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 > 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 > 第135章 大丈夫当代三尺剑,将十万众,横行天下(五千字章)
第135章 大丈夫当代三尺剑,将十万众,横行天下(五千字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风起龙城、弃宇宙、夜的命名术、剑来、渡劫之王、第九特区、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最新章节!
半个时辰后,翰林院的杂役把王守仁领到了常风面前。
王守仁见到常风有些眼熟,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常风笑道:“王老弟,别来无恙啊。”
王守仁问:“大人是?”
常风道:“你忘了?在泰安地面,你吃了我六个锅盔。好家伙,我就没见过你这么能吃的人。”
王守仁一拍脑瓜:“啊!想起来了,伱是那个对我有一饭之恩的试百户。”
王华训斥他:“不得无礼。现在你应该称呼‘常千户’。赶紧跪下行礼,招认罪责。”
常风却道:“无需虚礼,请坐吧。”
常风了解弘治帝的想法。弘治帝让他查写匿名信的人,是怕写信之人是个迂腐的官员。弘治帝得找出他,弃之不用。
如今查出写信的是个十八岁的少年郎,无官无职无功名。以弘治帝仁厚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处罚的。
王守仁没敢坐,直接问:“常千户找我来有何事?让我还锅盔嘛?我家里没有锅盔,就没带来。”
“要不我还你六钱银子?能买六十个锅盔了!”
王华急眼了,跟皇帝最宠信的缇骑逗闷子,龟儿子你不要命了嘛?
王华直接踹了他一脚:“跪下!”
王守仁跪了下去。
常风连忙双手将他搀起:“说了不用跪。王学士,你别吓着令公子。”
王守仁起身后,常风将那封匿名信递给了他:“这是你写的?”
王守仁点点头。
常风又问:“是你昨夜偷了令尊的官袍,穿着去了皇城东中门?”
王守仁如实回答:“是。”
常风追问:“你为何要写这样一封信给皇上?”
王守仁答:“读书人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可惜我暂时没有功名和官位。无法将自己冥思苦想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法子禀奏皇上。”
“没办法,就只好匿名投信。望皇上谏纳良言。”
匿名信的事真相大白。只是一个十八岁的书呆子想要跟弘治帝表达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罢了。
常风宽慰王华:“王学士,这不是什么大事。皇上应该不会追究的。你和令公子无需害怕。”
转头常风又对王守仁说:“小兄弟,想要为皇上效命,你最好还是按五排十的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路靠上去,获得官位。”
“到那时,你就可以正大光明的上奏疏了。”
王华听了这话如释重负:“多谢常千户高抬贵手。”
说完王华作势就要给常风下跪行礼。
常风却道:“王学士不必如此。我虽是缇骑,但也是读书人。您是学林前辈,又是状元公。我该尊着您呢!”
常风进了宫,在午膳前来到了乾清宫,向弘治帝作了禀报。
弘治帝笑道:“十八岁的少年郎啊,有如此幼稚的言论那就不奇怪了。这事朕就不追究了”
“不过话说回来,他的所思所想虽幼稚。但行文斐然,字迹也很好。若能加以调教,今后定能成一番大事。”
常风连忙拍上了弘治帝的龙屁:“皇上宽仁为怀,实乃天下人之福。”
弘治帝又道:“对了。你说此人是侍讲学士王华的儿子?巧了,明日下晌朕要开大经筵。王华作为侍讲学士也得来。”
“你让他领着儿子一起来。哦,你也来,听听经筵长长学问。”
常风拱手:“谢皇上隆恩。”
傍晚时分,常风下差回了家。
九夫人殷勤的给常风换下了飞鱼服。
常风吩咐她:“给我准备一套盘领昑衫和四方平定巾。明日我要穿。”
一旁抱着壮壮的刘笑嫣有些奇怪:“这是儒士的打扮。你穿它作什么?”
常风解释:“明日要去宫里参加经筵。参加经筵的官员都是不穿官服的,要穿儒服。”
九夫人不懂什么叫经筵。她问:“什么宴?喝酒还要换衣服?你们汉人的规矩就是多。”
刘笑嫣笑道:“妹妹,不是宴会。是经筵。就是一群读书人围着皇上讲书,跟皇上探讨学问。”
九夫人微微点头:“还是姐姐见识广。”
糖糖插话:“哥哥是屠夫捧经书,硬充读书人呐!”
刘笑嫣训斥她:“糖糖,不得胡说。你哥是朝廷命官,不是什么屠夫。”
糖糖却道:“萍萍跟我说哒。她说,她听到她爹跟一个世伯说我哥哥是个屠夫。”
常风问:“萍萍是?”
刘笑嫣道:“礼部高侍郎家的小闺女。”
常风愕然。即便自己夜夜读书上进。朝中官员还是将他这个锦衣卫里的皇帝红人视作屠夫。
刻板印象是改不了了。
翌日下晌,经筵。
常风来到了乾清宫西暖阁。他很奇怪。照规矩,参加经筵的应该都是翰林官。
可是,今日参加经筵的人中却包含了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侍郎、翰林官。
常风哪里能想到,弘治帝重开大、小经筵,并不是为了听老学究们之乎者也的聒噪。
他是想通过经筵,向臣子们表达自己治国的理念和具体事务上的大政方略。
侍讲学士王华和儿子王守仁也站在西暖阁中。
弘治帝问:“谁是王守仁?”
王守仁跪倒:“草民王守仁,拜见吾皇万岁。”
弘治帝上下打量了王守仁一番:“朕看你脸上颇有气象。”
一众臣子皆是不解,皇上为何让一个草民参加经筵?难道这少年郎是个有大才学在身的青年才俊?
弘治帝看出了臣子们的疑惑。他解释:“这位王小先生是侍讲学士王华之子。前天晚上,他给朕递了一封没署名的奏折。要给朕上一课呢。”
王华“噗通”跪下了:“犬子狂妄,是臣教导无方,臣有罪。请皇上责罚。”
弘治帝笑道:“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待磨剑数年,择日显锋芒。”
“王卿无罪,朕为何要责罚?”
弘治帝话锋一转:“朕看,今日就以王守仁给朕的奏折为引开始经筵。”
“王守仁,将你的奏折读给众卿听。”
王守仁领旨,从萧敬手中接过那封匿名信,高声诵读着。
若不是弘治帝在场,一众臣子恐怕要笑得前仰后合。
教穷苦百姓克己复礼就能避免叛乱?呵,穷苦百姓认识孔子是谁啊?孔子在他们眼中,恐怕还没有一小块麦饼来得实在。
教北虏仁义礼智信?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么不说教恶狼吃斋念佛,修养心性呢?
王恕、马文升是大半辈子平叛乱、御北虏、犁女真,真刀真枪一路打过来的。
这俩老头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片刻后他们自知失态,连忙收敛笑容。
弘治帝道:“诸卿认为王守仁的这篇雄文如何?”
王恕道:“禀皇上,文采斐然,废纸一张。”
马文升附和:“王部堂的评价可谓至允至当。”
弘治帝道:“今日经筵,与朕年岁差不多的,只有王守仁、常风二人。”
“常风,你说说看。”
常风知道,在皇上面前表现的机会又来了。
他拱手道:“臣也认为王守仁的言论十分幼稚。”说完这话,他赫然发现,皇上今日将王守仁叫到经筵,是当箭靶子的。
弘治帝道:“仔细说说,幼稚在何处?”
常风道:“汉家百姓,恐怕是寰宇之中最温顺的百姓。但凡有一口吃食,就绝不会造反。”
“刚才王守仁提到了成化朝规模最大的两场叛乱——成化元年的广西叛乱、成化三年的荆襄流民叛乱。”
“叛乱的原因,绝不是他所说的什么百姓没有克制私欲,利欲熏心。”
弘治帝道:“你说说,这两场叛乱的原因是什么?”
常风侃侃而谈:“先说广西叛乱。归根结底是官府压榨广西当地的土司,土司只能转头去压榨瑶人百姓。”
“瑶人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能不造反?”
常风这话,听上去在为叛匪开脱罪责,大逆不道。
但无人会去反驳他。因为弘治帝的外祖父,就是广西叛匪的一员!
若无明军的断藤崖大捷,纪太后又怎会被俘送入宫中?今日龙椅上坐着的人是谁都不好说。
弘治帝龙颜大悦:“说得好!接着说!”
常风又道:“至于荆襄流民叛乱。是因荆襄一带士绅豪强太多,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丢了地,就只能当流民。”
“可是当地官府呢?他们限制流民迁徙。限制迁徙,得拿出粮食来,让流民先填了肚子活下去。”
“臣查阅过锦衣卫的存档。时荆州、襄阳两位知府,拿出的不是粮食,而是钢刀!”
“谁迁徙,官府便杀谁。老百姓在当地没吃的,活不下去。官府又不准他们离乡讨个活路。不发生叛乱才怪!”
弘治帝拍了一下龙案:“说的好!诸位。朕认为,成化朝各地大大小小十一次叛乱,归根结底无非四个字‘官逼民反’!”
“刚才常风一语道破了荆襄流民大叛乱的真正原因——土地兼并。”
“朕知道,在座的诸位,许多家中都是大地主。朕告诉你们,已经在你们手里的地,朕不会去夺。”
“但若你们中有人胆敢继续兼并百姓土地,朕会严惩不贷!”
“需知,失地则失民,失民则亡国!”
“士绅豪强兼并百姓土地,等于在挖大明的墙角!”
“朕改年号第二年,朝廷上下最大的一件差事,就是抑制土地兼并!”
常风猛然明白了弘治帝重开经筵的原因。
原来是为了通过经筵传达治国大政!
户部尚书李敏出班:“禀皇上。抑制土地兼并是户部的本职。臣定当办好这件事。”
皇帝有抑制土地兼并之心,臣子也表态支持。但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好办的。
土地兼并真正画上句号,要等到四百六十年后,五星出东方利中國之时。
弘治帝能做的,也只是尽量抑制而已。
弘治帝又道:“王守仁的第二个建议,是向北虏派遣儒士,教导他们仁义礼智信。常风,你怎么看?”
常风道:“回皇上。伪元窃国九十八年,也是敬孔孟、尊儒术、开科举的。他们的皇帝、重臣也读四书五经。”
“然而九十八年时光,他们改过自新了嘛?没有!依旧将汉家百姓当成会说话的牲口、两脚羊!”
“幸太祖举起义旗,驱逐北虏,恢复我汉家天下。”
“上溯一千五百年。我中原汉家,一直在用仁义礼智信对待外族。”
“譬如他们没有衣衫,我们教给他们制衣裹躯;他们没有盐茶,我们送给他们盐茶。”
“可是他们是用什么对待中原汉家的?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马刀、弓箭!”
“对待北虏,什么孔孟之学、程朱之学都是无用的。唯有一个字”
兵部尚书马文升插话:“我知道你说的是哪个字——打!”
常风刚才一席话,让王恕、马文升如得知音。
常风道:“马部堂高见,正是‘打’这个字!”
弘治帝道:“常卿说得好!北虏骁勇善战,屡屡难下入寇。如果我们学大宋,一味退让。那迎接我们的就是靖康耻!就是崖山投海!”
“朕敬仰太祖、太宗和宪宗。太祖爷十三次北伐,太宗爷五次亲征。打得北虏不敢南侵。”
“宪宗时,国力不及太祖、太宗。但依旧数次派遣奇兵,深入草原腹地奇袭北虏。为九边赢得了短暂的安宁。”
马文升老泪纵横,高呼一声:“皇上英明啊!”
马文升正是成化朝数次草原奇袭的两位统帅之一,另一位是汪直。
弘治帝道:“朕对待北虏也好,对待东北女真也好,对待西北土鲁番也罢,都是一个策略。”
“那就是,绝不学大宋。牢记太宗‘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弘治帝通过这场经筵,传达了第二个强烈的政治信号。那就是延续宪宗时对待外族的强硬态度。
一众臣子山呼:“吾皇圣明!”
弘治帝笑道:“常风一番宏论,在今日经筵可谓拔得头筹。朕不能不赏。”
“可朕这两年对你破格提拔、赏赐颇多。朕不能再超迁你了,怕外臣说闲话,说朕专宠家奴。”
“朕又是个穷皇帝,拿不出多少财帛给你。”
“这样吧。朕破格准许你参加今秋的北直隶乡试。朕很想看看,以你的才学是否可以秋闱中举!”
常风没有秀才功名。让他参加乡试,已是超越制度的破格恩赏。
常风跪倒叩首:“臣谢皇上隆恩!”
弘治帝又望向了王守仁:“你的书还要继续读。且要活学活用。今年你才十八,在经筵上贻笑大方不打紧。”
“朕希望你二十八或三十八岁的时候,能够成为能做事、会做事的朝廷栋梁!”
王守仁叩首:“草民一定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就在此时,门外响起了一声喊:“报!红翎信使急报!”
大明九边若有紧急军情,守将会派遣红翎信使紧急入京,急报无需经兵部,可直送皇宫。
弘治帝眉头一皱:“宣!”
红翎信使被两名大汉将军搀扶着进了西暖阁。
他手中拿着一个小皮囊。皮囊内装着羽檄。
所谓羽檄,是在军事文书上插上雉毛表示事态紧急。
雉毛,野鸡毛也。
最重大的军情要插三根。
说句题外话,后世海娃三根鸡毛信的故事,是有历史传承的。
萧敬将羽檄转呈给了弘治帝。
弘治帝看后说:“诸位,大同总兵禀奏‘北虏鞑靼部小王子率部潜住大同附近,营亘三十余里,约五万人,势将入寇’!”
“刚才还在讨论北虏之事。现在北虏就找上了门!”
在史书中,蒙古先后有十余位酋首被称为小王子。大同总兵所说的小王子,乃是鞑靼部首领,达延汗巴图蒙克。
刚看完大同总兵递上来的羽檄,门外小宦官通传:“礼部主客司郎中王远宁请求觐见。”
用后世的话说,礼部主客司是管外交的。郎中请求入宫,定是有外交要事禀奏。
弘治帝道:“宣!”
不多时,王郎中进得西暖阁:“禀皇上,鞑靼部使者呈递国书。称鞑靼小王子请求入贡大明。”
弘治帝怒道:“入贡?有带着五万兵马入贡的嘛?”
王郎中补了一句:“鞑靼小王子大逆不道!竟在国书中自称‘大元大可汗’!”
小王子在草原上是出了名的一门心思“反明复元”。
弘治帝道:“今日经筵到此为止。移驾大殿。萧敬,宣内阁阁员、兵部员外郎以上、五军都督府佥事以上、锦衣卫南镇抚使入大殿议军事!”
锦衣卫中,北镇抚司管监察百官,查处官员不法情事。
南镇抚司除了管本卫军纪,还管对外军情。
南镇抚司在九边和草原腹地,有无数内应、暗桩。
南镇抚使廖凡勇,自万通掌卫时期就主管对外军情。
弘治帝继位后,对锦衣卫进行了大洗牌。唯独没有弃用廖凡勇。
因为廖凡勇专司对外军情十五年,旁人取代不得。
常风不在大殿议军事之列。回到了锦衣卫。
徐胖子见常风一身儒生打扮,笑道:“常爷穿这一身,看着就儒雅博学。我穿上你这身还是像个嫖客。经筵这么快就结束了?”
常风道:“嗯。北边似乎要起战事。皇上提前结束了经筵,召集将领们议军事。”
徐胖子来了兴趣:“北边起战事了?胖爷我能不能参与作战?”
“我老祖的至交开平王常遇春说过,大丈夫当代三尺剑,将十万众,横行天下,护佑山河!”
虽然有点晚,但还是万字更新的一天。
(本章完)
半个时辰后,翰林院的杂役把王守仁领到了常风面前。
王守仁见到常风有些眼熟,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常风笑道:“王老弟,别来无恙啊。”
王守仁问:“大人是?”
常风道:“你忘了?在泰安地面,你吃了我六个锅盔。好家伙,我就没见过你这么能吃的人。”
王守仁一拍脑瓜:“啊!想起来了,伱是那个对我有一饭之恩的试百户。”
王华训斥他:“不得无礼。现在你应该称呼‘常千户’。赶紧跪下行礼,招认罪责。”
常风却道:“无需虚礼,请坐吧。”
常风了解弘治帝的想法。弘治帝让他查写匿名信的人,是怕写信之人是个迂腐的官员。弘治帝得找出他,弃之不用。
如今查出写信的是个十八岁的少年郎,无官无职无功名。以弘治帝仁厚的性格,是绝对不会处罚的。
王守仁没敢坐,直接问:“常千户找我来有何事?让我还锅盔嘛?我家里没有锅盔,就没带来。”
“要不我还你六钱银子?能买六十个锅盔了!”
王华急眼了,跟皇帝最宠信的缇骑逗闷子,龟儿子你不要命了嘛?
王华直接踹了他一脚:“跪下!”
王守仁跪了下去。
常风连忙双手将他搀起:“说了不用跪。王学士,你别吓着令公子。”
王守仁起身后,常风将那封匿名信递给了他:“这是你写的?”
王守仁点点头。
常风又问:“是你昨夜偷了令尊的官袍,穿着去了皇城东中门?”
王守仁如实回答:“是。”
常风追问:“你为何要写这样一封信给皇上?”
王守仁答:“读书人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可惜我暂时没有功名和官位。无法将自己冥思苦想出的为万世开太平的法子禀奏皇上。”
“没办法,就只好匿名投信。望皇上谏纳良言。”
匿名信的事真相大白。只是一个十八岁的书呆子想要跟弘治帝表达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罢了。
常风宽慰王华:“王学士,这不是什么大事。皇上应该不会追究的。你和令公子无需害怕。”
转头常风又对王守仁说:“小兄弟,想要为皇上效命,你最好还是按五排十的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路靠上去,获得官位。”
“到那时,你就可以正大光明的上奏疏了。”
王华听了这话如释重负:“多谢常千户高抬贵手。”
说完王华作势就要给常风下跪行礼。
常风却道:“王学士不必如此。我虽是缇骑,但也是读书人。您是学林前辈,又是状元公。我该尊着您呢!”
常风进了宫,在午膳前来到了乾清宫,向弘治帝作了禀报。
弘治帝笑道:“十八岁的少年郎啊,有如此幼稚的言论那就不奇怪了。这事朕就不追究了”
“不过话说回来,他的所思所想虽幼稚。但行文斐然,字迹也很好。若能加以调教,今后定能成一番大事。”
常风连忙拍上了弘治帝的龙屁:“皇上宽仁为怀,实乃天下人之福。”
弘治帝又道:“对了。你说此人是侍讲学士王华的儿子?巧了,明日下晌朕要开大经筵。王华作为侍讲学士也得来。”
“你让他领着儿子一起来。哦,你也来,听听经筵长长学问。”
常风拱手:“谢皇上隆恩。”
傍晚时分,常风下差回了家。
九夫人殷勤的给常风换下了飞鱼服。
常风吩咐她:“给我准备一套盘领昑衫和四方平定巾。明日我要穿。”
一旁抱着壮壮的刘笑嫣有些奇怪:“这是儒士的打扮。你穿它作什么?”
常风解释:“明日要去宫里参加经筵。参加经筵的官员都是不穿官服的,要穿儒服。”
九夫人不懂什么叫经筵。她问:“什么宴?喝酒还要换衣服?你们汉人的规矩就是多。”
刘笑嫣笑道:“妹妹,不是宴会。是经筵。就是一群读书人围着皇上讲书,跟皇上探讨学问。”
九夫人微微点头:“还是姐姐见识广。”
糖糖插话:“哥哥是屠夫捧经书,硬充读书人呐!”
刘笑嫣训斥她:“糖糖,不得胡说。你哥是朝廷命官,不是什么屠夫。”
糖糖却道:“萍萍跟我说哒。她说,她听到她爹跟一个世伯说我哥哥是个屠夫。”
常风问:“萍萍是?”
刘笑嫣道:“礼部高侍郎家的小闺女。”
常风愕然。即便自己夜夜读书上进。朝中官员还是将他这个锦衣卫里的皇帝红人视作屠夫。
刻板印象是改不了了。
翌日下晌,经筵。
常风来到了乾清宫西暖阁。他很奇怪。照规矩,参加经筵的应该都是翰林官。
可是,今日参加经筵的人中却包含了内阁三阁老,六部尚书侍郎、翰林官。
常风哪里能想到,弘治帝重开大、小经筵,并不是为了听老学究们之乎者也的聒噪。
他是想通过经筵,向臣子们表达自己治国的理念和具体事务上的大政方略。
侍讲学士王华和儿子王守仁也站在西暖阁中。
弘治帝问:“谁是王守仁?”
王守仁跪倒:“草民王守仁,拜见吾皇万岁。”
弘治帝上下打量了王守仁一番:“朕看你脸上颇有气象。”
一众臣子皆是不解,皇上为何让一个草民参加经筵?难道这少年郎是个有大才学在身的青年才俊?
弘治帝看出了臣子们的疑惑。他解释:“这位王小先生是侍讲学士王华之子。前天晚上,他给朕递了一封没署名的奏折。要给朕上一课呢。”
王华“噗通”跪下了:“犬子狂妄,是臣教导无方,臣有罪。请皇上责罚。”
弘治帝笑道:“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仑,笑吕梁。待磨剑数年,择日显锋芒。”
“王卿无罪,朕为何要责罚?”
弘治帝话锋一转:“朕看,今日就以王守仁给朕的奏折为引开始经筵。”
“王守仁,将你的奏折读给众卿听。”
王守仁领旨,从萧敬手中接过那封匿名信,高声诵读着。
若不是弘治帝在场,一众臣子恐怕要笑得前仰后合。
教穷苦百姓克己复礼就能避免叛乱?呵,穷苦百姓认识孔子是谁啊?孔子在他们眼中,恐怕还没有一小块麦饼来得实在。
教北虏仁义礼智信?还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怎么不说教恶狼吃斋念佛,修养心性呢?
王恕、马文升是大半辈子平叛乱、御北虏、犁女真,真刀真枪一路打过来的。
这俩老头终于忍不住笑出了声。片刻后他们自知失态,连忙收敛笑容。
弘治帝道:“诸卿认为王守仁的这篇雄文如何?”
王恕道:“禀皇上,文采斐然,废纸一张。”
马文升附和:“王部堂的评价可谓至允至当。”
弘治帝道:“今日经筵,与朕年岁差不多的,只有王守仁、常风二人。”
“常风,你说说看。”
常风知道,在皇上面前表现的机会又来了。
他拱手道:“臣也认为王守仁的言论十分幼稚。”说完这话,他赫然发现,皇上今日将王守仁叫到经筵,是当箭靶子的。
弘治帝道:“仔细说说,幼稚在何处?”
常风道:“汉家百姓,恐怕是寰宇之中最温顺的百姓。但凡有一口吃食,就绝不会造反。”
“刚才王守仁提到了成化朝规模最大的两场叛乱——成化元年的广西叛乱、成化三年的荆襄流民叛乱。”
“叛乱的原因,绝不是他所说的什么百姓没有克制私欲,利欲熏心。”
弘治帝道:“你说说,这两场叛乱的原因是什么?”
常风侃侃而谈:“先说广西叛乱。归根结底是官府压榨广西当地的土司,土司只能转头去压榨瑶人百姓。”
“瑶人百姓被逼得活不下去。能不造反?”
常风这话,听上去在为叛匪开脱罪责,大逆不道。
但无人会去反驳他。因为弘治帝的外祖父,就是广西叛匪的一员!
若无明军的断藤崖大捷,纪太后又怎会被俘送入宫中?今日龙椅上坐着的人是谁都不好说。
弘治帝龙颜大悦:“说得好!接着说!”
常风又道:“至于荆襄流民叛乱。是因荆襄一带士绅豪强太多,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丢了地,就只能当流民。”
“可是当地官府呢?他们限制流民迁徙。限制迁徙,得拿出粮食来,让流民先填了肚子活下去。”
“臣查阅过锦衣卫的存档。时荆州、襄阳两位知府,拿出的不是粮食,而是钢刀!”
“谁迁徙,官府便杀谁。老百姓在当地没吃的,活不下去。官府又不准他们离乡讨个活路。不发生叛乱才怪!”
弘治帝拍了一下龙案:“说的好!诸位。朕认为,成化朝各地大大小小十一次叛乱,归根结底无非四个字‘官逼民反’!”
“刚才常风一语道破了荆襄流民大叛乱的真正原因——土地兼并。”
“朕知道,在座的诸位,许多家中都是大地主。朕告诉你们,已经在你们手里的地,朕不会去夺。”
“但若你们中有人胆敢继续兼并百姓土地,朕会严惩不贷!”
“需知,失地则失民,失民则亡国!”
“士绅豪强兼并百姓土地,等于在挖大明的墙角!”
“朕改年号第二年,朝廷上下最大的一件差事,就是抑制土地兼并!”
常风猛然明白了弘治帝重开经筵的原因。
原来是为了通过经筵传达治国大政!
户部尚书李敏出班:“禀皇上。抑制土地兼并是户部的本职。臣定当办好这件事。”
皇帝有抑制土地兼并之心,臣子也表态支持。但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好办的。
土地兼并真正画上句号,要等到四百六十年后,五星出东方利中國之时。
弘治帝能做的,也只是尽量抑制而已。
弘治帝又道:“王守仁的第二个建议,是向北虏派遣儒士,教导他们仁义礼智信。常风,你怎么看?”
常风道:“回皇上。伪元窃国九十八年,也是敬孔孟、尊儒术、开科举的。他们的皇帝、重臣也读四书五经。”
“然而九十八年时光,他们改过自新了嘛?没有!依旧将汉家百姓当成会说话的牲口、两脚羊!”
“幸太祖举起义旗,驱逐北虏,恢复我汉家天下。”
“上溯一千五百年。我中原汉家,一直在用仁义礼智信对待外族。”
“譬如他们没有衣衫,我们教给他们制衣裹躯;他们没有盐茶,我们送给他们盐茶。”
“可是他们是用什么对待中原汉家的?不是仁义礼智信,而是马刀、弓箭!”
“对待北虏,什么孔孟之学、程朱之学都是无用的。唯有一个字”
兵部尚书马文升插话:“我知道你说的是哪个字——打!”
常风刚才一席话,让王恕、马文升如得知音。
常风道:“马部堂高见,正是‘打’这个字!”
弘治帝道:“常卿说得好!北虏骁勇善战,屡屡难下入寇。如果我们学大宋,一味退让。那迎接我们的就是靖康耻!就是崖山投海!”
“朕敬仰太祖、太宗和宪宗。太祖爷十三次北伐,太宗爷五次亲征。打得北虏不敢南侵。”
“宪宗时,国力不及太祖、太宗。但依旧数次派遣奇兵,深入草原腹地奇袭北虏。为九边赢得了短暂的安宁。”
马文升老泪纵横,高呼一声:“皇上英明啊!”
马文升正是成化朝数次草原奇袭的两位统帅之一,另一位是汪直。
弘治帝道:“朕对待北虏也好,对待东北女真也好,对待西北土鲁番也罢,都是一个策略。”
“那就是,绝不学大宋。牢记太宗‘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天子守国门’的祖训!”
弘治帝通过这场经筵,传达了第二个强烈的政治信号。那就是延续宪宗时对待外族的强硬态度。
一众臣子山呼:“吾皇圣明!”
弘治帝笑道:“常风一番宏论,在今日经筵可谓拔得头筹。朕不能不赏。”
“可朕这两年对你破格提拔、赏赐颇多。朕不能再超迁你了,怕外臣说闲话,说朕专宠家奴。”
“朕又是个穷皇帝,拿不出多少财帛给你。”
“这样吧。朕破格准许你参加今秋的北直隶乡试。朕很想看看,以你的才学是否可以秋闱中举!”
常风没有秀才功名。让他参加乡试,已是超越制度的破格恩赏。
常风跪倒叩首:“臣谢皇上隆恩!”
弘治帝又望向了王守仁:“你的书还要继续读。且要活学活用。今年你才十八,在经筵上贻笑大方不打紧。”
“朕希望你二十八或三十八岁的时候,能够成为能做事、会做事的朝廷栋梁!”
王守仁叩首:“草民一定不辜负皇上的期望。”
就在此时,门外响起了一声喊:“报!红翎信使急报!”
大明九边若有紧急军情,守将会派遣红翎信使紧急入京,急报无需经兵部,可直送皇宫。
弘治帝眉头一皱:“宣!”
红翎信使被两名大汉将军搀扶着进了西暖阁。
他手中拿着一个小皮囊。皮囊内装着羽檄。
所谓羽檄,是在军事文书上插上雉毛表示事态紧急。
雉毛,野鸡毛也。
最重大的军情要插三根。
说句题外话,后世海娃三根鸡毛信的故事,是有历史传承的。
萧敬将羽檄转呈给了弘治帝。
弘治帝看后说:“诸位,大同总兵禀奏‘北虏鞑靼部小王子率部潜住大同附近,营亘三十余里,约五万人,势将入寇’!”
“刚才还在讨论北虏之事。现在北虏就找上了门!”
在史书中,蒙古先后有十余位酋首被称为小王子。大同总兵所说的小王子,乃是鞑靼部首领,达延汗巴图蒙克。
刚看完大同总兵递上来的羽檄,门外小宦官通传:“礼部主客司郎中王远宁请求觐见。”
用后世的话说,礼部主客司是管外交的。郎中请求入宫,定是有外交要事禀奏。
弘治帝道:“宣!”
不多时,王郎中进得西暖阁:“禀皇上,鞑靼部使者呈递国书。称鞑靼小王子请求入贡大明。”
弘治帝怒道:“入贡?有带着五万兵马入贡的嘛?”
王郎中补了一句:“鞑靼小王子大逆不道!竟在国书中自称‘大元大可汗’!”
小王子在草原上是出了名的一门心思“反明复元”。
弘治帝道:“今日经筵到此为止。移驾大殿。萧敬,宣内阁阁员、兵部员外郎以上、五军都督府佥事以上、锦衣卫南镇抚使入大殿议军事!”
锦衣卫中,北镇抚司管监察百官,查处官员不法情事。
南镇抚司除了管本卫军纪,还管对外军情。
南镇抚司在九边和草原腹地,有无数内应、暗桩。
南镇抚使廖凡勇,自万通掌卫时期就主管对外军情。
弘治帝继位后,对锦衣卫进行了大洗牌。唯独没有弃用廖凡勇。
因为廖凡勇专司对外军情十五年,旁人取代不得。
常风不在大殿议军事之列。回到了锦衣卫。
徐胖子见常风一身儒生打扮,笑道:“常爷穿这一身,看着就儒雅博学。我穿上你这身还是像个嫖客。经筵这么快就结束了?”
常风道:“嗯。北边似乎要起战事。皇上提前结束了经筵,召集将领们议军事。”
徐胖子来了兴趣:“北边起战事了?胖爷我能不能参与作战?”
“我老祖的至交开平王常遇春说过,大丈夫当代三尺剑,将十万众,横行天下,护佑山河!”
虽然有点晚,但还是万字更新的一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