太监已然料理好了,圣上这会儿要不要瞧一回?”
贤妃会暗中把人弄到自己这儿里,正应了她那句“拿人”,但她却不会越俎代庖,抢了慎刑司的活计,在自己宫中对太监行拘禁拷打之举。
之所以说是“料理”,是因为贤妃的心腹来了次“神兵天降”,那两个太监当时就吓尿了……不收拾擦洗一下换件衣裳,哪里能面君。
圣上忽然笑了,“闲着也是闲着,传吧。”
这就是跟他二哥混久了惹上的毛病,偶尔会那么不正经一下。
话说这群伺候主子的宫女太监,也就分那么几种:忠于一个主子的,找不到门路的,双面间谍两家通吃的,以及给钱就干的……
贤妃弄来这两个正好是最后一种。既然拿钱办事就不用期待这俩小太监能有什么气节——在贤妃眼里,这两人是小太监,实则也都上二十好几人了,比九皇子还大上那么一两岁。
这两个小太监也就是因为年纪轻,不知旧日秘闻,又贪财才因为谣传林海药方一事而露了行迹:他们如何受人收买的行迹。
二人为被带到圣上跟前时,莫说手软脚软几乎摊在地上,光是额头上流个不停的冷汗就在各自眼前汇成一小滩水。
而自打这二人进来,圣上的心腹大总管就眼皮子一跳,等这两个小太监五体投地,这位大总管也砰地一声跪下了,叩头不止,“奴婢知罪。”
原来这俩小太监正是圣上这位心腹总管太监的徒孙。
圣上又笑了:这才对嘛。不牵到他身上,就不是久居宫中什么都见过的老太妃应有的手笔了。
跪在地上的大总管在这温暖如春的房中,见圣上一笑却遍体生寒。
圣上素来沉得住气,但是一旦他不愿再忍,那手段……也是一等一的:当年圣上还是皇子之时前往西北大营,营中有人阳奉阴违,险些让圣上吃了大亏,然而若干年后此人不仅畏罪自杀死于大牢,其家族无法在京中立足,连姻亲都无人做官了。
贤妃端了杯茶过来,轻声道,“咱们不发作自己啊,”说着也无奈一笑,“横竖都是牵扯得上。”
说穿了人家老太妃打得就是个投鼠忌器的主意,若真是顺着那条谣传往深处挖,圣上闻听到若干真想,震怒之下都不好重罚那些宫人,不然他的大总管就得先倒下。
老太妃这边甭管是为了自保还是干脆让太上皇与圣上父子反目……反正她们的目标达成了大半。
最后圣上让贤妃从贵妃宫中请走,用过晚饭才回到乾清宫……贵妃也得到了圣上的安抚和赏赐,一直关心宫中这点动静的德妃和淑妃暗地里也松了口气。
三妃早已不再争宠,而是争儿子的前程,可儿子的前程则大家齐心协力襄助圣上,让太上皇放手。
德妃淑妃虽然不知当年除了圣上,全家都在宫中中了招,但也猜得着这次绝不是什么小事,而且圣上好像忍不住了……
宫中之事,尤其是圣上今日下定决心治标又治本,林海自然一概不知。
送走了便宜小舅子王祉,闺女黛玉则赶在晚饭前回来——她到荣府做客去了。
黛玉一进门就扑到林海怀里,“还是爹最好。”见王禅在侧,也不忘补上一句,“母亲也好。”
林海一瞧:这是怎么了?看着不大开心啊。
王禅立时瞄向了紫鹃。紫鹃一缩脖子,目光就往黛玉身上飘。
林海与王禅就都明白了:估计是姑娘之间的小事,若真是受了委屈,紫鹃不敢瞒着。
荣府固然捉襟见肘可也要脸要面,黛玉邀请小姐妹们一次,王夫人那边势必要凤姐儿做主回请。
宝玉稀罕黛玉阖府皆知,这回就拿了元春赏下来的歙砚送给黛玉。
黛玉喜滋滋地把玩了一会儿,才吩咐紫鹃收好,更对宝玉嫣然一笑,“这个我瞧着真好,多谢二表哥。”
黛玉当众称呼宝玉可不那么亲昵。
黛玉给个好脸,宝玉就很满足,又取出早就预备好的一套湖笔,“再看看这个。”
自打黛玉亲爹回京又多了个继母,荣府这边从表哥嫂子再到一众姐妹,包括宝玉在内,都鲜少有人再给黛玉送首饰衣料当礼物,而是转向书画加笔墨纸砚,若是囊中羞涩,最不济也会送个精巧的摆件或者亲手绣制的帕子。不过林海和王禅的回礼也都十分给力,连王夫人都挑不出理。
林家送来的礼物荣府上下都看在眼里,袭人看着宝二爷猛显殷勤,倒不是心疼那些好东西,而是嘀咕二爷这片痴心,哪里瞒得了人?!
但袭人心里怎么想都无济于事,因为宫里娘娘赏赐给宝二爷和林姑娘的东西,那都是成对儿的!所以她无论人前人后劝一句“二爷得顾及林姑娘名声”都不敢。
与原著之中的情况不同,母贾政自始至终都把黛玉看成是宝玉的良配,而王夫人在挑选儿媳妇的时候稍微在宝钗身上动了点心思,随后跟妹妹外甥女斗了几次心机,她也无奈默许了黛玉……
在贾母与贾政看来,若非得亲上加亲,宝玉迎娶黛玉不成,湘云的排位可都在宝钗之前。
只是贾母并非全无自知之明,直到三品官之女配五品官之子……女婿只怕轻易不能同意,因此在议亲之前说什么也得逼着宝玉上进。
至于宝钗……也明显志不在此:她的心思不在宝玉身上,她要为自己谋一门好亲。
远的不说,宝钗去过舅舅家和林家,亲眼见过什么是真正的高官门第,像荣府这种只有贵妃支撑,鲜见诰命夫人往来的普通官宦人家,可不是她能放在眼里的好选择。
湘云此时也有心事:她叔叔要她跟着婶子一起调任西南……她不大想离开京城。于是宝玉跟黛玉相处,甚至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宝钗和湘云也都不曾理会。
因着前次宝钗拉着湘云自去结交宗女,黛玉跟她俩面上没什么,心里却一直稍微不自在……直到今天。
话说黛玉如今可是货真价实的“小公举”脾气,她倒不想谁都时刻围着她,却觉着作为好姐妹你越过我去认识旁人,不管你们是不是存着别的心思,事后总得给我解释一下吧?
然而她等了几天,这两个姐妹的来信就像没有这回事儿,今日见了面……看宝玉跟她说话说得投机,她俩就更不往她这边凑。
黛玉有点失望。想想小姑娘的家境和她的年纪,就知道“喜怒不形于色”这一条距离她太远了……
于是大于这点小情绪不仅让一心一意只关注她的宝玉瞧了个正着,连探春和惜春也没错过。
想要宝玉探春惜春为这点小事儿跟宝钗翻脸……那不能够,但偏心什么的确实不在话下。
虽然宝钗“启迪”了探春,让这位素有才智的庶出三姑娘开始为自己的前程谋划,但论亲疏远近,在探春心里,就说实诚这一条,宝钗就不能跟黛玉比。
总之,宝玉探春和惜春看见黛玉不高兴,总得问问为什么,之后还得劝上几句。
被表哥表妹们哄得差不多的黛玉回家,看见她爹,就想再多嘀咕一会儿。每天她都能跟她爹嘀咕一堆乱七八糟的……反正没什么正经事,她爹都一直笑眯眯地听她说个没完,今天她确实需要父亲给她解惑。
不过在开腔之前,黛玉瞄了眼继母王禅。
王禅也很大方,扶着座椅的把手就要起身,黛玉见状连忙道,“母亲,您不要走,我……一会儿您不许笑我。”
王禅一听,就坐稳了:继女示好,说什么她都不能不给面子。
黛玉苦恼的正是她这些姐妹们:为了八字还没一撇的夫婿,就能不顾姐妹的感受了吗?
至于宝钗和湘云,尤其是宝钗的心思,还是探春给她的剖析的呢。夫婿什么的,黛玉一听就得脸红……好吧,其实这些话探春也是红着脸往外说的。
黛玉跟父亲几乎无话不谈,稍微抱怨了一下小姐妹,又迟疑道,“这么早就得谋划她们的前程了吗?”顿了顿又问,“凡是高门第,都讲究门当户对吧?”
虽然继母提醒过她人各有志,但是黛玉还是很难想象素来端庄大度的宝钗会甘于做妾……
她父亲虽然也有妾室,但那时她还太小,记忆不深,但在外祖母和舅舅家亲眼见到舅舅的几位姨娘,在太太面前畏畏缩缩的姨娘……宝钗愿意成为这样的人,黛玉简直难以置信!
这些话虽然难以启齿,但是黛玉还是向她爹问了出来。
林海压根没那么多忌讳,当着闺女媳妇哪有什么不好说的,“薛家大姑娘进京原本是要入宫待选的,薛家就是想让她走你大表姐贵妃娘娘那条路。”
下面那句不用说,黛玉都明白,“可是入宫没有提携可怎么成?”
贵妃娘娘和宝姐姐都是隔壁王大人的外甥女,王大人已经把其中一个推到了贵妃之位,下一个……必定心有余力不足了!
林海又及时道:“你想想,自小就有人告诉你,你将来要入宫做娘娘,风光无限,全家都要指望你,若是再能生个小贵人,更是前途无量……结果一朝梦碎,你怎么想又怎么办?”
黛玉脱口而出,“那怎么能甘心?!”
难怪宝姐姐要自谋出路!
王禅此刻又补了一刀,“薛大姑娘也是可怜,若非家人自小边对她这样‘寄予厚望’,她哪会生出这番心思?”
说起来宝玉何尝不是如此?因为生带异象,就被祖母和父母一起看作家族中兴的关键。
林海一直都挺好奇:贾珠若非早死,必是响当当的青年才俊,从这位二房大公子以及入宫且逐渐站稳脚跟的元春看来,荣府的家教其实挺不错的,但不知为何,贾母和王夫人到了宝玉这儿,好像忽然间就不会教导孩子了一样。
思来想去,林海也只能归因于“通灵宝玉对众人的震慑力太大”了。
林海摇了摇头,忽然觉得媳妇这补刀不够狠,“闺女,薛家刚进京时薛大姑娘模样如何?是不是颇为从容有志气?”
黛玉立时恍然大悟,“难不成隔壁王大人乃至于舅舅舅母应允了什么,可是大表姐封妃之后就变了卦?”
林海颔首道:“不然薛大姑娘缘何信心满满?你这宝姐姐像是……”他指指太阳穴,“这里不好使的?”
说到这个,黛玉略有沮丧,“她好生精明,我可不如她会来事儿。”
当时父亲在南边病重,消息传回来她哭得不行,荣府里不少下人待她的态度也有微妙的变化,那个时候除了外祖母,就是宝玉和宝钗安慰过她,她知道那时候宝玉和宝钗都是真心,十足的。
宝钗还甚至拿她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最后二人一起痛哭了一场。
那时的那份情意黛玉始终不能忘,借着她结识些名门闺秀压根不是事儿,宝钗所为也称不上过河拆桥,但她已经发觉她对宝钗和宝钗待她……并不对等。
这才是导致黛玉一直不大自在的根本原因。爹娘的意思她明白,每人的出身成长都不同,宝姐姐又心怀大志这般言行也是常理,黛玉理智上能理解,但感情不那么容易接受。
看闺女扑在他胳膊上耷拉着脑袋,半天都没言语,林海则心中感慨:这丫头能懂得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的道理就好。
他揉揉闺女的小脑袋,直接把她的发髻就弄歪了,“等你悟透了,你也就长大了……一半吧。”
黛玉智商够高,但情商至少小时候实在不太行,尤其在荣府时身边还有个贴心又大度的宝钗,黛玉本就有点小脾气,这一比较,在下人的口中名声可不就差了,再加上王夫人对此有意纵容……
林海自觉一个大老爷们背后说人是非,还是女人和小孩儿的是非,也忒掉价,所以宝钗、凤姐儿、王夫人乃至贾政的本性,都要黛玉自己有个亲身体会并问出口,林海才会给出他的答案。
林海不能命令女儿说谁谁是坏蛋,你不许再跟他亲近……这对黛玉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黛玉听了她爹的话,就撅了嘴,“我不小啦。”
林海拍拍闺女的后背,“可在爹爹眼里,你永远是我的宝贝小闺女。”
黛玉抱着她爹的胳膊,“这还差不多。”我本将心向明月,你不珍惜那就算了,反正爹爹始终疼我就好。
实力哄过一波闺女的林海目送闺女离开,就听他媳妇小声道,“老爷,薛家大姑娘这些日子对咱们大姑娘有所疏忽,估计是她一时顾不过来了。”
林海顿时来了兴趣,“怎么说?”
宝钗应该不是目光短浅之辈,虽然她也没有远见到哪里去,但是忽然就对给她牵线搭桥的小姐妹不闻不问,也不大对劲儿。
王禅不紧不慢道:“前些日子我不是请我那些姐妹们过来做客吗?薛家大姑娘主动跑去结识的就是宣平郡王家的二姑娘。”
宣平王在一众宗室之中也是混得很不错的那一类。不过此人林海的确不熟,于是他静听媳妇解释。
王禅继续道:“宣平郡王妃按辈分,得喊我一声表姑……她嫁进王府二十年就生了个姑娘。如今宣平王那几个儿子都是两个侧妃所出。”
说到这里,林海就懂了,“两位侧妃正为了世子位不消停呢?”
郡王按礼法只有两个侧妃。郡王妃没儿子,为了儿子的前程,两位侧妃自然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王禅又道:“薛大姑娘出身不成,但皇商家里有银子,又不奢求正室之位,宣平王那两位侧妃似乎都有点动心。”
原来如此,如果一切顺利,将来宝钗也能捞个郡王侧妃当当……你还别说,林海都觉得这事儿靠谱。
不过两位侧妃对王禅心高气傲不起来,但指定不会让薛家来挑选她们的儿子。但愿薛家别因为局面不错而错出昏招。
其实宝钗以及薛家实在心气太高,非高官门第根本看不上,导致之前碰壁不少。不然在五品以上的官宦之家挑个夫婿一点不难,若是眼光不凡,直接挑了个寒门贵子或是青年才俊,将来一样能捞个诰命。
不过薛家必然觉得这样不保险,而且宝钗也不甘心先跟这样的夫婿过一段苦日子。
可见薛家倒是自始至终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王禅也笑道:“求仁得仁,也是好事。但薛家大姑娘若真是给宣平王府哪位哥儿做了妾,咱们家她就不能来了。对了,”她又想起来一件事儿,“宣平王府其中一位侧妃跟史家大太太似乎是表姐妹。”
黛玉若还在这里,必然明白为何这段时日宝钗和湘云走得近。
林海听了点了点头,“京城可真小。”
他也不会过于关注宝钗,横竖这丫头成功给自家闺女上了一课,对于他们家来说,宝钗的“使命”也就圆满完成了。
却说第二日王禅进宫跟贤妃说话,林海早早回府:他想看看闺女自己考虑得如何,是不是已经想通……黛玉的确比较大方,但性子真说不上豁达。
可他刚回家换好衣裳,管家便来报:义忠王驾到……
林海莫名觉得今天的事情只怕不简单,义忠王进门都没寒暄,直接给他来了个大消息:西南恐生~民~变。
须知西南是忠顺王的地盘,即使这位老王爷回京养老,他的故旧亲眷在西南亦是编织出了一张大网。
林海转念一想,便笑了:肃端王步步为难……这就是圣上酝酿良久的应对了。这一招釜底抽薪若是成了,当得起一声“妙”,但若是弄巧成拙,帝位不稳。
林海冲着义忠王拱了拱手,“愿闻其详。”
义忠王笑得意味深长,“我那好弟弟终于憋不住了。”
从当年太上皇登基那会儿算起,军中就山头林立。想想这天下的宗室和勋贵们,多是因为军功起家。
这群人哪个在军中没几个亲戚故旧?
太上皇不是“马背上的皇帝”,因此面对这群杀气腾腾又桀骜不驯的功臣们,他奉行拉一批打一堆的策略,拉着一众文臣以及亲近他的宗室和勋贵,压制那些心比天高或者死守地盘一步步退的将门武官,十余年过去,果然卓有成效。
不过太上皇这收拢兵权打压宗室与勋贵的举动,再怎么极力避免牵连太多,也难免落下“重文轻武”的结果。
翻翻史书,看看宋太宗的生平就知道了。太上皇此举必有后患,现在……只是露出冰山一角罢了。
因为太上皇的嫔妃,乃至于太上皇的父皇留下的几位老太妃,那都是出身勋贵,其中更有数位的娘家败在或者干脆毁在了太上皇手中。
太妃们出身名门,自是心高气傲之辈,若有机会定会报仇雪恨——皇权至高无上这话也就糊弄糊弄老百姓,见识多学问大之人就难以洗脑……那些老太妃们会忍气吞声绝非畏惧皇权,不过是因为暂时打不过而已。
圣上早就看透这些弯弯绕绕,最初的愤怒已然烟消云散,如今剩下的念头就是该如何冷静应对:父皇这就是您用尽全部心力手段,甚至为了保住帝位,平衡当时关系连二哥都能舍了的结果?
当年爱若珍宝的嫡长子都能丢开,牺牲妻妾,还有别的儿子孙子只怕也不在话下。
圣上摇了摇头,更忍不住笑出声来,只是脸上的嘲弄之意溢于言表。
屋里有地龙,窗边还点着炭盆,贤妃却觉得有点冷,圣上脸上的笑容绝非“得色”,更不是什么“狐狸尾巴终于露出来”的欣慰之感。
太上皇与圣上,反正不像看着这么父慈子孝。
作为早早就伺候圣上的贤妃,对此自然心知肚明:把持朝政这么多年依旧不放手,圣上的心情可想而知。圣上几次三番想收回兵权,要动肃端王和忠顺王,若非太上皇……
贤妃不由腹诽:换做那些世家,若是老一辈恋栈不去,还时常掣肘……那还怎么温情脉脉?
须知肃端王身边那些宗室全占着好位子,甚至到了皇子们都眼热的地步。
此时圣上忽然问道:“确实是西边那几位老人家出的手?”
贤妃回神郑重应道:“已经盯了好些天。”她抬手轻点,指向角落里垂头不语的心腹,“亲见那几个嘴碎的小子跟老太妃们的心腹往来过好几回,才拿的人,借口……”贤妃微微一笑,“自是孝敬没给够。”
以贤妃名义拿人自然比圣上出面要合适许多。
圣上颔首笑道:“你做得很好。”
老太妃们的所作所为,父皇只怕早就有所察觉,然而父皇就是装作一副不知情的模样,想必对那几位老太妃也颇为忌惮。
老太妃们深居宫中多年,没准手中握有杀手锏,若真是什么都不顾拼死一搏,父皇恐怕也要“晚节不保”……所以父皇他老人家乐得有个孝顺儿子替父分忧。
他若出手,让人拿出把柄,他这皇帝的名声还能要吗?君王失德自可令宗室与百官言废立!
此时贤妃的心腹上前,在贤妃耳边说了几句。贤妃点了点头,这才转向圣上问道,“那几个小太监已然料理好了,圣上这会儿要不要瞧一回?”
贤妃会暗中把人弄到自己这儿里,正应了她那句“拿人”,但她却不会越俎代庖,抢了慎刑司的活计,在自己宫中对太监行拘禁拷打之举。
之所以说是“料理”,是因为贤妃的心腹来了次“神兵天降”,那两个太监当时就吓尿了……不收拾擦洗一下换件衣裳,哪里能面君。
圣上忽然笑了,“闲着也是闲着,传吧。”
这就是跟他二哥混久了惹上的毛病,偶尔会那么不正经一下。
话说这群伺候主子的宫女太监,也就分那么几种:忠于一个主子的,找不到门路的,双面间谍两家通吃的,以及给钱就干的……
贤妃弄来这两个正好是最后一种。既然拿钱办事就不用期待这俩小太监能有什么气节——在贤妃眼里,这两人是小太监,实则也都上二十好几人了,比九皇子还大上那么一两岁。
这两个小太监也就是因为年纪轻,不知旧日秘闻,又贪财才因为谣传林海药方一事而露了行迹:他们如何受人收买的行迹。
二人为被带到圣上跟前时,莫说手软脚软几乎摊在地上,光是额头上流个不停的冷汗就在各自眼前汇成一小滩水。
而自打这二人进来,圣上的心腹大总管就眼皮子一跳,等这两个小太监五体投地,这位大总管也砰地一声跪下了,叩头不止,“奴婢知罪。”
原来这俩小太监正是圣上这位心腹总管太监的徒孙。
圣上又笑了:这才对嘛。不牵到他身上,就不是久居宫中什么都见过的老太妃应有的手笔了。
跪在地上的大总管在这温暖如春的房中,见圣上一笑却遍体生寒。
圣上素来沉得住气,但是一旦他不愿再忍,那手段……也是一等一的:当年圣上还是皇子之时前往西北大营,营中有人阳奉阴违,险些让圣上吃了大亏,然而若干年后此人不仅畏罪自杀死于大牢,其家族无法在京中立足,连姻亲都无人做官了。
贤妃端了杯茶过来,轻声道,“咱们不发作自己啊,”说着也无奈一笑,“横竖都是牵扯得上。”
说穿了人家老太妃打得就是个投鼠忌器的主意,若真是顺着那条谣传往深处挖,圣上闻听到若干真想,震怒之下都不好重罚那些宫人,不然他的大总管就得先倒下。
老太妃这边甭管是为了自保还是干脆让太上皇与圣上父子反目……反正她们的目标达成了大半。
最后圣上让贤妃从贵妃宫中请走,用过晚饭才回到乾清宫……贵妃也得到了圣上的安抚和赏赐,一直关心宫中这点动静的德妃和淑妃暗地里也松了口气。
三妃早已不再争宠,而是争儿子的前程,可儿子的前程则大家齐心协力襄助圣上,让太上皇放手。
德妃淑妃虽然不知当年除了圣上,全家都在宫中中了招,但也猜得着这次绝不是什么小事,而且圣上好像忍不住了……
宫中之事,尤其是圣上今日下定决心治标又治本,林海自然一概不知。
送走了便宜小舅子王祉,闺女黛玉则赶在晚饭前回来——她到荣府做客去了。
黛玉一进门就扑到林海怀里,“还是爹最好。”见王禅在侧,也不忘补上一句,“母亲也好。”
林海一瞧:这是怎么了?看着不大开心啊。
王禅立时瞄向了紫鹃。紫鹃一缩脖子,目光就往黛玉身上飘。
林海与王禅就都明白了:估计是姑娘之间的小事,若真是受了委屈,紫鹃不敢瞒着。
荣府固然捉襟见肘可也要脸要面,黛玉邀请小姐妹们一次,王夫人那边势必要凤姐儿做主回请。
宝玉稀罕黛玉阖府皆知,这回就拿了元春赏下来的歙砚送给黛玉。
黛玉喜滋滋地把玩了一会儿,才吩咐紫鹃收好,更对宝玉嫣然一笑,“这个我瞧着真好,多谢二表哥。”
黛玉当众称呼宝玉可不那么亲昵。
黛玉给个好脸,宝玉就很满足,又取出早就预备好的一套湖笔,“再看看这个。”
自打黛玉亲爹回京又多了个继母,荣府这边从表哥嫂子再到一众姐妹,包括宝玉在内,都鲜少有人再给黛玉送首饰衣料当礼物,而是转向书画加笔墨纸砚,若是囊中羞涩,最不济也会送个精巧的摆件或者亲手绣制的帕子。不过林海和王禅的回礼也都十分给力,连王夫人都挑不出理。
林家送来的礼物荣府上下都看在眼里,袭人看着宝二爷猛显殷勤,倒不是心疼那些好东西,而是嘀咕二爷这片痴心,哪里瞒得了人?!
但袭人心里怎么想都无济于事,因为宫里娘娘赏赐给宝二爷和林姑娘的东西,那都是成对儿的!所以她无论人前人后劝一句“二爷得顾及林姑娘名声”都不敢。
与原著之中的情况不同,母贾政自始至终都把黛玉看成是宝玉的良配,而王夫人在挑选儿媳妇的时候稍微在宝钗身上动了点心思,随后跟妹妹外甥女斗了几次心机,她也无奈默许了黛玉……
在贾母与贾政看来,若非得亲上加亲,宝玉迎娶黛玉不成,湘云的排位可都在宝钗之前。
只是贾母并非全无自知之明,直到三品官之女配五品官之子……女婿只怕轻易不能同意,因此在议亲之前说什么也得逼着宝玉上进。
至于宝钗……也明显志不在此:她的心思不在宝玉身上,她要为自己谋一门好亲。
远的不说,宝钗去过舅舅家和林家,亲眼见过什么是真正的高官门第,像荣府这种只有贵妃支撑,鲜见诰命夫人往来的普通官宦人家,可不是她能放在眼里的好选择。
湘云此时也有心事:她叔叔要她跟着婶子一起调任西南……她不大想离开京城。于是宝玉跟黛玉相处,甚至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宝钗和湘云也都不曾理会。
因着前次宝钗拉着湘云自去结交宗女,黛玉跟她俩面上没什么,心里却一直稍微不自在……直到今天。
话说黛玉如今可是货真价实的“小公举”脾气,她倒不想谁都时刻围着她,却觉着作为好姐妹你越过我去认识旁人,不管你们是不是存着别的心思,事后总得给我解释一下吧?
然而她等了几天,这两个姐妹的来信就像没有这回事儿,今日见了面……看宝玉跟她说话说得投机,她俩就更不往她这边凑。
黛玉有点失望。想想小姑娘的家境和她的年纪,就知道“喜怒不形于色”这一条距离她太远了……
于是大于这点小情绪不仅让一心一意只关注她的宝玉瞧了个正着,连探春和惜春也没错过。
想要宝玉探春惜春为这点小事儿跟宝钗翻脸……那不能够,但偏心什么的确实不在话下。
虽然宝钗“启迪”了探春,让这位素有才智的庶出三姑娘开始为自己的前程谋划,但论亲疏远近,在探春心里,就说实诚这一条,宝钗就不能跟黛玉比。
总之,宝玉探春和惜春看见黛玉不高兴,总得问问为什么,之后还得劝上几句。
被表哥表妹们哄得差不多的黛玉回家,看见她爹,就想再多嘀咕一会儿。每天她都能跟她爹嘀咕一堆乱七八糟的……反正没什么正经事,她爹都一直笑眯眯地听她说个没完,今天她确实需要父亲给她解惑。
不过在开腔之前,黛玉瞄了眼继母王禅。
王禅也很大方,扶着座椅的把手就要起身,黛玉见状连忙道,“母亲,您不要走,我……一会儿您不许笑我。”
王禅一听,就坐稳了:继女示好,说什么她都不能不给面子。
黛玉苦恼的正是她这些姐妹们:为了八字还没一撇的夫婿,就能不顾姐妹的感受了吗?
至于宝钗和湘云,尤其是宝钗的心思,还是探春给她的剖析的呢。夫婿什么的,黛玉一听就得脸红……好吧,其实这些话探春也是红着脸往外说的。
黛玉跟父亲几乎无话不谈,稍微抱怨了一下小姐妹,又迟疑道,“这么早就得谋划她们的前程了吗?”顿了顿又问,“凡是高门第,都讲究门当户对吧?”
虽然继母提醒过她人各有志,但是黛玉还是很难想象素来端庄大度的宝钗会甘于做妾……
她父亲虽然也有妾室,但那时她还太小,记忆不深,但在外祖母和舅舅家亲眼见到舅舅的几位姨娘,在太太面前畏畏缩缩的姨娘……宝钗愿意成为这样的人,黛玉简直难以置信!
这些话虽然难以启齿,但是黛玉还是向她爹问了出来。
林海压根没那么多忌讳,当着闺女媳妇哪有什么不好说的,“薛家大姑娘进京原本是要入宫待选的,薛家就是想让她走你大表姐贵妃娘娘那条路。”
下面那句不用说,黛玉都明白,“可是入宫没有提携可怎么成?”
贵妃娘娘和宝姐姐都是隔壁王大人的外甥女,王大人已经把其中一个推到了贵妃之位,下一个……必定心有余力不足了!
林海又及时道:“你想想,自小就有人告诉你,你将来要入宫做娘娘,风光无限,全家都要指望你,若是再能生个小贵人,更是前途无量……结果一朝梦碎,你怎么想又怎么办?”
黛玉脱口而出,“那怎么能甘心?!”
难怪宝姐姐要自谋出路!
王禅此刻又补了一刀,“薛大姑娘也是可怜,若非家人自小边对她这样‘寄予厚望’,她哪会生出这番心思?”
说起来宝玉何尝不是如此?因为生带异象,就被祖母和父母一起看作家族中兴的关键。
林海一直都挺好奇:贾珠若非早死,必是响当当的青年才俊,从这位二房大公子以及入宫且逐渐站稳脚跟的元春看来,荣府的家教其实挺不错的,但不知为何,贾母和王夫人到了宝玉这儿,好像忽然间就不会教导孩子了一样。
思来想去,林海也只能归因于“通灵宝玉对众人的震慑力太大”了。
林海摇了摇头,忽然觉得媳妇这补刀不够狠,“闺女,薛家刚进京时薛大姑娘模样如何?是不是颇为从容有志气?”
黛玉立时恍然大悟,“难不成隔壁王大人乃至于舅舅舅母应允了什么,可是大表姐封妃之后就变了卦?”
林海颔首道:“不然薛大姑娘缘何信心满满?你这宝姐姐像是……”他指指太阳穴,“这里不好使的?”
说到这个,黛玉略有沮丧,“她好生精明,我可不如她会来事儿。”
当时父亲在南边病重,消息传回来她哭得不行,荣府里不少下人待她的态度也有微妙的变化,那个时候除了外祖母,就是宝玉和宝钗安慰过她,她知道那时候宝玉和宝钗都是真心,十足的。
宝钗还甚至拿她自己的经历来劝说,最后二人一起痛哭了一场。
那时的那份情意黛玉始终不能忘,借着她结识些名门闺秀压根不是事儿,宝钗所为也称不上过河拆桥,但她已经发觉她对宝钗和宝钗待她……并不对等。
这才是导致黛玉一直不大自在的根本原因。爹娘的意思她明白,每人的出身成长都不同,宝姐姐又心怀大志这般言行也是常理,黛玉理智上能理解,但感情不那么容易接受。
看闺女扑在他胳膊上耷拉着脑袋,半天都没言语,林海则心中感慨:这丫头能懂得付出不一定能得到回报的道理就好。
他揉揉闺女的小脑袋,直接把她的发髻就弄歪了,“等你悟透了,你也就长大了……一半吧。”
黛玉智商够高,但情商至少小时候实在不太行,尤其在荣府时身边还有个贴心又大度的宝钗,黛玉本就有点小脾气,这一比较,在下人的口中名声可不就差了,再加上王夫人对此有意纵容……
林海自觉一个大老爷们背后说人是非,还是女人和小孩儿的是非,也忒掉价,所以宝钗、凤姐儿、王夫人乃至贾政的本性,都要黛玉自己有个亲身体会并问出口,林海才会给出他的答案。
林海不能命令女儿说谁谁是坏蛋,你不许再跟他亲近……这对黛玉的成长没有任何好处。
黛玉听了她爹的话,就撅了嘴,“我不小啦。”
林海拍拍闺女的后背,“可在爹爹眼里,你永远是我的宝贝小闺女。”
黛玉抱着她爹的胳膊,“这还差不多。”我本将心向明月,你不珍惜那就算了,反正爹爹始终疼我就好。
实力哄过一波闺女的林海目送闺女离开,就听他媳妇小声道,“老爷,薛家大姑娘这些日子对咱们大姑娘有所疏忽,估计是她一时顾不过来了。”
林海顿时来了兴趣,“怎么说?”
宝钗应该不是目光短浅之辈,虽然她也没有远见到哪里去,但是忽然就对给她牵线搭桥的小姐妹不闻不问,也不大对劲儿。
王禅不紧不慢道:“前些日子我不是请我那些姐妹们过来做客吗?薛家大姑娘主动跑去结识的就是宣平郡王家的二姑娘。”
宣平王在一众宗室之中也是混得很不错的那一类。不过此人林海的确不熟,于是他静听媳妇解释。
王禅继续道:“宣平郡王妃按辈分,得喊我一声表姑……她嫁进王府二十年就生了个姑娘。如今宣平王那几个儿子都是两个侧妃所出。”
说到这里,林海就懂了,“两位侧妃正为了世子位不消停呢?”
郡王按礼法只有两个侧妃。郡王妃没儿子,为了儿子的前程,两位侧妃自然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王禅又道:“薛大姑娘出身不成,但皇商家里有银子,又不奢求正室之位,宣平王那两位侧妃似乎都有点动心。”
原来如此,如果一切顺利,将来宝钗也能捞个郡王侧妃当当……你还别说,林海都觉得这事儿靠谱。
不过两位侧妃对王禅心高气傲不起来,但指定不会让薛家来挑选她们的儿子。但愿薛家别因为局面不错而错出昏招。
其实宝钗以及薛家实在心气太高,非高官门第根本看不上,导致之前碰壁不少。不然在五品以上的官宦之家挑个夫婿一点不难,若是眼光不凡,直接挑了个寒门贵子或是青年才俊,将来一样能捞个诰命。
不过薛家必然觉得这样不保险,而且宝钗也不甘心先跟这样的夫婿过一段苦日子。
可见薛家倒是自始至终地目标明确,意志坚定。
王禅也笑道:“求仁得仁,也是好事。但薛家大姑娘若真是给宣平王府哪位哥儿做了妾,咱们家她就不能来了。对了,”她又想起来一件事儿,“宣平王府其中一位侧妃跟史家大太太似乎是表姐妹。”
黛玉若还在这里,必然明白为何这段时日宝钗和湘云走得近。
林海听了点了点头,“京城可真小。”
他也不会过于关注宝钗,横竖这丫头成功给自家闺女上了一课,对于他们家来说,宝钗的“使命”也就圆满完成了。
却说第二日王禅进宫跟贤妃说话,林海早早回府:他想看看闺女自己考虑得如何,是不是已经想通……黛玉的确比较大方,但性子真说不上豁达。
可他刚回家换好衣裳,管家便来报:义忠王驾到……
林海莫名觉得今天的事情只怕不简单,义忠王进门都没寒暄,直接给他来了个大消息:西南恐生~民~变。
须知西南是忠顺王的地盘,即使这位老王爷回京养老,他的故旧亲眷在西南亦是编织出了一张大网。
林海转念一想,便笑了:肃端王步步为难……这就是圣上酝酿良久的应对了。这一招釜底抽薪若是成了,当得起一声“妙”,但若是弄巧成拙,帝位不稳。
林海冲着义忠王拱了拱手,“愿闻其详。”
义忠王笑得意味深长,“我那好弟弟终于憋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