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稳重
推荐阅读:原罪救赎、足球皇帝、全能运动员、恶魔囚笼、网游之大盗贼、重生炼气士、怪物猎人OL之猫行天下、王者游侠、网游之三国超级领主、网游之白帝无双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从民国开始的诸天最新章节!
从民国开始的诸天正文卷66、稳重这三道策论题一出来,白贵眼角一扫场中,发现不少考生都在暗暗叫苦,但还是有一些考生露出了自信的模样,提笔就答。
目光扫及,这些他感觉状态好的考生,有五六人都是他在师范学堂见过的同窗,想来他们也是和自己一样,是有门路,入了师范学堂读书。
另外的人,则是在其他高等学堂读书。
至于叫苦的人,自然是没有门路的,只能在乡下苦读之辈。
看似同一张考卷,可一入场,就将人分了三六九等。
这几道考题,与师范学堂前些日子考试的题目有些关联,不深,但触类旁通,多看几篇时文,估计也能大体估摸出来怎么答了。
这考题也算是合理的了,听说还有就苏伊士运河开阜等等关写策问的……
“这三道策问题,前两道是不怎么难的,第一道只要多读一些外文史料,就能作答,而第二道分析农业,在时务斋的农学中就有讲过,我也特意精修过,至于第三道题……”
“记过的人考起来没有难度,但没记过的人,则任由发挥,难免落了下乘……”
白贵简单分析了三道策问题,毕竟是府试,考秀才的第二难关,不是乡试、会试、殿试这种重大考试,提不上为国排忧解难的程度,他们现在还不是童生,考过府试才算童生,没有什么资格为国建言献策,这三道策问题实际上就是考的博学和记诵能力。
当然,如果没有八股文的练习,对一些格韵手段不熟悉的话,即使能答出来三道策问题,但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这样的考生,考官也不会录取。
他沉思一会,内心就有了腹稿,提笔朝着卷面写去,“西儒有言:‘两平等相遇,公法即权力,两不平等相遇,权力即公法。’吾每诵其言而悲之,公法之诚不可恃,恃公法乃适为强大者之借口也。”
他先对一道策问定了性,也就是策问这种议论文的论点。
最好的策论文就是论点阐发自先贤之口,在前世高考教育中,语文老师早就教导过了。
其实这句话的西儒观点是来源于卢梭的平等论和斯宾塞的进化论观点提炼而出的,这时学界有两种理论,就是一曰平权派,是尊奉卢梭的《民约论》,另外一曰是强权派,是斯宾塞的《进化论》。
而提炼这句话观点的人是谁呢?
是梁任公在1901年,七年前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写道:“两平等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
维新变法是一场改良运动,还不至于谈虎色变,现在光绪帝和西太后都驾崩了,所以这句话写出来也无关时局之类。
再说他也将原话变了一变。
读书人的抄袭,那能叫抄袭吗?这叫借鉴梁任公的观点!
类似这种借鉴,数不胜数,大街上到处都是对卢梭和斯宾塞的理论阐述。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两个平等的国家相遇,国际法就是最大的权力,但是两个不平等国家相遇,实力就是权力!
接下来对这论点的阐述:“近百年来,泰西诸国势均力敌,盖无可以瘠人以自肥者,而保全土地之名以起,猝然闻之,或有所甚不得已,甚且劳师縻饷不惜……究其实罔不以义始而以利终,彼其为人乃其自为也,外交政策之巧,有如是哉。”
泰西,泰的意思是大,是极尽的意思,所以泰西一般意思就是泛指西方国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欧罗巴上,各国势均力敌,打也打不死一个国家,但是耗费钱粮太大,所以只能让别的国家赔款,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的外交政策惯例了……
这段话写完之后,就是举史料。
策问,最重要的就是旁引博证,以此阐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昔拿破仑之欲袭英也,英人以自卫故,夺丹麦之海军,又以保全西葡,驻兵干涉其内政。当时无非者,以合于公法也。及其终英遂握海上之全权而无与抗,此一事也。”
“维也纳会议,所以保全欧洲之局也。举拿破仑所破坏者,一一而建设之。名非不正也,而其既也,俄奥普遂分波兰,索逊割地于普,荷兰得莱茵河之上流,英专地中海之大势,此又一事也。”
“且夫克里米亚之役……”
很快一条条史料列举其上,论证严密。
白贵以最后一句话对这第一道策问收尾:“呜呼,保全土地者,公法之精理也,而徒为人攘利之资,以公法所不料也。”
至于举例清廷割地赔款的事情,他可不会犯忌讳。
大人们,也是要脸的。
第二条策论,是说周朝的制度,在农业经营方面说的最详细,近年来各国对农业的研究,多数人认为人为的管理是比气候更重要,要点是土地、资本、劳动力。能够正确的使用这三种资源,实在要知网知识,现在设置了新的学制,将农学列为一个独立学科,希望能保留农业研究的学术成果。请陈述农业教育的方法。
这种策问题,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能提出什么有效的方法?
和后世答题一样,只需罗列最近的关于农业的政策,最好是再以别国的方法,建言献策一下,但这也不要多,最好提一两点就行,多的就不要提了。
写多了,难道是你以为朝中的大人们是蠢猪吗?
科举考试,虽然改八股重策问,但是和以前的惯例是一样的,重的是首场,只要首场过了,录进了团案,之后的几次考试就躺着过了。
而首场也重首题,顾名思义,就是第一道题。
罢免不罢免,就看第一道题写的怎么样。府试这近一千五百人呢,考官哪有时间和心情一个个的仔细看完,都是看一道题,有了大概的印象,就能留下。第一道题,写的差了,就直接罢卷。
后面两道题,白贵早就有了腹稿,一字字的斟酌修改过,绝对不会犯忌讳,他是案首,基本已经会决定录取,就不要犯一些小错误。
求稳最重要。
从民国开始的诸天正文卷66、稳重这三道策论题一出来,白贵眼角一扫场中,发现不少考生都在暗暗叫苦,但还是有一些考生露出了自信的模样,提笔就答。
目光扫及,这些他感觉状态好的考生,有五六人都是他在师范学堂见过的同窗,想来他们也是和自己一样,是有门路,入了师范学堂读书。
另外的人,则是在其他高等学堂读书。
至于叫苦的人,自然是没有门路的,只能在乡下苦读之辈。
看似同一张考卷,可一入场,就将人分了三六九等。
这几道考题,与师范学堂前些日子考试的题目有些关联,不深,但触类旁通,多看几篇时文,估计也能大体估摸出来怎么答了。
这考题也算是合理的了,听说还有就苏伊士运河开阜等等关写策问的……
“这三道策问题,前两道是不怎么难的,第一道只要多读一些外文史料,就能作答,而第二道分析农业,在时务斋的农学中就有讲过,我也特意精修过,至于第三道题……”
“记过的人考起来没有难度,但没记过的人,则任由发挥,难免落了下乘……”
白贵简单分析了三道策问题,毕竟是府试,考秀才的第二难关,不是乡试、会试、殿试这种重大考试,提不上为国排忧解难的程度,他们现在还不是童生,考过府试才算童生,没有什么资格为国建言献策,这三道策问题实际上就是考的博学和记诵能力。
当然,如果没有八股文的练习,对一些格韵手段不熟悉的话,即使能答出来三道策问题,但文章读起来干巴巴的,这样的考生,考官也不会录取。
他沉思一会,内心就有了腹稿,提笔朝着卷面写去,“西儒有言:‘两平等相遇,公法即权力,两不平等相遇,权力即公法。’吾每诵其言而悲之,公法之诚不可恃,恃公法乃适为强大者之借口也。”
他先对一道策问定了性,也就是策问这种议论文的论点。
最好的策论文就是论点阐发自先贤之口,在前世高考教育中,语文老师早就教导过了。
其实这句话的西儒观点是来源于卢梭的平等论和斯宾塞的进化论观点提炼而出的,这时学界有两种理论,就是一曰平权派,是尊奉卢梭的《民约论》,另外一曰是强权派,是斯宾塞的《进化论》。
而提炼这句话观点的人是谁呢?
是梁任公在1901年,七年前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写道:“两平等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相遇,无所谓道理,权力即道理。”
维新变法是一场改良运动,还不至于谈虎色变,现在光绪帝和西太后都驾崩了,所以这句话写出来也无关时局之类。
再说他也将原话变了一变。
读书人的抄袭,那能叫抄袭吗?这叫借鉴梁任公的观点!
类似这种借鉴,数不胜数,大街上到处都是对卢梭和斯宾塞的理论阐述。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简单,两个平等的国家相遇,国际法就是最大的权力,但是两个不平等国家相遇,实力就是权力!
接下来对这论点的阐述:“近百年来,泰西诸国势均力敌,盖无可以瘠人以自肥者,而保全土地之名以起,猝然闻之,或有所甚不得已,甚且劳师縻饷不惜……究其实罔不以义始而以利终,彼其为人乃其自为也,外交政策之巧,有如是哉。”
泰西,泰的意思是大,是极尽的意思,所以泰西一般意思就是泛指西方国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欧罗巴上,各国势均力敌,打也打不死一个国家,但是耗费钱粮太大,所以只能让别的国家赔款,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这样的外交政策惯例了……
这段话写完之后,就是举史料。
策问,最重要的就是旁引博证,以此阐述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昔拿破仑之欲袭英也,英人以自卫故,夺丹麦之海军,又以保全西葡,驻兵干涉其内政。当时无非者,以合于公法也。及其终英遂握海上之全权而无与抗,此一事也。”
“维也纳会议,所以保全欧洲之局也。举拿破仑所破坏者,一一而建设之。名非不正也,而其既也,俄奥普遂分波兰,索逊割地于普,荷兰得莱茵河之上流,英专地中海之大势,此又一事也。”
“且夫克里米亚之役……”
很快一条条史料列举其上,论证严密。
白贵以最后一句话对这第一道策问收尾:“呜呼,保全土地者,公法之精理也,而徒为人攘利之资,以公法所不料也。”
至于举例清廷割地赔款的事情,他可不会犯忌讳。
大人们,也是要脸的。
第二条策论,是说周朝的制度,在农业经营方面说的最详细,近年来各国对农业的研究,多数人认为人为的管理是比气候更重要,要点是土地、资本、劳动力。能够正确的使用这三种资源,实在要知网知识,现在设置了新的学制,将农学列为一个独立学科,希望能保留农业研究的学术成果。请陈述农业教育的方法。
这种策问题,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能提出什么有效的方法?
和后世答题一样,只需罗列最近的关于农业的政策,最好是再以别国的方法,建言献策一下,但这也不要多,最好提一两点就行,多的就不要提了。
写多了,难道是你以为朝中的大人们是蠢猪吗?
科举考试,虽然改八股重策问,但是和以前的惯例是一样的,重的是首场,只要首场过了,录进了团案,之后的几次考试就躺着过了。
而首场也重首题,顾名思义,就是第一道题。
罢免不罢免,就看第一道题写的怎么样。府试这近一千五百人呢,考官哪有时间和心情一个个的仔细看完,都是看一道题,有了大概的印象,就能留下。第一道题,写的差了,就直接罢卷。
后面两道题,白贵早就有了腹稿,一字字的斟酌修改过,绝对不会犯忌讳,他是案首,基本已经会决定录取,就不要犯一些小错误。
求稳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