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51 百里独太古-1
推荐阅读:天神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惊悚乐园、娱乐圈最强霸主、农女贵娇、我的大侠系统、奸臣、无限之军事基地、宠文结局之后
全本小说网 www.quanbenxs.net,最快更新帝国的黎明最新章节!
这时天色已晚,外面风刮得呼呼直响,响起两个闷雷,眼看一场大雨将至。白虎堂中点燃松脂火把照得亮如白昼。四下安安静静,军士都朝这边看了过来,只有一个声音在堂中回荡:“自守之道,是我朝的根本制度。我朝百姓皆自守之民。我朝州县乡里,皆自守之土地。蛮夷若要入寇,则步步维艰,不能深入。为何,因女真、契丹蛮夷,唯知奴役百姓而已。一旦入寇,我朝百姓必群起攻之。而我们随意役使百姓,便是坏其自守之心志,无异于为蛮夷做了准备功夫。使民不能自守,则国亦不能守。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此意。”
赵行德将语气稍稍缓和一些,道:“兴许有人觉得,这不过是小事情而已。可你有没有想到,对你来说是小事情。对百姓们来说,可能是大事情。百姓们忙活完开荒种地,家里的孩子要爹娘管束,年老的父母要儿女照顾,哪一件对人家不是大事情。”他抬起头望望屋外面的天色,道:“快要下雨了,”他提高了声调问道,“有没有人担心自家的草棚子漏水,父母妻儿受淹的?”
这话让不少人脸色一变,百姓们匆匆搭建的地窝子、草棚子都很简陋,不像军士的高出地面一截的皮室帐幕那样防雨。不但要漏水,还要提防地面的雨水倒灌。旁边伺候的张仆也是其中之一,他看着慷慨激昂地赵校尉,心里凭空生出一股期望,虽然听得半懂不懂,他就觉得这个校尉是为了百姓们好。
赵行德环视了一圈,白虎堂里伺候的几十个丁壮,不少人都露出不安和期冀的神情,他微微一笑,沉声道:“有担心的,先回去照顾父母妻儿,这里的杂事先不用管了。”
“谢过大人。”张仆闻言大喜,向赵行德躬身行礼,身形动了动,又看了看左右,大家乱糟糟地道谢过后,还在互相观望着,不不敢拔脚就走。金昌泰不觉好笑,大声道:“回去照顾家里人,快点走!”顿了一顿,又补充道,“明天过来领一升粮食。”张仆感激地朝上席看了一眼,转身匆匆离去。片刻之间,在旁边伺候的几十个丁壮几乎走个干净,只有两三个留了下来。
军士们从前宴聚也都是自己动手,此时没了旁人服侍,便回到从前的情况,大家乱纷纷吆添酒添菜,倒另有一番热闹无间的味道。因为役使百姓的苗头刚刚开始,既然校尉不准许,大多数人也便笑笑作罢了。而有心一些的军官则对赵德校尉加深了一层认识。金昌泰招手叫过杜吹角,麻烦他找几个人跑去厨房那边一趟,把做好的菜都端过来。因为厨娘们虽然都是有工钱的,下雨天还是放她们早点回家里看看。对普通百姓来说,地窝子倒灌雨水是需要一家人全力应对的大事情。
这时还有张镰刀等几人尚未离去,赵行德有些奇怪,问道:“你等为何还留在这里?”张镰刀讷讷道:“大人,我光身一个,住的地势也高,倒不怕水淹。”另外几人情形和他差不多,唯有一个叫周宇的沉声道:“将受命之日而忘其家,虽然只执贱役,却不能半途而废。”赵行德笑了笑,不置可否。李四海却多看打量了他几眼。金昌泰暗暗沉吟,这些留下来的丁壮,明日得发一斗半的粮食,方才显得公道。
李四海端着酒,对赵行德笑道:“道路曹长史崔谦之正在辽国出使,辽主还问起我朝插手辽东的事情,崔谦之答他说,假使辽国断了支持草原部落骚扰我朝,我朝方可考虑不干预辽东。相较之下,崔谦之以辽东子民为筹码,讨价还价,比起赵校尉这般为民请命来,境界便差了不少。”赵行德举杯和他相碰,谦让道:“这都是出于公心,为国为民而已,李校尉谬赞了。”李四海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没有再说下去。
这时,张仆的妻子正弓着腰,不停地将灌入地窝子里的雨水泼出去,一儿一女两孩子都跟在她后面,小手吃力地端着陶制的碗盆。床上摆着一个木盘,雨水仿佛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里滴落,不一会儿工夫就要满了。“娘,”小儿子带着哭腔道,“爹爹去哪儿了,我要爹爹。”大一些的女儿眼中也含着泪珠,外面又打雷又下雨的,小孩子不禁吓,这时候爸爸不在家里,委实有些怕。
两行汗水从张氏脸上淌落下来,她一边不停地舀水,一边道:“你爹在军士老爷那儿服侍,就快回来了,就快了!”小孩子可不通多少道理,女儿端着陶盆的手忽地一软,一盆泥水打翻在地上,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儿子也跟着哭了,张氏满心苦楚,正无计可施的时候‘忽然一个人影穿过雨幕奔了过来。
张仆远远看见女人,高声道:“光舀水有什么用啊,用泥巴和草在家门口筑一道槛把雨水拦着。”说话间丈夫到了家,翻出一把铁锄,又钻入雨水里面,挖出一堆泥土,在门口垒砌起一道小小的堤坝来。张氏仍旧一边朝外面倒水,一边抬起头看着丈夫在雨中忙碌的身影,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辽国上京临潢府,皇帝御账之内,耶律大石正在御览夏国使臣团的观察密报,这使臣团身处敌国,上下皆谨言慎行,唯有一个陈氏远支宗室,有些口无遮拦。“是个疏狂失意之辈,倒是可以拉拢一下。”耶律大石沉吟道。未登基时他便惯于在对手身边埋下暗子,做帝皇以后,这等小事原本不用他亲自过问,但凡是习惯成自然,密探们也将这些东西直接上奏,以皇帝陛下的心腹亲信自居。
门外宦官通秉,老丞相萧兀纳、南院枢密使萧孝德求见,耶律大石忙传他进来,并站起身到门口相迎。萧兀纳是两朝老臣,如今已经年逾古稀。军权仍旧握在他的心腹亲信手上,老丞相所负责的乃是编修国史,以及劝农耕,鼓励工商之类的事情。
萧兀纳脸虽然带着怒容出现在门口,顾不得大礼参见,沉声道:“商朝乃是中原人的祖先,与我朝毫无干系,陛下为何偏偏要在国史上添加契丹乃是殷商苗裔的话语。”南院枢密使萧孝德则一脸无奈地跟在萧兀纳的身后,躬身道:“臣萧孝德,觐见陛下。”
萧兀纳将一卷崭新的国史摔在御案上面,怒气冲冲地等着皇帝解释。他算是三朝老臣,也不怕死。道宗皇帝在世时,只顾着打猎行乐,国中大事大多交给丞相萧兀纳处置。耶律延禧继位后,萧兀纳因为忠心敢谏而被罢免,在耶律大石起兵的时候,还曾在家乡聚集本族兵马准备拱卫废帝,可耶律大石顺利登基之后,为了稳定朝政,还是千方百计将这位朝廷重臣请出了山。
今晨他检查发现国史记载被人做了改动,添加了“契丹,殷契之苗裔也,”这句话,不免勃然大怒,追问翰林院编修,底下不敢隐瞒,说南院枢密使授意,萧兀纳又揪着萧孝德问罪,萧孝德无奈之下,只得带他来面君。
耶律大石待他怒火稍平,微微笑道:“朕从前特意做过些研究,老丞相请坐,待朕慢慢道来。”萧兀纳“哼”了一声,坐在一旁,心里也有些吃不住他说的是真是假,耶律大石当初确实是做过翰林院编修的,他对国史有所研究,也是理所当然之事。耶律大石又示意萧孝德也坐下,萧孝德才将信将疑,胆战心惊地坐了下来。
“汉人的《史记》说,殷商的始祖叫做‘殷契’,朕当初考据,殷商十四世八次迁都,屡屡经过鲜卑山这一带,因此留下一脉,后来繁衍成了我契丹八部。故而我契丹八部,与南朝孔圣当同为殷商之苗裔。”耶律大石一脸正容地说到。萧孝德不禁张口结舌,他身为南院枢密使,自非不学无术之辈,想象不出饱读诗书的陛下,居然随口说出这种杜撰言语。
“你,你”萧兀纳不禁气得脸色发青,“陛下这个考据,到底有无旁证?”
耶律大石脸色古怪,将两手一摊,反问道:“史书有言‘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所以也没有太多旁证,不过像‘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匈奴,夏后氏之苗裔’,同样无旁证可考。”他微微一笑道,“契丹先祖可以上述到三代,中原当不可再以蛮夷视之。”
萧孝德瞠目结舌,萧兀纳气得胡须发抖,愤愤道:“信口胡言。”皇帝倒行逆施起来,比修改史书恶劣得多的事也干得出,耶律大石在这上面胡闹,他也无可奈何,最终只能拂袖而去。耶律大石恭敬地送他到门口,又传宫中内臣,向丞相府送去羊五百头,嘉奖老丞相为国忧劳之功,却把萧孝德留了下来,向他询问他各道农庄和工坊商肆的情况。
这时天色已晚,外面风刮得呼呼直响,响起两个闷雷,眼看一场大雨将至。白虎堂中点燃松脂火把照得亮如白昼。四下安安静静,军士都朝这边看了过来,只有一个声音在堂中回荡:“自守之道,是我朝的根本制度。我朝百姓皆自守之民。我朝州县乡里,皆自守之土地。蛮夷若要入寇,则步步维艰,不能深入。为何,因女真、契丹蛮夷,唯知奴役百姓而已。一旦入寇,我朝百姓必群起攻之。而我们随意役使百姓,便是坏其自守之心志,无异于为蛮夷做了准备功夫。使民不能自守,则国亦不能守。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此意。”
赵行德将语气稍稍缓和一些,道:“兴许有人觉得,这不过是小事情而已。可你有没有想到,对你来说是小事情。对百姓们来说,可能是大事情。百姓们忙活完开荒种地,家里的孩子要爹娘管束,年老的父母要儿女照顾,哪一件对人家不是大事情。”他抬起头望望屋外面的天色,道:“快要下雨了,”他提高了声调问道,“有没有人担心自家的草棚子漏水,父母妻儿受淹的?”
这话让不少人脸色一变,百姓们匆匆搭建的地窝子、草棚子都很简陋,不像军士的高出地面一截的皮室帐幕那样防雨。不但要漏水,还要提防地面的雨水倒灌。旁边伺候的张仆也是其中之一,他看着慷慨激昂地赵校尉,心里凭空生出一股期望,虽然听得半懂不懂,他就觉得这个校尉是为了百姓们好。
赵行德环视了一圈,白虎堂里伺候的几十个丁壮,不少人都露出不安和期冀的神情,他微微一笑,沉声道:“有担心的,先回去照顾父母妻儿,这里的杂事先不用管了。”
“谢过大人。”张仆闻言大喜,向赵行德躬身行礼,身形动了动,又看了看左右,大家乱糟糟地道谢过后,还在互相观望着,不不敢拔脚就走。金昌泰不觉好笑,大声道:“回去照顾家里人,快点走!”顿了一顿,又补充道,“明天过来领一升粮食。”张仆感激地朝上席看了一眼,转身匆匆离去。片刻之间,在旁边伺候的几十个丁壮几乎走个干净,只有两三个留了下来。
军士们从前宴聚也都是自己动手,此时没了旁人服侍,便回到从前的情况,大家乱纷纷吆添酒添菜,倒另有一番热闹无间的味道。因为役使百姓的苗头刚刚开始,既然校尉不准许,大多数人也便笑笑作罢了。而有心一些的军官则对赵德校尉加深了一层认识。金昌泰招手叫过杜吹角,麻烦他找几个人跑去厨房那边一趟,把做好的菜都端过来。因为厨娘们虽然都是有工钱的,下雨天还是放她们早点回家里看看。对普通百姓来说,地窝子倒灌雨水是需要一家人全力应对的大事情。
这时还有张镰刀等几人尚未离去,赵行德有些奇怪,问道:“你等为何还留在这里?”张镰刀讷讷道:“大人,我光身一个,住的地势也高,倒不怕水淹。”另外几人情形和他差不多,唯有一个叫周宇的沉声道:“将受命之日而忘其家,虽然只执贱役,却不能半途而废。”赵行德笑了笑,不置可否。李四海却多看打量了他几眼。金昌泰暗暗沉吟,这些留下来的丁壮,明日得发一斗半的粮食,方才显得公道。
李四海端着酒,对赵行德笑道:“道路曹长史崔谦之正在辽国出使,辽主还问起我朝插手辽东的事情,崔谦之答他说,假使辽国断了支持草原部落骚扰我朝,我朝方可考虑不干预辽东。相较之下,崔谦之以辽东子民为筹码,讨价还价,比起赵校尉这般为民请命来,境界便差了不少。”赵行德举杯和他相碰,谦让道:“这都是出于公心,为国为民而已,李校尉谬赞了。”李四海微微一笑,眼中闪过一丝异色,没有再说下去。
这时,张仆的妻子正弓着腰,不停地将灌入地窝子里的雨水泼出去,一儿一女两孩子都跟在她后面,小手吃力地端着陶制的碗盆。床上摆着一个木盘,雨水仿佛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往里滴落,不一会儿工夫就要满了。“娘,”小儿子带着哭腔道,“爹爹去哪儿了,我要爹爹。”大一些的女儿眼中也含着泪珠,外面又打雷又下雨的,小孩子不禁吓,这时候爸爸不在家里,委实有些怕。
两行汗水从张氏脸上淌落下来,她一边不停地舀水,一边道:“你爹在军士老爷那儿服侍,就快回来了,就快了!”小孩子可不通多少道理,女儿端着陶盆的手忽地一软,一盆泥水打翻在地上,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儿子也跟着哭了,张氏满心苦楚,正无计可施的时候‘忽然一个人影穿过雨幕奔了过来。
张仆远远看见女人,高声道:“光舀水有什么用啊,用泥巴和草在家门口筑一道槛把雨水拦着。”说话间丈夫到了家,翻出一把铁锄,又钻入雨水里面,挖出一堆泥土,在门口垒砌起一道小小的堤坝来。张氏仍旧一边朝外面倒水,一边抬起头看着丈夫在雨中忙碌的身影,眼睛里噙满了泪水。
辽国上京临潢府,皇帝御账之内,耶律大石正在御览夏国使臣团的观察密报,这使臣团身处敌国,上下皆谨言慎行,唯有一个陈氏远支宗室,有些口无遮拦。“是个疏狂失意之辈,倒是可以拉拢一下。”耶律大石沉吟道。未登基时他便惯于在对手身边埋下暗子,做帝皇以后,这等小事原本不用他亲自过问,但凡是习惯成自然,密探们也将这些东西直接上奏,以皇帝陛下的心腹亲信自居。
门外宦官通秉,老丞相萧兀纳、南院枢密使萧孝德求见,耶律大石忙传他进来,并站起身到门口相迎。萧兀纳是两朝老臣,如今已经年逾古稀。军权仍旧握在他的心腹亲信手上,老丞相所负责的乃是编修国史,以及劝农耕,鼓励工商之类的事情。
萧兀纳脸虽然带着怒容出现在门口,顾不得大礼参见,沉声道:“商朝乃是中原人的祖先,与我朝毫无干系,陛下为何偏偏要在国史上添加契丹乃是殷商苗裔的话语。”南院枢密使萧孝德则一脸无奈地跟在萧兀纳的身后,躬身道:“臣萧孝德,觐见陛下。”
萧兀纳将一卷崭新的国史摔在御案上面,怒气冲冲地等着皇帝解释。他算是三朝老臣,也不怕死。道宗皇帝在世时,只顾着打猎行乐,国中大事大多交给丞相萧兀纳处置。耶律延禧继位后,萧兀纳因为忠心敢谏而被罢免,在耶律大石起兵的时候,还曾在家乡聚集本族兵马准备拱卫废帝,可耶律大石顺利登基之后,为了稳定朝政,还是千方百计将这位朝廷重臣请出了山。
今晨他检查发现国史记载被人做了改动,添加了“契丹,殷契之苗裔也,”这句话,不免勃然大怒,追问翰林院编修,底下不敢隐瞒,说南院枢密使授意,萧兀纳又揪着萧孝德问罪,萧孝德无奈之下,只得带他来面君。
耶律大石待他怒火稍平,微微笑道:“朕从前特意做过些研究,老丞相请坐,待朕慢慢道来。”萧兀纳“哼”了一声,坐在一旁,心里也有些吃不住他说的是真是假,耶律大石当初确实是做过翰林院编修的,他对国史有所研究,也是理所当然之事。耶律大石又示意萧孝德也坐下,萧孝德才将信将疑,胆战心惊地坐了下来。
“汉人的《史记》说,殷商的始祖叫做‘殷契’,朕当初考据,殷商十四世八次迁都,屡屡经过鲜卑山这一带,因此留下一脉,后来繁衍成了我契丹八部。故而我契丹八部,与南朝孔圣当同为殷商之苗裔。”耶律大石一脸正容地说到。萧孝德不禁张口结舌,他身为南院枢密使,自非不学无术之辈,想象不出饱读诗书的陛下,居然随口说出这种杜撰言语。
“你,你”萧兀纳不禁气得脸色发青,“陛下这个考据,到底有无旁证?”
耶律大石脸色古怪,将两手一摊,反问道:“史书有言‘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所以也没有太多旁证,不过像‘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匈奴,夏后氏之苗裔’,同样无旁证可考。”他微微一笑道,“契丹先祖可以上述到三代,中原当不可再以蛮夷视之。”
萧孝德瞠目结舌,萧兀纳气得胡须发抖,愤愤道:“信口胡言。”皇帝倒行逆施起来,比修改史书恶劣得多的事也干得出,耶律大石在这上面胡闹,他也无可奈何,最终只能拂袖而去。耶律大石恭敬地送他到门口,又传宫中内臣,向丞相府送去羊五百头,嘉奖老丞相为国忧劳之功,却把萧孝德留了下来,向他询问他各道农庄和工坊商肆的情况。