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廷推与改组内阁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崇祯有艘万吨轮最新章节!
翌日,皇极殿,朱由检高居御座之上。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督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等部门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六科给事中全部到齐,再加上四位内阁大臣,总计三十二人。
众人皆知今日乃廷推之日,全都不苟言笑,肃穆而立。
廷推,乃明朝首创的一种政治形式,也是一种初级的民主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定:‘凡朝廷遇重大政事,或遇文武大臣出缺,必诏令六部九卿三品以上官员及给事中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朕取旨定夺。’
而其中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
而其中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朱元璋定制以后,历代内阁诸臣皆按此例出,甚至仁宗宣宗宪宗三朝,大臣势力强大之时,三品以上官员皆有廷推而出。
但万历后期以及天启年间,由于万历的懒政和魏忠贤的跋扈,二十余年来,廷推便流于形式。
时至今日,大臣们才终于有了一次像样的廷推,因此参与此次廷推的大臣都非常重视,也非常激动。
“开始吧。”
朱由检冲王承恩点了点头。
王承恩跪拜之后,便起身揭开了大殿中央蒙着的一张纸。
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名字。
韩爌、孙承宗、薛凤翔。
众人见了,或点头、或抚须,并无异样。
虽然祖制规定,对于参与被廷推的官员,在廷推前不予公开,目的自然是防备官员私下勾连、贿选拉票,以维持廷推的公平性。
但大明二百余年来,真正遵从祖制的少之又少,盖被廷推之候选官员,皆是由皇帝与内阁大臣商议而来,因此事前做到不被人知,实属不易。
太祖之初,还为廷推泄密之事斩杀过大臣,但后来之君王皆无太祖之威,便皆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这也就为以后的党争留下了隐患。
公布了廷推名单后,便见工部尚书薛凤翔接着就站了出来。
“陛下,臣请告退。”
“准。”
薛凤翔跪拜之后,便退出了殿外。
此次廷推内阁大学士,是三人中选两人,由于前期内阁已经通过气了,薛凤翔知道自己是来陪跑的,所以心中并没起什么波澜。
随后王承恩便指挥几个太监将筹子发了下去。
参与廷推的大臣每人两根筹子,然后投到大殿中央的印有三人名字的三个箱子里。
最后数筹子,以筹子多者排序,呈与皇帝择选。
按理,皇帝应该取得票多者入阁,但明朝历代帝王,也有直接简拔排序靠后官员入阁的。
不过对于直接简拔的官员,士大夫们从心里是鄙夷的,因为这坏了规矩。
明朝士大夫向来以廷推作为对抗皇权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某人不经廷推直接由皇帝简拔入阁,那今后官员的任免,皇帝便可一言决之,这对于整个文官集团无疑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中旨简拔入阁的官员,整个文官集团从整体利益出发,自然是极力反对的。
而被简拔的官员,为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也多是坚辞不受,鲜有遵中旨入阁者。
久而久之,廷推入阁便成了选拔高级官员的唯一渠道。
不过此次廷推,朱由检稍微做了一点改动。
分完筹子后,王承恩便将大臣们领到了偏殿,然后再依次进大殿投筹。
如此,大臣之间究竟投了谁,互相也就无法考证了。
此举,既可真实的反应投票人的意愿,避免被道德绑架,又可为官员结党增加信任成本。
将公开投票,改成无记名投票,虽然只是朱由检做的一点小改动,但却为以后改变朝堂政治规则,埋下了伏笔。
一炷香的时间,众官员投完筹子,又返回了大殿。
众目睽睽之下,王承恩打开三个木箱,然后开始公开唱票。
最后,孙承宗得筹二十七支,韩爌得筹二十三支,薛凤翔得筹十二支。
孙承宗和韩爌得筹,均超过了半数。
朱由检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便当场拟旨,擢二人入阁。
对于这个结果,众人也没有异议。
孙承宗是先帝之师,又是东林领袖,入阁是题中应有之意。
韩爌是前朝首辅,后又受阉党迫害,魏逆被处决之后,官复原职也是应该的。
所以,此次廷推并没有在朝野上下掀起大的波澜。
叩阙事件之后,随着孙承宗和韩爌两位老牌东林党的入阁,东林党在高层官员中便有了话事人,之前的那些毫无章法的小动作也销声匿迹了。
这自然也是朱由检愿意看到的。
内阁辅臣充实到六人之后,朱由检便给六人做了分工。
孙承宗主管兵部以及九边事务,韩爌主管户部、礼部以及赋税之事,李国普主管刑部、大理寺及督察院等诸衙事务,张瑞图主管工部,施凤来主管吏部,黄立极抓总,主持内阁事务。
同时,朱由检还对内阁的决策机制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内阁诸臣对于各自负责之事务,拥有独立票拟权,但遇个人难以抉择之事,亦可请首辅召开内阁办公会议,内阁诸臣共议。
若议之不决,由内阁首辅主持票决,诸阁臣一票,首辅双票,依票决结果,由内阁首辅形成集体票拟。
而且,朱由检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还将每日朝会改为每月一次,日常事务改为仅由内阁诸臣参加的小朝会决断。
每日巳时,朱由检在乾清宫主持召开小朝会,内阁诸臣依次汇报各自票拟之事务,朱由检现场披红。
如遇不决之事,亦可与内阁诸公共议,必要时扩大至六部九卿参加。
另外,为了增强内阁的办公效率,朱由检还增加了内阁办公人员的数量。
每位内阁辅臣下,配一值房司,每一值房司设都秘书郎一名、左右秘书郎各一名、书密四名。
八人服务一个内阁大臣,朱由检觉得应该可以了。
此外,朱由检还为每位阁臣配备供奉太监两名,一来掌管内阁诸臣及秘书郎衣食起居,二来自然即是耳目了。
翌日,皇极殿,朱由检高居御座之上。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督察院、大理寺、国子监等部门三品以上官员以及六科给事中全部到齐,再加上四位内阁大臣,总计三十二人。
众人皆知今日乃廷推之日,全都不苟言笑,肃穆而立。
廷推,乃明朝首创的一种政治形式,也是一种初级的民主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定:‘凡朝廷遇重大政事,或遇文武大臣出缺,必诏令六部九卿三品以上官员及给事中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朕取旨定夺。’
而其中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
而其中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朱元璋定制以后,历代内阁诸臣皆按此例出,甚至仁宗宣宗宪宗三朝,大臣势力强大之时,三品以上官员皆有廷推而出。
但万历后期以及天启年间,由于万历的懒政和魏忠贤的跋扈,二十余年来,廷推便流于形式。
时至今日,大臣们才终于有了一次像样的廷推,因此参与此次廷推的大臣都非常重视,也非常激动。
“开始吧。”
朱由检冲王承恩点了点头。
王承恩跪拜之后,便起身揭开了大殿中央蒙着的一张纸。
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名字。
韩爌、孙承宗、薛凤翔。
众人见了,或点头、或抚须,并无异样。
虽然祖制规定,对于参与被廷推的官员,在廷推前不予公开,目的自然是防备官员私下勾连、贿选拉票,以维持廷推的公平性。
但大明二百余年来,真正遵从祖制的少之又少,盖被廷推之候选官员,皆是由皇帝与内阁大臣商议而来,因此事前做到不被人知,实属不易。
太祖之初,还为廷推泄密之事斩杀过大臣,但后来之君王皆无太祖之威,便皆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但这也就为以后的党争留下了隐患。
公布了廷推名单后,便见工部尚书薛凤翔接着就站了出来。
“陛下,臣请告退。”
“准。”
薛凤翔跪拜之后,便退出了殿外。
此次廷推内阁大学士,是三人中选两人,由于前期内阁已经通过气了,薛凤翔知道自己是来陪跑的,所以心中并没起什么波澜。
随后王承恩便指挥几个太监将筹子发了下去。
参与廷推的大臣每人两根筹子,然后投到大殿中央的印有三人名字的三个箱子里。
最后数筹子,以筹子多者排序,呈与皇帝择选。
按理,皇帝应该取得票多者入阁,但明朝历代帝王,也有直接简拔排序靠后官员入阁的。
不过对于直接简拔的官员,士大夫们从心里是鄙夷的,因为这坏了规矩。
明朝士大夫向来以廷推作为对抗皇权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某人不经廷推直接由皇帝简拔入阁,那今后官员的任免,皇帝便可一言决之,这对于整个文官集团无疑是不利的。
所以对于中旨简拔入阁的官员,整个文官集团从整体利益出发,自然是极力反对的。
而被简拔的官员,为了整个文官集团的利益,也多是坚辞不受,鲜有遵中旨入阁者。
久而久之,廷推入阁便成了选拔高级官员的唯一渠道。
不过此次廷推,朱由检稍微做了一点改动。
分完筹子后,王承恩便将大臣们领到了偏殿,然后再依次进大殿投筹。
如此,大臣之间究竟投了谁,互相也就无法考证了。
此举,既可真实的反应投票人的意愿,避免被道德绑架,又可为官员结党增加信任成本。
将公开投票,改成无记名投票,虽然只是朱由检做的一点小改动,但却为以后改变朝堂政治规则,埋下了伏笔。
一炷香的时间,众官员投完筹子,又返回了大殿。
众目睽睽之下,王承恩打开三个木箱,然后开始公开唱票。
最后,孙承宗得筹二十七支,韩爌得筹二十三支,薛凤翔得筹十二支。
孙承宗和韩爌得筹,均超过了半数。
朱由检对这个结果很满意,便当场拟旨,擢二人入阁。
对于这个结果,众人也没有异议。
孙承宗是先帝之师,又是东林领袖,入阁是题中应有之意。
韩爌是前朝首辅,后又受阉党迫害,魏逆被处决之后,官复原职也是应该的。
所以,此次廷推并没有在朝野上下掀起大的波澜。
叩阙事件之后,随着孙承宗和韩爌两位老牌东林党的入阁,东林党在高层官员中便有了话事人,之前的那些毫无章法的小动作也销声匿迹了。
这自然也是朱由检愿意看到的。
内阁辅臣充实到六人之后,朱由检便给六人做了分工。
孙承宗主管兵部以及九边事务,韩爌主管户部、礼部以及赋税之事,李国普主管刑部、大理寺及督察院等诸衙事务,张瑞图主管工部,施凤来主管吏部,黄立极抓总,主持内阁事务。
同时,朱由检还对内阁的决策机制进行了改革。
改革后,内阁诸臣对于各自负责之事务,拥有独立票拟权,但遇个人难以抉择之事,亦可请首辅召开内阁办公会议,内阁诸臣共议。
若议之不决,由内阁首辅主持票决,诸阁臣一票,首辅双票,依票决结果,由内阁首辅形成集体票拟。
而且,朱由检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还将每日朝会改为每月一次,日常事务改为仅由内阁诸臣参加的小朝会决断。
每日巳时,朱由检在乾清宫主持召开小朝会,内阁诸臣依次汇报各自票拟之事务,朱由检现场披红。
如遇不决之事,亦可与内阁诸公共议,必要时扩大至六部九卿参加。
另外,为了增强内阁的办公效率,朱由检还增加了内阁办公人员的数量。
每位内阁辅臣下,配一值房司,每一值房司设都秘书郎一名、左右秘书郎各一名、书密四名。
八人服务一个内阁大臣,朱由检觉得应该可以了。
此外,朱由检还为每位阁臣配备供奉太监两名,一来掌管内阁诸臣及秘书郎衣食起居,二来自然即是耳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